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u妈
成都老母亲 松弛感鸡娃
打开视野,鸡娃不内卷
培养底层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你们好,我是biu妈!
我有个爱好是画画,除了自己画着玩,也喜欢网上看专业的老师帮网友改画的直播。
看久了,渐渐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很多成年人学画画初期遇到瓶颈,居然有一大原因是——缺乏基础的科学意识。
比如很多老师改画的时候,经常说这样的话——
“阴影和受光面位置不对,画之前要先想想光线从哪个方向照射过来……”
“(画中的)人不可能这个姿势坐树上,没有受力点……”
然后直播间就一片哇塞声:“老师太厉害了,为什么我们就没有想到这点呢!”这不就涉及非常基础的物理光学、力学的知识吗?
有时候不由得感慨,只要用心,你会发现科学真是无处不在,是和我们生活关系最紧密的学科了。
但现实中,很多人一般要到大学本科,甚至在研究生阶段才会开始接触“科学研究、科学应用”,如果是不是从事技术性工作,曾经学过的科学知识,就变成了再也想不起来的“回忆”。
这落差,真的好大!
可能是传统的理科,都学得比较的“表面化、抽象化”的原因吧,很多人虽然会做题,但脱离实际厉害。
这几年,国家对科学教育的倾斜越来越明显,我也写过好几篇关于“重视孩子科学教育”的文章了。越来越密集的相关政策、措施的颁布,表明国家确实是在一步步把“科学教育”落实!
今天就不给大家细掰政策了,但下周四(10月17日)上午10:00,我和娜娜老师在直播间再次给大家解读新课改后的科学教育:校内提分打基础,校外拿奖冲特长。
👇记得预约直播哦👇
好了,话说回来:
大家知道了科学需要重视,是一回事。
明白怎么学,是另一回事。
其实早在1996年,国家就提出了就提出了“科教兴国”,这可是基本国策啊。但过去近的30年,我们的科学教育算不算得上好,培养出高精尖科技人才的比例有多少,我不说,大家心里都有数。
国家当下越发重视科学课,是因为未来需要科技人才,可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呢?
想想也知道,肯定不是只会刷题考试的“人才”😝即使是现在,很多地区和学校,还是在走,读、背、刷题的老路。
最近biu妈又认真研究了2022版本的科学新课标,现在科学课的要求,真的很高。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从新课标来看,小学科学,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重点呢。
01
学科融合:
知识分版块,而不是分学科
我们传统教育观念里,各个学科是泾渭分明的,物理就是物理,化学就是化学,有时候遇到一个知识点,都会下意识去归类,这是属于哪个学科的知识点。
大家都应该看过2022新课标颁布时的这张图,除了体现了科学课时的占比高,还透出的信息是,小学科学课其实包含了多个学科的内容。
而且更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在2022版本的科学新课标中,科学的课程内容,并不是以学科来划分的,而是以版块来分类的,并且一开始就强调了“跨学科”。
我们把探究的对象,分为了“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四个大类,并进一步把科学知识按照分为了13个核心概念。
比如说“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这一核心概念,既会涉及到物质的物理特性,比如硬度、弹性、导热性等等,也会涉及到化合物、化学反应、元素等化学基本概念。
再比如“人类活动与环境”这个核心概念,物理、地理、生物的知识必然都会涉及到。
为什么要这样分版块呢?
