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成华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全生命周期风险防控,切实落实建筑施工各环节安全生产要求,区住建交局、区应急局结合成都市智慧工地管理相关要求和成华区实际,制定手册《成华区建筑施工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服务手册》,强化城镇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管理。
施工安全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那么在建筑施工中最应该防范哪些重点呢?
施工过程中的防范重点含有土石方开挖阶段、主体结构工程阶段、外墙施工阶段、机电设备安装阶段、室内装修阶段共5个阶段哦!
今天我们跟随成华应急一起来了解——施工过程中的防范重点。
一、土石方开挖阶段
风险点:
1.边坡失稳与坍塌:开挖时未按照设计坡度进行,或者未及时进行支护,遇到强降雨、震动等不利因素,容易导致边坡土体或岩体失稳、坍塌,掩埋作业人员和设备。大型装备在基坑边缘承受力过载,引发坍塌。若未按规定进行基坑支护变形监测、未按规定对毗邻建筑物和重要管线和道路进行沉降观测、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或出现塌方险情征兆而无处理措施等,也有坍塌风险。
2.滑坡:当开挖区域的地质条件复杂,如存在软弱夹层、顺层岩土结构等,可能引发大面积的滑坡。
3.机械伤害:施工中的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进场未经验收,设备和人员不具备安全资质条件,运行时如遇操作人员违规操作、视线受阻、设备故障等,可能导致机械碰撞、挤压作业人员。
4.车辆伤害:运输土石方的车辆在施工现场行驶速度过快、超载、道路状况差、距坑边距离不符合安全要求等,可能发生侧翻、倾覆或与人员或其他设备发生碰撞。私自拆除车辆防护装置造成伤害。
5.涌水涌沙:开挖过程中遇到地下水丰富的区域,若基坑内未设置有效降水措施、基坑边界周围地面未设置排水沟或排水不畅、基坑内施工无有效排水措施、深基础施工未采用坑外降水、防止临近建筑和管线沉降未采取有效的降水和排水措施等,可能出现涌水涌沙现象,危及施工安全。
6.地下管线破坏:未提前查明地下管线分布,开挖时可能损坏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等管线,造成触电、通信中断、燃气爆炸、停水等事故。
防范管控措施:
1.工程勘察与设计: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准确了解地质条件和水文情况,依据勘察结果,制定合理的开挖方案和支护设计。
2.施工准备:施工准备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使其了解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应对措施、准备合理的安全防护用品和设备。
3.开挖过程:遵循“分层、分段、对称、均衡”的原则进行土方开挖,严禁超挖。控制开挖速度,避免对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造成过大的扰动。
4.边坡支护:按照设计要求及时进行边坡支护,如土钉墙、锚杆支护等、定期对支护结构进行监测和检查,确保其稳定性。
5.检测与预警:建立监测系统,对边坡变形、地下水位等进行监测。设定预警值,一旦超过应及时采取措施。
6.降水与排水:合理设计和实施降水方案,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对基坑的不利影响。做好基坑内的排水工作,及时排除雨水和积水。
7.机械设备管理:操作人员持证上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性能良好。在机械设备作业范围内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8.车辆运输管理:使用私自拆除防护装置的运输车辆。规划合理的运输路线,设置交通标志。控制车辆行驶速度,严禁超载。
9.地下管线保护:施工前通过查询资料和现场探测等方式,查明地下管线分布。对重要管线采取迁移或保护措施。
10.粉尘控制:采取洒水降尘等措施,减少粉尘产生。为施工人员配备防尘口罩。
11.周边环境保护:对基坑周边的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进行调查和评估,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控制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减少振动、控制沉降等。
12.应急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配备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确保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理突发事故。
13.质量验收:对基坑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验收,确保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二、主体结构工程阶段
1.脚手架施工
风险点:
