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隐秘的小县城,藏着千年顶级石刻美学

旅行   2024-11-28 19:41   北京  


我第一次知道安岳石窟,源于一张茗山寺的照片,一尊菩萨造像被风刻画出了时间的年轮,这种野生又自然的美感,是我之前参观石窟的所未曾见到过的。


深入安岳后,我这才知道这座四川资阳市的小县城,全县竟然有200余处历代石窟,浩浩荡荡10万余尊造像遍布乡村,大多是宏伟的唐代造像和精美的宋代造像,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10处,扮演着上承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


一刀一斧,一凿一声,于四川的乡野人间,我看见了中国古时的石刻艺术之光。




说起石窟造像,人们大多第一印象是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鲜少会想到安岳石窟。


安岳,意为安然于山岳,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设州置县。如今提起安岳,很多人第一反应往往是有名的柠檬之都,却不知道隐藏在川中丘陵之间,竟然有着繁星点点数万余身石窟造像。


安岳毗卢洞石刻 | ©图虫:杨玉诚


为何安岳会出现如此之多的石窟呢?我们不妨追溯到唐代。


北方战乱,中原大地结束了大规模的开凿造像。柳暗花明之中,唐玄宗、唐僖宗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进入安稳富裕的蜀地避难,石窟艺术的火种也随着接踵而至的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和工匠艺人传入了巴蜀。


而安岳正好处于成渝古道的要冲,这里的石质是四川常见的红砂石,易于雕刻,于是石刻造像便在安岳的山崖上四处开花。


毗卢洞水月观音石刻像 | ©图虫:拍照吧老孙


安岳的达官贵人们在相对太平的盆地角落,主持营造了大量石窟造像。不同于北方大规模集中的皇家造像,安岳石窟因地制宜,以一山、一壑、一石为单元,倚崖取势,大窟大像雄伟壮观,小龛小像密如蜂房,全县69个乡镇都有分布,是中国石窟造像分布最广的县,曾被文化部评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


安岳孔雀洞孔雀明王


宋朝覆灭之后,安岳石窟连同邻居大足石刻,共同为摩崖石刻的狂热时代画上了一个终止符号,成为中国石窟艺术最后的绽放。


安岳华严洞石刻像 | ©图虫:杨玉诚


再分布上,石刻以安岳县城为中心,西北部以初盛唐时期的卧佛院、玄妙观等佛教寺院和摩崖造像为主,中部以中晚唐到五代的圆觉洞、千佛寨等为主,东南部主要是两宋石窟如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孔雀洞等。




因为古迹分布零散、交通不便等原因,安岳石窟如今仍是小众访古人的心头爱。


它们有的藏在车水马龙的公路旁,有的藏在人迹罕见的山林中,可正是这种特别的访古体验,会让你更惊叹于在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山岳间,竟藏着一个个原生态的唐宋精品,自有一派绝妙的美感!


最近安岳石窟的“三洞一院”(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卧佛院)也面向全国游客免费开放。距离成都两个小时,走进川中乡野,用一个周末换一场一眼千年的美学盛宴。


安岳木门寺的飞檐斗拱也别有意趣 | ©图虫:杨玉诚




圆觉洞,就在安岳县城周边交通便利,可以选择作为探寻的第一站。它始建于唐代,盛于五代、宋代,以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安岳石窟中开发最成熟的景区。


拾级而上石窟所在的云居山,石刻参观分为南岩与北岩,主要看点集中在北岩,以北宋造像为主,其中最为壮观的当属三个浅龛开凿出的一佛二菩萨像。


蒙得维的亚街头的“马黛茶风景”


三尊大佛依山而立,高约7米,不似过往我拜访的皇家石窟,有一种气势如虹的威严感,来到大佛脚下,只见他们慈眉善目带着微微的笑意,让人不免感到亲切。


居中的是释迦拈花微笑佛,佛像侧立偏头,右手举胸前,拇指、食指与中指拈一朵花;居右的为净瓶观音,不同于往常菩萨造像把净瓶很端庄地放在胸前,而是把瓶子很轻松地提在手上,显得十分悠闲自在;居左为莲花手观音,手持的莲花据说有近百斤重,上千年悬空也没有破坏,令人叹服。


圆觉洞莲花手观音龛 | ©视觉中国


除了欣赏大像外,别忘了观察三龛左右两壁的宋代飞天。推荐你带上望远镜,方便更细致地观看她们轻盈曼妙、天衣飞扬的身姿,而且不同于拿着乐器的敦煌飞天,圆觉洞的飞天拖着的是花篮、盆景,自有一番巴蜀大地的生活趣味。


圆觉洞宋代飞天 | ©安岳文广旅局


另外,第9窟的圆觉洞也在北岩,开凿于北宋,洞内前方刻着结痂而坐的三身佛,两侧整齐地排列着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觉醒圆满的菩萨。


