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企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铁饭碗?

科技   2024-11-10 13:35   江苏  

我近期与不少运营商员工交流,发现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许多人以为,一旦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如同获得了免死金牌,只要不触碰法律红线,就能高枕无忧,职业生涯稳如泰山。

然而,真相果真如此吗?

什么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在《劳动合同法》的框架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被明确定义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未设定具体终止时间的契约。简而言之,合同上只标注了起始日,却未提及何时落幕。

这看似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层永久的保护伞,实则不然。

根据法条,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并非随意,它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双方协商一致、十年工龄、连续两次固定期限合同后未出现特定解雇情形、改制或首次实施合同制时的特殊保护、以及满一年未签书面合同视为自动转为无固定期。

这些条款,看似为劳动者设立了一道道防线,实则也埋下了隐患——

无固定期限≠铁饭碗

我必须明确指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绝非等同于“铁饭碗”。企业仍可通过多种方式解除这份看似“永恒”的契约,包括协商解除、过错解除、预告解除以及经济性裁员。

以某运营商为例,去年因业务调整,即便有员工持有无固定期限合同,也未能幸免于经济性裁员的浪潮。企业只需提前三十天通知或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代通知金,即可依法解除。

解除合同的法律依据

协商解除:双方同意,即可解除合同。

过错解除:如严重违规、失职、兼职影响本职工作等,企业有权立即解雇。

预告解除:疾病、不胜任工作经调岗仍无效,企业可提前通知解除。

经济性裁员:企业面临破产、经营困难或结构调整时,可进行大规模裁员。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经济性裁员中,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虽享有优先留用权,但若企业能证明裁员合理性,仍难逃被裁命运。

解除后的经济补偿

当企业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经济补偿的支付成为关键:

因劳动者过错导致的解除,企业无需赔偿。

双方协商、企业破产或解散、经济性裁员及欠薪导致的离职,赔偿标准为“N”。

因疾病、工伤或不胜任工作解除,赔偿“N”或“N+1”。

非法解除,则需支付双倍赔偿,即“2N”。(“N”代表工作年限,“+1”为一个月工资的代通知金。)

案例分析:运营商企业的现实考量

以某大型运营商为例,近年来随着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内部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人员优化。一名拥有15年工龄、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老员工,因所在部门被整体裁撤,尽管享有优先留用权,但最终因企业成功证明了裁员的合理性,不得不接受被裁的现实。企业按照法律规定,支付了相应的经济补偿,但这位员工的职业生涯却因此遭遇了重大转折。

我认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虽在一定程度上为劳动者提供了更稳定的就业环境,但绝非“保险箱”。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进行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因此,劳动者不应过分依赖这份合同的“保护”,而应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同时,我也认为,企业在处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员工时,应更加谨慎和人性化。毕竟,这些员工往往对企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贡献。在裁员决策中,企业应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情况和职业发展,尽可能提供转岗、培训等机会,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损失。

在运营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既不是“尚方宝剑”,也不是“催命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本质——合作与共赢。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唯有不断提升自我,保持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才是我们真正的“铁饭碗”。而对于企业来说,尊重员工、合法合规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通信敢言
专注通信行业的研究平台,聚焦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