内娱没有格莱美,但有我的互联网嘴替们

乐活   音乐   2024-02-07 21:32   北京  

曾几何时,90后们淘歌的方式,还是通过金曲奖、格莱美奖来纵览年度音乐音乐市场,以及每周守着电视,收看《音乐风云榜》,了解最新的滚动榜单都有哪些。

当年能每周排进Top5的音乐人,可都是各路大咖,周杰伦、陈奕迅、张学友稳占第一梯队,大家手里没两把刷子,根本就不可能杀出重围。


而今伴随华语音乐圈的没落,老牌乐评节目纷纷停更,各种音乐选秀节目,更是黑幕频出,到最后,就连一些音乐奖项也成了买卖,不再有任何公信力。

每年奖项颁布后,都免不了乐迷们会在各大平台争论一番:


到底从哪里还能看到对内地音乐的真实评价?成了当代乐迷们的真实痛点。

而当迷茫的朋友,还试图在音乐评论区交流意见时,一些敏锐的朋友,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音乐乌托邦。

当代乐评人
居然都这么敢说?

@阿张RayZhang ,是我最佩服的乐评人之一。

我对他的颁奖词,是“一个最不正经的音乐UP,表面上是乐评人,实际也偷偷当原创音乐人,比既当裁判又当选手还过分的是,他过分幽默,以至于看他的作品总会笑得肚子疼!”

靠着自己三寸不烂的喜剧碎嘴子,他在高强度输出了1600个音乐投稿,从一个3平米的房间出发,成了B站百万粉UP:


简介里,他一直强调自己不是乐评人,只是乐子人。

刚开始,我以为他这是谦虚,直到看过他向说唱圈激情开火,一次性吐槽了50首采样手法相似、用敷衍beat毁掉的歌后,才领悟他真正说的是,“求轻喷,但我就是要瞎说大实话”。


尽管观点犀利,但张哥的点评一向是对事不对人。

如果乐评也有流派,那么阿张则是当之无愧的喜剧型选手,擅长冒犯和讲大实话。

最近他还新出了几个最难听的音乐榜单系列,力度是一个比一个大,尤其是讲KPOP这一期,堪称是他的巅峰之作。


编曲差的《crush》,里面的敲打乐被他生动形容为“猫抓老鼠,打翻了锅碗瓢盆”,一直在循环“金金金”的《gold gold goldd》,被他说像是“流浪汉在乞讨念经”。

歌曲本身越没有技术含量,他的评价就越露骨直白。


且爱得越深,黑的越重,如果遇到特别喜欢的组合,却令人落空预期时,阿张便会进入彻底黑化的模式,比如他对NMIXX《sonar》的评价,绝对能让你耳目一新:

“这首歌绝对是串味串过头了,就像一把刚刚切过辣椒,又切过大蒜香菜的刀切苹果,结果你吃到了这个厨子掉下去的腋毛。”


有时甚至都不需要说话,你光从阿张的表情,就能看出一首歌到底好不好,聊到激动的地方,他甚至会开始打空气拳,可以说是毫无表情管理,也从侧面印证了阿张的乐评到底有真诚。


拒绝公式化的编曲,拒绝歌写的不好营销套路来凑,阿张扯下了许多音乐作品的遮羞布,也用同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在做乐评之余,他也会尝试制作原创歌曲,虚心接受听友们的质疑,形成了自己的音乐制作闭环。

去年粉丝突破一百万,小有名气后,他还追星成功,以跨年晚会音乐区UP代表的身份,采访了陶喆老师,被表扬“听音乐听得很细,为了你们这样的乐评UP(能满意),今年我也要更加认真的去做专辑。”


在我心里,@阿张RayZhang 就是一个普通人玩音乐最好的状态,真诚,直白,敢评也敢自己创作,从音乐里挖掘出了无穷乐趣。

而更让我感到欣慰的点,是除了阿张,还有很多像他这样有意思且自成一派的乐评UP主。

真诚
才是乐评的必杀技

"如果说成年世界里残酷是注定的,那音乐就是这个残酷世界里最后的温柔"。

2020年11月19日,周杨上传了一支视频,名为《蒸汽波都被他养活-山下达郎》。伴随《Ride on time》的声音,他说出了这句开场白。


此时,距离他开辟自己的乐评频道——Hopico,刚刚过去五个月。班长大概也是那时关注的他,算是骨灰级粉丝了,而那时他的关注者才7000多人。

班长经常在朋友圈当自来水,此为其中之一

但不论是论制作和文案,从第一个视频开始,他就展现出相当专业的水准。让观众感觉仿佛不是在看自媒体,更像是在聆听当年的音乐电台DJ。这位善于回望过去的90后UP主,仿佛是国内初代音乐DJ张有待的传承者。

这种听感并非偶然,而是来自于周杨过往经历的沉淀。学生时代,他就曾担任校园广播主持人。由于学校广播信号覆盖广,他很快被江西宜昌电台的领导发现,继而成了当地电台的主播。更幸运的是,他当时拥有很大的自主空间,一小时的音乐节目全由他一手把控。于是,在2010年代早期,宜昌听众就通过他听到了竹内玛莉亚的《Plastic Love》。正是这首歌,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蒸汽波热潮与City Pop复兴。

这些经历也让周杨练就了电台主播式的温柔声线,介绍起音乐来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地为观众挖掘背后的动人故事。这也让浪漫,成了他乐评频道的另一个鲜明气质。从他的文案里,你就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细腻——

