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创新100强”解读!十年创新进化之路与未来展望

职场   2024-11-14 23:23   山东  


2024年11月14日,医药界盛会——2024’第十六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在成都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四川省医药行业协会、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主办, E药经理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H50)及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在备受瞩目的中国医药创新趋势论坛(主论坛)环节,基于科睿唯安Derwent Innovation™专利数据及Cortellis™竞争情报和临床试验数据,E药经理人历经数月的数据筛选与整合,依据“三维度四指标”评选体系,隆重揭晓了“2024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简称“创新100强”)榜单,并对入榜企业进行颁奖。此环节由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特约冠名发布。

自2015年药审改革以来,2024年已步入第十个年头。站在这一创新十年的崭新起点,我们更需以前瞻性的视角审视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聚焦“创新100”,聚焦这批能代表中国医药创新能力的第一阵营力量,就是聚焦机会和胜利,以开启更加坚定不移的未来十年。

“创新100强”透露几大趋势


这是E药经理人第六次发布“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榜单。

自2019年开始,E药经理人通过模型搭建、数据搜集与整理,从医药创新现状出发,以企业为主体,以硬数据为依托,通过创新根基、创新过程、创新成果三大维度,以授权专利数量、专利施引总量、临床试验数量和创新药获批与上市的数量四个指标为评价依据,每年评选出代表中国医药创新实力的“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

相较往年,从今年创新100强上榜企业和背后的几项关键数据来看,仍透露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一是从在研药物管线、授权专利和临床试验数量来看,中国医药创新100强第一梯级创新优势明显,与后面梯级企业差距逐渐拉大。回顾历年来的榜单,第一梯级的企业阵容相对稳定,而第二、第三、第四梯级的企业则因各自的发展轨迹而有所变动,这凸显了头部企业对整个医药创新行业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详细分析创新100强榜单,第一梯级的25家企业整体变动不大,尤其是排名前十的公司,表现尤为稳健。恒瑞医药与百济神州继续稳坐前两名宝座,信达生物连续三年稳居第五。中国生物制药、荣昌生物、康方生物、复星医药、天士力及鲁南制药的排名较去年均有一定幅度上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百利天恒、绿叶制药、君实生物及海正药业,从去年第二梯级,成功冲进第一梯级,其中百利天恒更是首次挺进前十。

临床试验作为医药创新的必经之路,其数量及阶段分布直接反映了企业的创新实力与规模。从临床试验总量来看,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中国生物制药及石药集团位居前四。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处于“创新100强”前十的企业,其进入到临床II期的产品管线,较为丰富。而从授权专利数量来看,国内创新转型的第一梯级企业表现最为突出,证明其创新根基的深厚。

二是,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区、京津翼、粤港澳大湾区等为核心的生物医药创新集群。按工商注册信息,2024年上榜企业的区域分布显示,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及其他区域分别有43家、19家、11家和27家企业入选,三大城市群占比高达73%,尽管较去年略有下降,但仍旧凸显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显著优势。

三是,以三大创新集群为引领,中西部地区紧随其后,产业逐渐由东向西转移,如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竞合态势。

另通过历届榜单变化分析,一延续往年的趋势是,“创新100强”里本土Pharma的数量持续增长。

可以看到,2020年至2022年,Pharma在百强中的席位逐年递减,但在2023年呈翻倍增长,这说明在“资本寒冬”和Biotech发展放缓的情况下,Pharma依靠现金储备,借助BD等方式加速了创新转型,而这一增长趋势在2024年持续。今年新入榜24家企业,数量上与往年持平,如科伦博泰、荃信生物、以岭药业、恩华药业、成都先导、亿帆医药、华润三九和东阿阿胶。

其中,疫苗“国家队”代表国药中生首入,并直接跻身第一梯级;新晋榜单企业里,中药企业最多,部分创新研发投入居于业内领先水平的企业创新转型成效显现;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创新转型成果在近两年尤为明显的远大医药首入榜单;一些因产品成功License-out或自主出海的明星Biotech,入选“创新100强”。可喜的是,“创新100强”企业里,有近30家企业排名较去年有所“升级”。排名上升的公司,大多在优化管线过程中取得了关键性临床的推进。

从整体来看,“创新100强”中多数企业在过去一年做了同一件事:以“自研+加强BD”的形式,将长板做长,补齐短板,实现内生进化的同时,拥抱合作伙伴,追求国际化。但企业排名无论升降、进出,这份榜单展示的是在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这场大竞赛中,所有参与者的努力,为追求未来十年产业创新能力可持续的深刻实践。