1.材质与构配件质量:使用不合格的钢管、扣件等构配件,如构配件的规格、型号、材质或产品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杆件变形、锈蚀严重等,其强度、刚度不足,容易导致脚手架变形甚至坍塌。
2.基础不稳固:脚手架基础不平、不实、不符合专项施工方案要求,架体底部未设垫板或垫板底部的规格不符合要求,架体底部未按规范要求设置底座,架体底部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扫地杆,未设置排水措施等,将导致架体基础下沉,影响脚手架的稳定性。
3.搭设不规范:未按规范要求搭设,立杆间距不符合1.05、1.3、1.55m,横杆步距不符合1.2-1.35、1.8m要求。未按要求设置扫地杆和扫天杆。杆件接头未错开或错开距离不符合主节点要求。剪刀撑、连墙件设置数量不足或位置不当。扣件拧紧力矩不达标,导致节点松动。
4.防护设施缺失:作业层脚手板未满铺,存在探头板。脚手架外侧未设置密目式安全网或安全网破损。没有设置上下通道或通道不符合安全要求。施工层未设1.2m高防护栏杆和挡脚板。施工层以下每隔10m未用平网或其他措施封闭。施工层脚手架与建筑物之间未进行层间封闭。
5.拆除不当:拆除前未制定详细的拆除方案。拆除顺序错误,未遵循“先搭的后拆,后搭的先拆”原则,尤其先拆除连墙件等关键部位。拆除过程中向下抛掷构配件。
6.超载使用:脚手架荷载与设计不符,施工荷载堆放不均匀,脚手架上堆放过多的建筑材料、设备等,超过其承载能力。
7.人员操作不当:施工人员未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无证人员进行脚手架搭设与拆除作业。
8.交叉作业风险:与其他施工工序存在交叉作业,相互干扰,容易引发物体打击等事故。
9.检查维护不到位:施工过程中未定期对脚手架进行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整改。
防范管控措施:
1.材料与构配件管理:严格把控钢管、扣件等构配件的采购质量,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对进场的构配件进行外观检测和现场验收,委托第三方进行复试并出具合格证明,不合格的严禁使用。
2.基础处理:按设计要求对脚手架基础进行平整、夯实。设置排水坡度和排水设施,防止基础积水。
3.规范搭设: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由持证的专业架子工进行搭设,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确定的立杆间距、横杆步距、剪刀撑和连墙件设置要求进行施工。搭设过程中随时检查扣件的拧紧力矩,确保达到规定值。
4.完善防护设施:作业层脚手板要铺满、铺平、铺稳,不得有探头板,且以下每隔不超过10m要兜挂一道安全平网。脚手架外侧全封闭挂设密目式安全网,且网间连接严密,宜使用冲孔式钢网片。作业层脚手架内立杆与建筑物间隙兜挂安全平网。搭设符合要求的上下通道,设置防滑条和防护栏杆。
5.科学拆除:制定详细的拆除方案,并向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作业步骤应按照“先检查再加固后作业”的流程,拆除顺序应遵循“由上而下,后搭先拆”的原则,严禁先拆除连墙件。拆下的构配件应采用吊运或人工传递,严禁抛掷。
6.控制荷载:在脚手架上设置限载标识牌,严禁超载堆放物料。
7.人员培训与防护:作业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
8.避免交叉作业: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尽量避免脚手架与其他作业的交叉。若无法避免,应采取有效的隔离防护措施。脚手架搭设和拆除过程中,地面应设置围栏和警戒标志,并派专人看守,非操作人员不得进入作业区。
9.安全监督:安排专人进行安全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安全行为和隐患。
10.安全警示标识: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如“当心触电”“注意高空坠落”等。
11.定期检查维护:施工过程中每月应对脚手架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连墙件、扣件、立杆基础等部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脚手架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2.模板施工
风险点:
1.模板材料质量:使用劣质、变形、损坏的模板材料,导致强度、刚度、承载能力不足。
2.模板支撑体系:立杆底部基础不实,承载力不符合设计要求。立杆底部未设置底座、垫板或垫板规格不符合规范要求。连接扣件松动,稳定性差。立杆间距、水平杆步距与施工方案、规范要求不符。粱底未按方案设置立杆,梁板下立杆纵横向间距不相等或不成倍数。未按规范要求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扫天杆,或设置位置不规范。钢管立杆顶部未按方案设置U形可调支托。未按施工方案、规范要求设置竖向、水平剪刀撑、之字斜撑。未按规范要求将支撑系统与建筑物结构设置固结点。
3.模板安装:高处安装模板时,未设置可靠的操作平台和防护设施,易发生高处坠落。大模板存放在不可靠区域无防倾 倒措施,各种模板存放不整齐、过高、超载等不符合安全要求。安装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构配件掉落,造成物体打击。
