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悟《论语》宪问篇(减法与加法)

文摘   2024-09-02 14:15   山东  





主讲
恒宁(醍醐)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首先这里讲了一个故事当孔子面对一些不符合礼制的事情时是怎么做的

有一次出现了一个极端事件——陈成子把齐简公给杀了臣子把国君给杀了)。那么孔子就想:哎呀,这太不符合礼制了。他先是斋戒沐浴,然后上朝去拜见鲁哀公(鲁国的国君),孔子就提议:陛下您看,这个齐国竟然出现了这样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为臣竟然把自己的国君给杀了,请您出兵讨伐他们吧。

因为他们那儿不符合礼制、不合道,这是很好的一个出兵时机。但是当时鲁国的国君虽然是鲁哀公,但掌权的却不是他,当时的政治大权主要是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他们手里

鲁哀公就对孔子说:那你去告诉孟孙、叔孙、季孙那三位大夫吧,他们要是决定出兵那就再出兵。——鲁哀公这个国君之位形同虚设。

那么孔子退朝之后就说:虽然这个国君没有听我的,但是毕竟我过去也当过大夫,作为臣,该提建议还是要提的,那么国君让我去告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我也得去啊。于是孔子就到孟孙、叔孙、季孙那里(到掌权的这三个大夫那里)也说了同样的话:此时齐国正发生了一件严重不符合道的事情——臣把君给杀了,这是出兵的最好时机了,我们应该去讨伐他们。但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大家族三大大夫)也不想去讨伐,他们就想过自己安稳的小日子,享受物质上的富裕。

孔子建议归建议,鲁哀公没听他的,鲁哀公让他去告诉掌权的那三个大夫,三个大夫也不想出兵。然后孔子就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毕竟我曾经做过大夫,我尽了我该尽的职责。

孔子一直是奉行礼制的,希望上上下下无论是国君还是臣民都能合于道、合于德,他是这样奉行的,也是这样做的。也许在孔子上朝之前,他也想过自己的建议未必被采纳,但是想到自己毕竟曾经做过大夫,还是要倡导礼制,行不行还是得上,至少尽力了就不会后悔,所以孔子就这样反正是尽力了),该告诉国君也告诉了该告诉这三个掌权者也告诉了但都不想出兵,在最好的时机都不想摊事儿……那就这样吧。

我们也知道,在历史上,其实鲁国持续了没有太久的时间,很快就衰落了。可以讲跟孔子一直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尊重和权力有关,但是也许是孔子的命运吧,他的那种教法虽然好,但也可能不太适合当时的乱世也就是说,孔子自己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生不逢时,但他毕竟做了自己该做的,这样就无悔无憾了。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一样,如果我们了解一些道德准则,按照道义,我们也许应该去做一些事情或者应该提醒一些事情,我们就去做就去提醒,那么尽力了之后,我们无愧于自己的职责就好了,剩下的结果就随去(随缘),也不必过于执,毕竟一切也是如同梦幻,如同一场场戏。

我们再看下一段。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孔子我们应该如何奉事君王当臣民的应该如何奉事君王)。

那么放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是说当下属的应该怎么样对待你的领导者。

孔子说了六个字「勿欺也,而犯之。千万不要欺骗我们的领导者即便我们需要报告的事情会让他不开心,也要实话实说,让他晓了真相或者说该进谏的时候宁可冒着龙颜大怒的风险也要进谏,奉行我们的职责也就是说,只要发心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发心是好的,是合于道德的,那我们就去做,不要有过多的忧虑、担心。

同时「勿欺也」孔子强调「勿欺也」,也就是说在当时其实欺骗国君、欺骗领导者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我们当今社会也有,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组织机构里在一个企业单位里,谎报一些国家情况的现象或者说假话欺骗的现象是有的甚至说完全捏造事实的情况也是有的,但这是不符合道的,我们应该实话实说。如果国君或领导者不下到一线,有些情况他不了解,那么他问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欺骗他们,不能以任何借口去欺骗他们,一定要让领导者了解实际情况那么该进谏的时候,我们发心好就一定要进谏,甚至冒着让这个领导者不太高兴的风险也要去进谏,这样我们才是一个正直的人。