创新十年的自我进化与未来


以2015年为创新新起点,至今已历十载春秋。审视未来十年趋势,必定脱离不了对过去十年的回顾,审视那些随之浮现、亟待在未来十年中克服的挑战与问题。

这十年,国内医药创新实现了自我进化。自2015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重点打击数据造假,减少审评积压,提高新药标准,简化审批流程,鼓励创新,监管水平也逐步与国际逐渐接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全球首次批准药物到中国递交NDA时间差,整体缩短了54%,正式批准时间缩短了70%。

正是由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创新药正加快上市步伐。而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新药首发上市国家,仅次于美国和欧洲,且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治疗用生物制品的NDA申请数量占比仅为9%,而到了2023年,这一比例已高达42%。

在基础研究研发投入方面,中国相较十年前扩大了3.5倍,投资规模超过欧盟,2020年成为全球第二,直逼美国。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国的论文数量在药理学、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已赶超或接近美国水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论文研究大多基于本土合作,国际合作相对较少。

越来越多国内生物医药公司在持续加大投入研发。2023年中国大陆上市药企研发费用总计达到 1130 亿元,相较2015年 25.28 亿元,增长了44.7倍。然而,尽管整体研发投入庞大,但超过100亿元研发费用的企业仅有一家,超过10亿元的也仅有21家。不得不承认的是,国内药企持续、稳健的研发投入与全球基准仍有差距。

但从研发费用占营收比这一客观维度观察,在2014-2015年,整体研发投入的平均水平约为5%。而到了2021-2023年,上市药企研发投入的平均水平稳定在10%左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创新100强第一梯级企业,基本年均研发投入水平是在20%左右,与全球主要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相近。

当然,十年间也取得了不少创新成果。中国的在研管线数量位居全球第二,部分新领域和先进治疗领域的管线数量更是位居全球第一。特别是在生物药领域,2022年新增管线的数量占比超过了化药,2023年生物药占比达到58%。在细分赛道如ADC、双抗、细胞治疗等领域,更是取得了许多快速进展。然而,需要警惕的是,这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管线质量和同质化竞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另外一大显著变化是,热门靶点的迁移,呈现中国创新进程缩影。在2015年之前,国内创新驱动力相对较弱,而今已发生显著变化,创新模式从快速跟进创新的等效(Me-Too)/优效(Me-Better),转向渐进的组合式创新。

但创新也伴随着风险。由于研发损耗率高,企业创新风险增加,沉没成本也不断提高。在现金流不充裕的情况下,企业如何降低风险、提高研发效率并获得更好的收益成为一大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更前瞻性地看待创新,将视野向前移,但也要警惕由此带来的风险。进入2021年,可以看到,国内药企变得更加稳健,不再激进冒险。现在,大家更多地谈论如何做到差异化、有价值的产品。

十年间,另一大显著变化是,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在全球创新活动中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一是海外临床试验增长明显。2023年中国企业开展的商业化相关的临床试验数量是2015年的7.5倍;2015-2023年大约18%商业化临床试验项目开展海外临床试验;尤其是临床I、II期试验数量增长明显,其中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韩国、法国、波兰成为主要的海外临床研究地区。不过,虽然增长显著,也仍需注意的是,大部分临床试验仍然只在中国进行,只为中国患者服务,这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创新,就必须更深层次做到全球性部署。

二是国内药企在全球交易中的角色日益凸显,自2020年以来,年均交易量稳定在约600笔,过去五年间,其交易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约为9%,显示出中国药企正更积极地融入全球交易体系。其次,交易类型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服务类交易的占比大幅提升,从2015年的17%跃升至2023年的55%,这一变化与国内CXO产业整体能力和业务的显著提升紧密相关。此外,2023年中国企业公开披露的许可交易总金额达到了2015年的13倍,且在2023年公开披露的交易中,License-out的数量首次超过了License-in的金额,总计高达350亿美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双向并购的趋势已经显现。一面是远大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等企业通过海外收购优质标的,来丰富自身的产品管线或业务类型。另一面是,跨国大药企在2023至2024年间也完成了多笔国内并购交易,如亘喜、普方、信瑞诺等案例。这些并购活动不仅体现了中国药企的研发实力得到了海外买家的认可,也预示着全球医药产业的合作与竞争将更加激烈。

对于国内药企而言,这些变化都证明了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实力和潜力。

展望未来,国内药企有望在特定技术和研究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将重点聚焦于新兴前沿技术领域,力求在这些领域实现改进式创新和超越,而非盲目追求生物医药领域的全面突破。目前,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已展现出中国药企的领先优势,预示着未来更多的创新机遇和可能性。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E药经理人
我们致力于成为行业意见领袖平台,我们记录和观察行业重大商业事件,展现这个行业的复杂和冲突,提供深刻前沿产业发展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