介绍City Pop时,他说: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幸福的和糟糕的永远都在同时发生。但好在,当我们的耳机里响起这些作品的时候,它可以把那个你向往的,充满生气的城市,原封不动地还给你。


提起Oasis和Blur的竞争时,他说:

彼时的Oasis也许并不知道,后来的Britpop的命运如何,但直到今天也依旧有许多人站在它的身旁。Britpop对我而言,已经化作了一种提醒,它就像一个在你十几岁的时候认识,后来不再怎么往来的朋友,你和那个朋友一起捏着鼻子跃进过泳池,一起在某个夏天偷偷地尝过几口啤酒,一起有过幼稚的约定说一定不会喜欢上同一个女孩,这个提醒会时不时的在当下的深夜冒出来然后告诉你,不要丢掉自己的那份单纯的内心秩序。因为单纯的内心或许是对抗这个复杂世界的最好的武器。


追忆千禧年的经典,周杰伦那张惊艳了整整一代人的专辑《范特西》时,他把《爱在西元前》的前奏形容为“如楔形文字一般嵌入我们的脑海”,成为不会消散的记忆。

在他的节目里,观众们听着CityPop,沉浸式体验了泡沫经济时代都市爱情特有的欢愉和忧伤;重新走了一遍万象更新的千禧年,重新聆听了周杰伦、SHE、李玟,听懂了为何青春时代的歌声何以多年以后依然能撩动我们的DNA;

他还凭借优秀的审美和专业分析,为观众展现《EVA》《星际牛仔》《JoJo的奇妙冒险》《灌篮高手》《进击的巨人》这些动画,背后的音乐制作有着怎样的玄妙,才打造出动画历史上的经典;


他还努力制作了一个来自平行宇宙的景象,弥补了阿基拉与高达未能按照原计划,出现在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遗憾。


就这样,伴随一个又一个兼具专业与浪漫气质的视频,周杨在2022年终于迎来“厚积薄发”,一年之内解锁了粉丝50万、100万的成就,并在2022年与2023年连续入选百大UP主。

而此时的他,同当年那个担任校园广播主持人的他相比,变也没变。不变的是自由、自主的表达,不会为了蹭热点、讨好观众而制作不符合自己品味的节目。变的是,他拥有了比过去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机会。

如今,他的节目可谓梦想照进现实。他采访了在自己节目里安利过的一众歌手,比如陈奕迅、中岛美嘉、陶喆、苏打绿;他凭借频道收入开辟了打歌板块,帮助裘德、Matza玛斯卡等音乐人推广自己的作品。


他曾经是粉丝心中的“宝藏UP”,如今他已经被更多人听到。同时,他也可以让自己心中的“宝藏音乐”被更多人听到。周杨的经历让人相信,即便当下“流量为王”,真正的金子依然不会被喧嚣所掩盖。


乐评UP@JoeCreator ,虽然是一枚老外,但他对中文歌,却有着一种饱含诗意的深度解读,他的成名作之一,是以跨文化者的身份,第一次听万青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有人担心,他会不会因为不懂中国文化,而把“直到大厦崩塌”,直白解读为一场建筑事故。


事实上JoeCreator确实不清楚,主人公当年所处时代背景的具体情况,但从各种乐器编排的细节上,他却捕捉到了丰富的情绪信息。

比如前奏口琴响起时,他从演奏中听出了犹如哭泣般的颤音;对比整首歌里其它简单的乐器,唱到“云层的黑暗”时,突然插入的大提琴,让他感慨“犹如天籁之音,跳脱于其它的器乐之中,预示着某种命运到来”。


尤其是在吉他平稳演奏时,当铜管以一种短促的方式加入进来时,他更是听出了一种像是被小刀一下下刺穿的感受,配合吉他演奏时的逐渐失真,瞬间就让他感同身受了主人公的命运——

过去平稳构筑出的生活,猛然被捅出了一个窟窿,所有的情绪都和节奏一样,开始破碎、混乱,脑海里只剩下“一万匹脱缰的马,从脑海里崩腾而过”。

抛开文字,单纯从器乐的角度,能解读出这么多情感,JoeCreator的存在,完美诠释了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


真诚和浪漫
让我爱上乐评UP们

除了JoeCreator,很多B站乐评人都会给我相似的感受,就是他们都很专业,但他们最大的亮点,一定不只是耳朵有多尖,而是骨子里的浪漫和真诚。

好的音乐,他们愿意掏心窝子和你说上三天三夜,但如果遇到假唱这种事情,他们就算是逐帧分析,也不会放过。

比如五月天假唱事件后,UP@麦田农夫 人狠话不多,直接出了一起扒谱视频,比对同一首歌,现场版和录音室CD的音阶,至于真相,自然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传统音乐行业中,乐评人更像是产业链催生的一种职业,专为流行音乐服务,讨论的基本也都是大咖艺人,而评价音乐的标准,也都出自相同的行业体系。

但在B站音乐区,你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UP主,他们有的喜欢流行音乐,有人喜欢KPOP,有人则对小众说唱颇有研究...在不设限的前提下,他们精准触达着各种圈层的音乐文化。


我想这便是我更爱他们的原因,因为好的乐评,从不是只客观上的技术分析,更有主观上犀利的洞察。


THE END




本文作者

叮叮猫

坏人耗子尾汁!


推荐阅读

敢说的《新闻女王》
其实是部悬浮爽剧


关注蹦迪班长


一起Disco这个世界


蹦迪班长
为文艺复兴一蹦到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