但可惜的是,过去窟内所有佛像头部都被损毁,现在看到的造像面部黝黑,颈部有明显接痕,都是近年用水泥新修复。


圆觉洞十二圆觉菩萨 | ©视觉中国




从安岳县城往东南驱车近1小时到了石羊镇,周边可有不少让人难忘的宋代石窟。


离镇子最近的毗卢洞在塔子山上,始建于五代后蜀,之后历代都进行过培修、补刻。这里曾经是五代至北宋年间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场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毗卢洞,我便直奔北宋的水月观音,即使在互联网上看过很多次,但亲眼见到,还是震撼于这种来自千年前的顶级美学。


毗卢洞水月观音像


正面望着,只见观音是既妩媚又宁静的女神,身长约3米,一脚踏于莲叶,一脚悬于莲台,轻踏花蕊。头戴雕花镏金化佛高花冠,身穿短袖薄裟,袒胸裸肘之间是细密的璎珞,腰间青金石蓝的飘带颜色分明,自然垂落于脚边。


有趣的是,转到侧面再看,观音更像是一个潇洒而坐的男子,低头沉思俯瞰众生。


毗卢洞水月观音侧面 | ©图虫:杨玉诚


这是一种很难想象是从石头中绽放的绝世美感,我相信第一眼看到的人,都会被这尊雕像深深感染,不禁再次感叹宋代工匠出神入化的雕刻技艺。


欣赏完水月观音后,别忘了看入口处的《柳本尊十炼修行图》。柳本尊是晚唐五代时期巴蜀地区佛教金刚界瑜伽部密宗创始人,十炼窟主要是通过十种苛苦修行来宣扬教义。看修行图,可以把它理解为四川密宗讲经说法的连环画,是巴蜀石窟的特色。


毗卢洞的《柳本尊十炼修行图》 | ©视觉中国


安岳隔壁的大足宝顶山石刻其中一龛是南宋版的《柳本尊十炼修行图》,可以联系着一同看,这是柳本尊故去二百多年后,南宋昌州(今重庆大足)人赵智凤得本尊真传为宣扬教义所刻,造像规模会比毗卢洞的更大。


大足宝顶山石刻,南宋版的《柳本尊十炼修行图》




华严洞在箱盖山上,离毗卢洞不远驱车十几分钟便能到。它规模不大,主要存有开凿于北宋的华严洞和南宋的大般若洞,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细细品味华严洞,从整体到细节是一派来自北宋的优雅。正壁坐着“华严三圣”,中坐毗卢遮那佛,左右分别是文殊、普贤,两壁十位菩萨侍座,听佛说法。虽然经历千年的岁月看起来有些暗淡,但却依然可以通过仅存的模样感受到优美的姿态。


华严洞三圣 | ©图虫:杨玉诚


从他们的目光里我读到了温柔与慈悲,再观察他们不同的坐姿到手势,每一尊都各有性格,例如一位菩萨的“游戏坐”,一条腿抬起,一条腿垂下,很有松驰感。


左右两壁的菩萨,右图为辨音菩萨 | ©文旅安岳


其中“辨音菩萨”最受关注,菩萨闭目禅定,从宝冠到身躯还披有一层白衣,衣纹圆润轻柔,像是丝绸质地,可见雕工之细腻。


另外在菩萨头顶上方,还能看到高浮雕连环画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求法图”的故事,层层叠叠的楼阁与人物,不知工匠花了多少的心血。


壁上的佛像


在整个窟上,还有一个显眼的红色“唵”字,听讲解员说是1980年代窟顶发生坍塌,后来用混凝土重建并加固后题的。


窟顶显眼的红色“唵”字 | ©图虫:杨玉诚




从华严洞出来,进入民乐村,沿着盘山路自驾,再步行一段乡野小路,才终于到了虎头山的山顶,此时,茗山寺就在眼前了。寺庙始建于唐朝元和年间,兴盛于北宋,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步入茗山寺,走在宽度仅几米的山行步道,旁边便是悬崖,而绝壁之上一圈都是摩崖石刻。


茗山寺 | ©图虫:杨玉诚


步道起点有一间普通的小房子,虽双门紧闭,但往里一望,竟是两尊异常精美的文殊、普贤菩萨立像。他们像是两位遁入山林的修行者,纵使时间流逝、风吹日晒,也始终禅定,不生不灭、内心欢喜。


从虎头山顶吹来的阵阵微风,变成了菩萨身上看得到的年轮,真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文殊、普贤菩萨立像


往前走到5号龛,是毗卢遮那佛立像。佛像微微前倾,手结智拳印,面部圆润清丽,茗山寺的佛像总是那么温柔,他慈爱地望着你,四目相对后,一路的疲惫都被治愈了。


毗卢遮那佛立像


再往前走,就到了茗山寺最有名的的一龛,文殊师利窟。文殊菩萨像高5米,左手托经书外伸1.5米、经书和手的重量超千斤,仅以高2.2米的垂地袈裟支撑,千年不坠。


文殊师利窟


更神奇的是,菩萨身后壁上,左右各有5个圆龛,左壁因为正处于风口,在千年风蚀的雕琢下成了独一无二的抽象画,而右壁佛像不在风口,依旧精致完好。


远望文殊菩萨,时光交错,于恍惚中,仿佛他从北宋吹来的风中翩翩走来,时间的梦幻泡影被定格在了这鬼斧神工的一幕,从石头中绽放,又回到石头里去。


左龛被风化的佛像


如此偏僻的山野竟然能看到如此美的艺术,这似乎很不合理,但在寺庙文管员老曾讲述的石刻故事中,一切却又在情理之中。


茗山寺的老庙曾经还有上下殿,耸立山顶,尤显巍峨壮观,但在过去一度被拆毁,寺庙粗壮的立柱、房梁及门窗等,都被人们扛下山去建了粮站,没想到后来粮站失火,这些上好的木料都被烧掉了。