因为这样“真实”,自然界中很多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都不是单个学科知识就能解释的。
传统的分科分学科学习,强调的是知识点本身的理解记忆,孩子会更早接触抽象的知识点。
但新课标这样分版块,强调的是对科学现象、客观事实的探索。不管是物质、生命、宇宙,还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工程、技术,都是客观存在,可以观察、探究的。
而按照这样的板块进行学习,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把知识和真实世界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02
注重探索
动手动脑,培养科学思维
明白了新课标“分版块教学”的意义后,我们再来看小学的科学教材,会发现相比起初中的教材“以知识点为中心”,很大不一样。
小学的科学课程设置,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以探索为核心来设计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探索的深度层层递进。
比如关于“水”的科学知识学习,低年级会让孩子观察水的特点,停留在比较初级的探索阶段,培养的也是比较初级的思维方式——观察并总结。
▲ 图源:小学科学教材
到了中高年级,会让孩子通过实验的方式去探究更多关于水的特质、水的作用,这个时候就会涉及到分析、假设、实验证明等等比较高级的探究方法。
▲ 图源:小学科学教材。探索水的沸腾温度
▲ 图源:小学科学教材。
分析水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用实验证明
这些小学的探索性学习,既可以为初中地理做铺垫,也可以为初中物理做铺垫。孩子经历了自己主动观察、动手、分析、思考后,才能更好地在短时内理解记忆大量抽象的知识和概念。
▲初中地理,大气中的水的变化、气候
▲初中物理,物态的变化、能量的转化
在小学科学新课标中,也有非常丰富的,具体怎么进行实践探究的内容。
在“宇宙中的地球”这个核心概念版块下,就要求孩子们开展观测、模拟实验、制作、读图识图、项目研究等等多种探究实践活动。
每个年龄阶段,探究活动的要求也不一样,总的来说是要求层层递进的。比如下面就是关于如何“观测宇宙”的一些分年级要求,可以看到,越是高年级,要求越高,也越接近抽象知识理解。
1~2年级:观察并描述月亮形状的变化。
3~4年级:测量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刻的物体影长。
5~6年级:观察不同季节的星图或实际观测星空,识别织女星、牛郎星等亮星,学会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识别大熊座、猎户座等星座,科学认识星座。
7~9年级:读取地球仪和地图上的比例尺、图例、方向、经纬度等图注信息,确定地球仪或地图上某一点的经纬度,描述两地之间的相对位置、直线距离等。
同时,新课标也会对孩子找到问题、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比如在“工程设计”这个核心概念板块,就让孩子根据“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和“地球的自转”的知识,设计制作日晷。
还列举了这个过程中,孩子应该思考的诸多问题:
日晷晷针影子方向和移动快慢有什么关系?
改变日晷晷面与底盘角度会有什么影响?
为了使晷针影子匀速转动,晷面角度应该如何设置?
不同地区日晷可能存在哪些差异?
为了使日晷针影子匀速转动,不同季节日晷晷面角度是否需要调节?
如何让晷面总在太阳运动的轨道面内?
以及怎么让孩子的改进实验,增加效率,课标都要求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课标的附录中,还有学生必做的探究实验活动表。
我自己觉得最重磅的,是课标的10个具体的实践探究案例,每个案例涉及到的核心概念有什么,学习内容与要求是什么,学习目标是什么,都一清二楚。
这些案例也不是全是以前那种对“基础科学知识”的探究,不少都非常落地,是真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下面这个探究低头看手机的危害。
▲ 图源:2022科学新课标附录
每一个案例都是需要孩子们按照“提出问题—资料调研—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发布交流”的科学研究标准流程来进行。
最后,课标还会总结,为什么孩子需要进行这个实践探究项目。
看完所有的项目案例,我觉得甚至有些震惊,要是孩子都学透了,还怕什么科创竞赛、创新题型,不是应该觉得心应手吗?
EASTWEST
看到这里,就问各位一句,咱们课内的科学课,达到课标要求了吗?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脑子里弹出四个字——远远没有!
一周2节课,一个班50个人,怎么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更别说科学课的有效开展,对任何学校来说,都是烧钱的。英语学不好可以去找免费资源,学校资金不够配备足够的实验器材,做不了就是做不了。
这几年各类科创赛事“井喷式”增长,白名单竞赛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科技类,这是不是在促进一部分有条件的家庭,自己重视起来,行动起来?
那怎么办,还是应该在课外,在家庭和生活中,多给孩子创造,科学探索和实践的机会。
比如大家现在都挺重视科普阅读了,除了知识性强的科普书,我是强烈建议大家给孩子看一些关于实验项目、探索生活的科普书籍。
▲很火的李永乐老师的《跟着实验学物理》,最近很喜欢的一套实验书,里面的实验设计是根据新课标来编排的
很多科学现象,在生活中就可以观察到,有时候看100遍知识点讲解,也不如动手做一遍印象深刻。
▲ 图源:李永乐老师的《跟着实验学物理》
家长自己不擅长准备实验,不知道怎么引导的,也要给孩子留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或者请专业的人来引导孩子,如果说学知识是“开卷有益”,学科学某种程度上真的是“动手有益”!
再预告一下,下周四(10月17日)上午10:00,biu妈和娜娜老师也会再和大家聊科学教育,怎么带娃做科学探究、参加科学赛事,我也会在直播间和大家分享!
今日直播
单词决定英语成败!不同阶段的娃,怎么搞定单词?今天上午10:00,多乐西和娜娜老师在直播间一一讲解!
好物推荐
文中出现的好书《跟着实验学物理》,可以点击下图进入小程序购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