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三问于民”答好改革为民卷

文化   2024-10-08 19:02   浙江  
你最喜欢的《人民日报》金句

1.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2.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三问于民”答好改革为民卷
关键词:改革;人民;为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奋力书写更加精彩的改革为民答卷。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毫无疑问是今年以及今后三年申论考试命题的重点,当然考试不会直接考我们背诵记忆,事实上我们也不需要背诵会议《决定》,对于申论考试而言真正有效的学习是理解和运用。所谓理解就是领会《决定》的重点并进一步掌握每一个重点背后相对应的社会现实和具体工作;所谓运用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决定》中的理论和原理指导我们的思考、行动,当然也包括写作。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一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于这个考点,我们大家都知道、都熟悉,却不一定能够深刻的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个考点有关的人民日报申论范文,并透过这篇文章搭建起这个知识点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尝试更深刻的理解、更准确的运用“以人民为中心”这个知识点。

下面,我们先看文章的第一段。这一段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我在文中用“/”给大家作了分隔,第一个层次通过三中全会《决定》引出文章主旨,也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如果考试时遇到与改革有关的主题,我们都可以仿照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以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引领全文。本段的第二个层次,“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这句话强调了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同时,在改革主题中也是非常好的金句,值得我们背诵记忆。接下来,本段的第三个层次将如何做到改革以人民为中心,具体的分解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也就是实际工作中要怎么才能做到。

现在我们回头再看这一段的三个层次,就可以非常明晰的看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写作逻辑了,第一个层次写“以人民为中心”是什么;第二个层次写为什么要坚持改革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因为它很重要;第三个层次接着就写具体要怎么办才能做到改革以人民为中心。虽然是非常简单的一个开头段落,但是在逻辑上非常严谨,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揣摩。】

在“问需于民”中答好“改革为了谁”之问。站在谁的立场上,为谁谋利造福,是检验改革性质的试金石,也是改革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我们党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发展的痛点、难点,人民群众最能切身感受,推动发展的政策准不准、好不好,人民群众也最有发言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就是要直面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从中找准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二段,分论点一,在“问需于民”中答好“改革为了谁”之问。“问需于民”这个知识点我们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以前的文章中我们经常看到“开展调查研究就要深入群众摸清下情,问需于民”这样的表述,显然这样的表述更侧重强调问需于民在调查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今天这个分论点则更深刻的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问需于民”?正是因为我们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好更好的日子。那么,人民到底想要过上什么样的好日子?这个最核心的问题,只有人民群众自己最有发言权,所以只有“问需于民”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那么,从人民群众那里了解了大家的需求之后应该怎么办呢?本段最后一句写到了,就是要多推出一些好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实事,也就是说问需于民只是起点,落脚应当在办实事让群众日子过得更好。在这一段的写作中,我们用到了很多规范用语,比如:发展的痛点、难点,政策准不准、好不好,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等,这些表述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经常用到,而且都是固定搭配,需要我们记忆之后规范使用。】

在“问计于民”中答好“改革依靠谁”之问。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夯实中国之治的根基,到河长制、林长制等基层探索走向全国……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伟大进程,每一次成功的取得和实现,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尤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激发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畅通群众参与改革的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改革的机制,在一次次问计于民、广集民智中推动和促进改革劈波斩浪、奋楫向前。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三段,分论点二,在“问计于民”中答好“改革依靠谁”之问。真正的智慧来自于人民群众,这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总结。在这一段中,我们列举了枫桥经验、河长制、林长制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改革治理创新,这些创新都是来自基层智慧和群众智慧,改革实践的经验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既然问计于民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本段中高度提炼概括了具体应该怎么办。一共有五点,分别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激发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畅通群众参与改革的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改革的机制”,其中前两个点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后三个点有的同学可能第一次接触,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我简单给大家展开讲讲,和我们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对应一下,这样同学们就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首先,看到“激发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我立刻就想到了2017年江苏省考大作文,要求我们围绕给定资料中的基层文化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你看,这道题目本质上就是让我们写基层文化建设和改革中如何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实践中,应该如何激发群众参与呢?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在另一套申论卷子中。就是2021年国考申论地市级卷子里有一道关于“种戏”的题目,就是把戏种到基层去。题目的给定材料里写到,不仅要让专业剧团到乡村去给群众演戏,还要在村里组织村民自己的戏班子,更要选拔好苗子从小培养,还要把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故事、喜闻乐见形式编排到戏曲中等等,这些具体的做法就是现实中我们激发群众参与的重要方式。你看“激发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已经很多次出现在我们的申论考试当中的,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不仅需要我们熟悉这个抽象的概念表达,更需要我们和实际工作中的事例对应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考试中遇到才能答在点子上。