我们来读一下这一段: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其实这个地方讲怎么样奉事君王,《论语》中前面也提到过如果君王合于道,我们就拥护他;君王不合于道,我们就不能再拥护他。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奉事君王我们怎么样对待领导者也是时刻要与「道」与「德」相符的这样去奉事那么我们每个人就不是君王的奴隶不是领导者的奴隶,而是一个合于的人(服务于的人),这个很重要因为过去有很多人认为孔子的思想就是维护统治者的,甚至说儒家思想就是统治者的走狗有人还这样污蔑孔夫子的思想),而事实上我们通读《论语》会发现,他强调的始终是,不然他就不会强调正直。如果真的是统治者的走狗、奴隶的话,那么怎么奉事君王?孔子就说尽量让君王开心他怎么开心你怎么来,对吧?他怎么开心怎么来那为了哄着他开心,你完全可以什么都谎报不好的事都不提,只报喜不报忧……你完全可以这样做因为这样会让君王开心或者你天天谄媚巴结,这样会让君王开心……但这些并不是孔子的倡导孔子倡导的是「勿欺也,而犯之」,一定不要欺骗国君不要欺骗领导者,一定让他了解实情,甚至宁可让他不开心也要提该提的建议,这是孔子的倡导。所以世间人不好好学《论语》,跟风似去骂儒家的人太多了,造的口业也太重了。

我们再读最后一遍: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下一句话也是很能体现孔子思想的。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区别呢?有思想方向性的区别君子求的是「上达」这个「上达」是完善自己的道德),那么小人求的是「下达」什么是下达呢?就是满足自己的物欲、感官需求,这是下达

君子形而上,追求精神上的提高道德的提升而小人追求的往往是感官贪欲的满足,这是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那么很显然君子相对要高尚一些君子也不是说完全地摒除了感官欲求,但是他不以这个为核心、为根本,而且孔子的义利观是当得到利益时总是想着这个「利」合不合于「义」合不合于道义合于道义我再取之不合于道义的,我宁可贫穷……是这样的。

所以孔子就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不合乎道义的情况下去捞取到一些富贵,那我宁可不要,那个就像浮云一样跟我没关系所以孔子首重道义,其次是物质或者感官的这些需求君子和小人他们追求的方向不同,所以使得他们很显然境界上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来读一下: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那么接下来的这句话也是进一步进行阐述。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时候的些学者,他们学知识和文化为的是什么呢?修养自己的品德,完善自己完善自己的精神内涵,让自己更加合于道。古时候的学者学得再多都是为了完善自己的道德,那么今天当今的很多学者学习知识文化是为了什么呢?在人前炫耀为了把自己高高地竖起来,向别人炫耀自己。那么可以说古时候的学者学习的目的其实是做减法,减掉一些不该有的东西;那么今天的这些学者,他们学习知识和文化是为了增加,是做加法,让自己更加高大,拥有的更多,贪心更强之类的,所以完全又是两个方向。也就是说孔子在当时算是一个愤青,他对于当时的无论是政治还是学者、士大夫各种风气其实严重不满。他比较崇尚尧帝、舜帝、禹帝那个时候那种政风、民风,他很崇尚古时候,所以才有这番话。

我们读一下: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如果看教育的着重点和倾向性,我们当今比古时候也是在退步的,因为古时候教育首重的是德行但是现在的教育很多地方填鸭式教学重视的是外在的一些技能表现,或者是你有多高的文凭有没有留过学……重视的是这些对于道德的重视是不够的,所以导致很多有高文凭的人其实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在教育上,当今的教育确实是有欠缺的,就是对于道德方面的重视严重不足不够)。

我们再读最后一遍: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好,先学到这里。




点击公众号卡片,获取更多内容

联系我们(二选一

QQ:280668866(心成)


QQ:67501126(一文)
微信:kongxindejietuo(心成)


微信:67501126(一文)
官网:tihuxueyuan.net


官网:chan.tihuxueyuan.net
邮箱:280668866@qq.com(心成)


邮箱:67501126@qq.com(一文)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