4.模板拆除:模板拆除前未经拆模申请批准、无混凝土强度报告、未达到规定的拆模强度就拆除模板,导致混凝土结构坍塌。拆除顺序不当,未按照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顺序进行拆除。拆除时未设置警戒区域,有人员误入。先拆除承重部分,引发结构失稳。拆除时大片撬落模板,或留有悬空模板,对下方人员构成威胁。
5.交叉作业:与其他工种同时作业,相互干扰,易发生安全事故。
防范管控措施:
1.施工准备:编制详细的模板施工方案,包括模板的选型、支撑体系的设计、施工流程和安全措施等,并经过审批。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培训,使其熟悉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
2.材料选择:选用质量合格、强度和刚度满足要求的模板材料和构配件。对进场的材料进行检验,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
3.模板安装: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模板的安装,确保模板的拼接牢固、严密,防止漏浆。搭建牢固可靠的操作平台和防护栏杆,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安装过程中,严禁上下交叉作业,设置警戒区域,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4.支撑体系:支撑立杆应垂直,底部应设置垫板,间距和横杆步距应符合方案要求。剪刀撑、水平拉杆等应按规定设置,确保支撑体系的稳定性。对支撑体系进行检查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5.模板拆除:严格按照规定的拆模顺序和时间进行拆除,未经审批不得提前拆模。拆除前应设置警戒区域,专人监护。拆除后的模板应及时清理、堆放整齐。
6.安全警示标识: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如“当心触电”“注意高空坠落”等。
7.安全监督:安排专人进行安全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安全行为和隐患。
3.混凝土浇筑施工
风险点:
1.坍塌:违规将混凝土浇筑泵管与脚手架相连,泵管在工作时会产生振动和冲击力,加上混凝土的重量,会大大超出脚手架的设计承载能力,可能导致脚手架变形、失稳甚至坍塌。
2.爆模:若模板支撑体系不牢固,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能发生爆模甚至垮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车辆伤害:混凝土灌车司机无证驾驶,驾驶速度过快、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容易造成交通安全事故。如浇筑使用汽车泵,架设场地不平整、未夯实,支腿未打开或完全打开等,将导致车辆倾覆。
4.其他伤害:在高处进行浇筑作业时,如临边、洞口等位置,作业人员可能因未系安全带、防护设施缺失或损坏等原因而发生高处坠落事故。施工现场上方可能有吊运的混凝土料斗、工具等物体,一旦掉落,会对下方作业人员造成物体打击伤害。
防范管控措施:
1.人员安全管理: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使其熟悉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要求施工人员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装备。严禁酒后作业和疲劳作业。
2.设备与机械安全:对混凝土浇筑设备(如泵车、搅拌机等)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安全装置有效,性能良好。操作设备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在设备周围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
3.模板与支撑系统安全:模板和支撑系统在安装前应进行设计计算,确保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满足要求。安装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保证支撑牢固,连接件可靠。浇筑过程中实时监测模板和支撑系统的变形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停止浇筑并采取加固措施。
4.夜间施工安全:夜间浇筑时,必须有足够的照明设备,确保现场的照度满足施工安全需要。
5.特殊结构浇筑:浇筑拱形结构时,应自两边拱脚对称地相向进行;高耸结构(如烟囱、水塔等)结构浇筑过程中应为施工人员设置可靠的操作平台和防护栏杆,并定期检查其稳定性。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浇筑时应注意保护预应力筋和波纹管,避免受到损伤。
三、外墙施工阶段
风险点:
1.物体打击风险:安装过程中工具、材料、零部件等掉落,对下方人员和设备造成伤害。玻璃板块在吊运、安装过程中意外脱落,引发物体打击事故。
2.机械伤害风险:使用电动工具(如钻孔机、切割机等)、卷扬机等起吊机具时,可能因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导致施工人员受伤。