接下来,我们看“畅通群众参与改革的渠道”,群众有意见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去表达呢?官方各平台号、省长信箱、市长热线这些我们大家熟悉的表达渠道越来越畅通,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还有一些表达渠道可能我们同学们并不熟悉,其实也已经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我给大家说一个数据,十八大十九大这十年间,全国人大一共有217件次的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收到120多万人次提出的380多万条意见建议,公开征求意见成为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立法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不说这个数据,同学们可能很难想象竟然有这么多人对这么专业的立法工作提了这么多意见,更不要说我们开展很多工作的过程中,都会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开展大规模的调查问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畅通群众参与改革不同渠道、具体做法,以后我们在申论小题的给定材料里看到这些做法的时候,就应该能立刻和畅通群众参与改革或者参与治理的渠道这样的概括性的表达联系起来了。

最后我们再看一看什么是“健全群众参与改革的机制”。“机制”这个词太复杂了,在不同的领域不同语境中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但是就我们申论写作中常用到的“机制”而言,我给大家一个便于理解的解释,简单讲机制就是一套复杂系统,这个系统里包括制度、组织和人。比如,我们在学校里会有一套学生成长激励机制,这套机制里包括评比选拔的规则,成绩排名前10%加多少分,当学生干部加多少分等等,这些规则就相当于制度;同时,学校里肯定也有一个组织或者部门会负责学生成长激励这件事儿,比如是教务处、学生处或者某个评审委员会,这就是机制当中的组织;此外,这套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人,有不同岗位上的老师、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等等。一个机制一旦建立起来,有了制度,有了组织,有了人,就能够自动的运行起来,到了明年或者后年,里面有些人变了,个别制度微调了,组织的职能职责有一些小的调整都不会影响整个机制的运行,到了什么时间干什么事,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环节与环节之间如何对接,都可以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说这就是一个成熟的机制或者说一个长效机制了。

我之所以会把这三点展开讲解,主要是因为这三个知识点非常容易出现在我们申论考试当中,小题、公文题、大作文都很容易出现,大家光死记硬背是不够的,要和我们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现象对应起来,真正理解了才能答好这类题目。】

在“问效于民”中答好“改革造福谁”之问。人民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者,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评价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社保城乡统筹、有序衔接,让人民获得更可靠的保障;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让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以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来检验改革,才能让改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发展无止境,改革无止境。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人民的获得感就是改革的含金量,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不断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四段,分论点三,在“问效于民”中答好“改革造福谁”之问。这一段的写作逻辑和内容,我们同学们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容易,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划线部分的句子,这是我们大作文写作中经常会用到的排比举例的写作方法。我们看这句话短短几十个字,将义务教育、社保、城市更新三个当下我们工作的重点,高密度的用到写作当中,使得文字的表达特别扎实。这样的写作方法,我们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阅卷老师一看,就会觉得这个考生不仅仅是背了一些空话套话漂亮句子,他还非常了解社会、了解我们的工作,这就是非常充分的论证,是很好的加分项,特别值得我们大家揣摩学习。此外,这一段当中“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高度概括了我们当下的重点工作,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背诵记忆,用到我们自己的写作当中。】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答好改革为民卷,要有站得高、看得远的胸怀眼光,也要有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的精巧细心,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必将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五段,结尾点题。这一段以一个大家熟悉的金句开头,“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这句话,我再重复多少遍都不为过,但凡是与民生、改革、以人民为中心、基层、实干等主题有关的写作中我们都可以用得到。本段的最后,再次重申“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使文章标题、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和结尾全面呼应起来,不仅强调了文章主题,更形成了写作闭环,如果说申论大作文只学一种结尾的写作技巧,那我想这一段堪称典范。】


【注】

本文选自《人民论坛网》20240925日,《“三问于民”答好改革为民卷》,按照申论考试要求进行了修改和分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全文共计1146字)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申论·面试】系列课程



扫描添加老师微信
扫描下载文章PDF打印版

隔壁班学习园地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唯一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