茗山寺正门 | ©图虫:杨玉诚


毁庙的时候,茗山寺里面的佛像都被毁坏,但令人意外的是四外岩壁上的造像却完好无损。这是因为当年石窟造像下面是悬崖,过去没有路,半人高的荒草长满岩边,没人看见,更不敢涉足,这些精美的宋代摩崖造像才保存了下来。


直到1988年,四周村民想重建茗山寺,这才又重新有了寺庙,如今石刻造像穿越千年依然相伴着当地的村民们,这是“安然于山岳”的不可思议!


茗山寺石刻像的风蚀痕迹 | ©图虫:杨玉诚




中、南线的石窟告一段落,最后分享安岳县城以北25km的卧佛院,从县城开车需近1小时才能到。


它始建于盛唐,寺院虽毁,但在长约1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余米的红砂崖壁上,我们仍能看到盛唐摩崖造像1613尊,石刻经文15窟,碑刻、题记、经幢、异兽图像等数十处。


来卧佛院,最值得看的莫过于全国唯一一座左胁卧唐代卧佛。释迦牟尼似一巨人向左侧身横卧在崖壁上,身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两手平放,闭目似睡,在他周围环绕着侍候弟子、护法力士,专注有神的姿态似在聆听佛陀最后的教诲。


安岳卧佛院 | ©图虫:lmz


唐代的卧佛自然震撼,但更让我震撼的是我在《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一书中,看到的那些石窟保护背后的故事。


作者袁蓉荪记录了2009年10月卧佛院成为景区前的样子,这是他秋收之际坐船来到卧佛院看到的景象,他如此描述道:


“卧佛面前的稻田已经收割了一些,大片黄色稻田中,不时冒出挥镰收割的村民,直起腰、歇口气,望一眼大佛下面忙碌的人。所有空地上的一张张晒席上,都铺满金灿灿的稻谷,香烟缭绕在卧佛院的田野上空,我见有人在大佛前虔诚地敬香礼佛,祝福丰收......”


卧佛正对着的是当地村民的田园,人神共居,相伴千年 | ©视觉中国


石窟由人而凿,但又不仅仅是束之高阁的仰望,它们也能和人相伴、共生。村民敬重石窟里的神像们,但他们也可以在石窟前种粮食、晒稻子,和佛陀菩萨们一起共享丰收的喜悦。


而安岳石窟能留存至今,背后同样少不了一个个默默无名,为佛像守了半辈子的乡村文管员。他们大多是当地村民,与佛像日夜待在一起,吃饭、睡觉、劳碌、衰老。离世后,亲近的人会接上他们的“衣钵”,把石窟继续守护下去。


卧佛院的文管员吴忠富,是1982年在安岳县文管所的动员下成了文管员,最开始只有每月5元的补助,一年后文管所遇到困难,吴忠富觉得没有钱也要守护,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中晚在卧佛院例行检查,确保文物不出一点意外。一直到2006年,安岳县文物局终于补发了工资每月300元,前几年才涨到了1200元。


安岳卧佛院至今仍保存完好,离不开文管员的辛勤守候 | ©图虫:林治坤


安岳石窟点多分散,盗窃造像是一大隐患。1997年,华严洞大般若洞的宋代十八罗汉像就齐刷刷被盗,至今还没有破案。


这样的情况下,华严洞的文管员唐平昌,在大般若洞的瓦房木楼上安了一张小床守夜,枕头下放一把手电筒,床头立一根扁担,楼下的楼梯边拴着陪他守夜的爱犬,无论春夏秋冬,一守就是二十多年,从来没有间断。多年前他终于下定决心去儿子打工的地方看孙子,便安排老伴守夜,两个人必须留一个。


茗山寺的文管员曾祥余 | ©资阳文旅



如今,安岳石窟慢慢走到众人眼前,文物保护也逐步升级,惊艳于造像美学的同时,这些乡村文管员的故事更值得被看见。正是他们不被人知的默默守护,才有了“安然于山岳”这座城市,在历经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后,依然遍地石刻。


这是安岳的奇迹,也是时间的奇迹,更是属于人类的奇迹。



编辑/Tasia

设计/April

文/野生婷婷

图/野生婷婷、图虫、视觉中国



社群互动

《时尚旅游》开社群啦!

速速来抱团儿吧↓

旅先森VX:LLxs0515

(添加时记得备注入群哟!)




时尚旅游
与《时尚旅游》一起,旅行至更美好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