3.吊篮事故:吊篮设备故障、悬挂机构失效、安全锁失灵等引发事故。
4.脚手架事故:脚手架搭建不牢固、超载使用、防护栏杆不足等可能导致坍塌或人员跌落。
5.玻璃掉落、破裂风险:玻璃在运输、搬运、安装过程中掉落,或受到不当外力,导致玻璃破裂,都有可能造成人员伤害。
6.交叉作业风险:与其他施工工序同时进行时,协调不当可能导致相互干扰和安全事故。
7.化学物质风险:密封胶、清洁剂等化学物质均属易燃化学品,若遇明火可能引发火灾。
防范管控措施:
1.人员管理: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不得擅自改变进出工作区路线。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定期进行复审。
2.施工设备与设施:脚手架、吊篮等施工设备应按照规范搭建和安装,并经过专业人员验收合格后使用。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性能良好、安全可靠。吊篮作业时应设置独立的安全绳,安全带挂在安全绳上。
3.玻璃吊运:制定合理的材料吊运方案,使用合格的吊运设备和吊具。吊运前检查材料的捆绑情况,确保牢固可靠。划定吊运区域,设置警示标识,禁止人员在吊运路线下方停留或穿行。
4.玻璃安装:玻璃搬运和安装过程中,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防止玻璃破裂伤人。安装较大玻璃板块时,多人协作,确保安全。
5.交叉作业协调:与其他施工工序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避免交叉作业造成的安全隐患。必要时设置隔离防护设施。
6.现场监督: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操作行为。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立即采取整改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四、机电设备安装阶段
风险点:
1.电气安全风险:在进行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维修时,可能因操作不当、设备漏电、电线老化破损等原因导致触电事故。过载、短路、接触不良等电气故障可能引发火灾。
2.机械设备风险:使用电动工具(如电钻、电锯等)时,若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可能导致机械伤害。起重设备(如吊车、塔吊等)在吊运机电设备和材料时,可能发生起重事故。
3.管道施工风险:进行管道切割、焊接作业时,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以及烫伤等事故。管道试压过程中,如果压力控制不当,可能导致管道破裂,造成人员伤害。
4.交叉作业风险:机电安装与土建、装修等其他施工工序交叉进行时,容易因协调不畅、防护不到位等产生相互干扰和安全事故。
5.材料和设备搬运风险:搬运较重的机电设备和材料时,可能因体力不支、操作不当等导致砸伤、扭伤。
防范管控措施:
1.电气安全管控:确保电气设备和线路符合安全标准,
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换老化和破损的部件。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和接地系统,保证用电安全。对电气作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2.机械设备管理:选用合格的机械设备,定期进行检查、保养和维修,确保其性能良好。严格遵守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严禁违规操作。
3.管道施工安全:管道切割和焊接作业时,配备灭火器材,清理周边易燃物,操作人员佩戴防护用具。管道试压前制定详细的试压方案,设置警示标识,专人监控压力。
4.交叉作业协调:加强与其他施工队伍的沟通协调,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避免交叉作业冲突。在交叉作业区域设置有效的防护隔离设施。
5.材料和设备搬运安全:制定合理的搬运方案,使用合适的搬运工具和设备。对搬运人员进行培训,强调正确的搬运方法。
五、室内装修阶段
风险点:
1.电气安全风险:在进行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维修时,可能因操作不当、设备漏电、临时用电线路破损等原因导致触电事故。过载、短路、接触不良等电气故障可能引发火灾。
2.坍塌:施工人员随意开洞,违规破坏承重墙,破坏房屋结构,存在坍塌风险。
3.违章搭建:装修过程中违章搭建,堵塞消防通道。
防范管控措施:
1.电气安全管控:电气设备和线路敷设符合安全标准,施工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换老化和破损的部件。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和接地系统,保证用电安全。
2.防坍塌安全措施:按规范进行装修设计,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物业公司、业主加强施工期间检查。
3.违章搭建:物业公司加强施工期间检查,杜绝违章搭建。
来源:成华应急
2024.11.24
2024.11.23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