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计沙地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414866根桩基施工完成
苏计沙地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区
本报乌拉山讯(通讯员 常浩琳 丁鼎 文/图)近日,在苏计沙地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现场,随着最后一根水泥桩的成功打入,标志着该项目光伏厂区固定支架桩基工程施工圆满结束。
苏计沙地松软的沙质土层给桩基施工带来极大困难。此外,当地恶劣的气候环境,频繁的风沙天气以及较大的昼夜温差,都对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构成严峻考验。然而,全体参建人员毫不退缩,精心组织、科学施工,日夜坚守在建设一线,他们不断优化施工方案,采用先进的打桩技术和设备,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与安全管理,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进度。
此次完成的桩基总数高达414866根,每一根桩都承载着清洁能源发展的希望,凝聚着建设者们的辛勤汗水与智慧。这些坚实的桩基,将稳稳撑起未来的光伏板矩阵,使其能够高效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电网,为地区能源供应提供坚实保障,同时也将有效遏制沙地的进一步侵蚀,助力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
据了解,乌拉特前旗苏计沙地200万千瓦光伏治沙基地项目位于额尔登布拉格苏木(苏计沙地)境内,占地43297.04亩,计划总投资61.49亿元。规划建设容量200万千瓦,将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的方式,确保电能的稳定输出和高效利用。该项目是乌拉特前旗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与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工程。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29.6亿千瓦时,将极大提升乌拉特前旗清洁能源供应能力,有效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同时,项目采用“光伏+治沙”的创新模式,利用板下种植和沙地治理等措施,对当地防沙治沙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光伏发电与沙漠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光伏治沙基地项目,经过近2个月的紧张施工,目前固定支架桩基工程全部完成。下一步,冬歇期过后,三个标段的3座220千伏升压站要同时开工,光伏区的支架、组件、逆变器、箱变等安装工程也要全面铺开,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中国华能内蒙古北联电乌拉特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苏计沙地200万千瓦光伏治沙基地项目经理杨武强说。
前旗:让信访“第一站”成为“终点站”
□本报通讯员 刘燕杰
“一杯热水,笑脸相迎;热情受理,详细调查;专注倾听,准确判断;理清对错,明确责任;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大佘太老支书多元矛盾调解中心的调解的“秘方”。“村民高高兴兴地离开,就是我们老支书调解中心最大的成就。”老支书姚交其感慨道。
帮外来务工人员追回工钱、协调工伤赔偿、处理建房矛盾等,老支书矛盾调解中心成立的3年多来,大佘太镇“老支书信访代办”受理代办疑难复杂矛盾纠纷150余起,推动解决147起,化解率达到98%。“老支书的威望高,不是他说话的声音大,而是他调解纠纷的水平高。他们党性强、经验足、地缘熟、群众基础好,在调解工作中把村民们头疼的家务事、心烦的邻里事,断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佘太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闫向东说。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搭好桥梁、系好纽带,不是一句简单的承诺,只有用心用情才能与群众获得情感联结。“邻里之间的矛盾,能解决的咱们尽量都给解决,不要让住得最近的人、感情最远。”这是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大十份村“网格矛盾调解小分队”的调解总结会议上,小分队成员达成的共识。大十份村的这支熟记村规民约、通晓民风民俗的“网格矛盾调解小分队”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化解矛盾纠纷。“基层的矛盾集中在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土地争议这些方面,虽然都是小问题,但却影响着村组的和谐融洽,不容小视。所以,解决这些小矛盾,更需要用心。”大十份村网格调解小分队成员赵天民说。
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民服务零距离。近年来,乌拉特前旗信访局为有效解决群众“无序访、反复访、多头访、走弯路、走访成本高”等问题,在旗、镇、村三级建立起信访代办网络,全面推行信访代办工作制,实现了信访代办全覆盖,因地制宜提炼总结出信访代办“八步法”,即按照提出申请、甄别属性、登记受理、签署委托、发放代办卡、全程办理、反馈情况、办结归档流程开展信访案件办理工作,实现了“矛盾在基层发现、纠纷在基层化解”的工作目标。截至目前,乌拉特前旗11个苏木镇、5个农牧场共设置信访代办站16个,信访代办点176个,配有信访代办员500余人。信访代办工作开展以来,累计代办、帮办信访案件570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25件,化解率达92.1%。
村民节水意识强 滴灌带厂生产忙
□本报通讯员 李荣 常懿
冬闲时节,正是滴灌带生产的关键期。连日来,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十七份子村毛管厂抓住冬闲有利时机,开足马力加紧生产,提前为保障农民春耕备耕需求做足准备。
走进小佘太镇十七份子村毛管厂,一卷卷堆放整齐的成品滴灌带映入眼帘,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在车间忙着对滴灌带进行加料、烘干、成型、冷却、牵引和收卷,娴熟地完成每道工序,生产现场一片忙碌的场景。“我们从2024年10月份就开始生产了,每天大概能生产200卷,按这样的产量一直将持续到2025年5月底,可以生产滴灌带5万卷左右,能满足周边14万亩土地春耕备耕需求。”毛管厂负责人常永利说。
十七份子村毛管厂是一家专门以生产农用滴灌带为主的企业。2019年小佘太镇党委政府争取上级产业扶贫资金270万元建起滴灌带厂,建有6条生产线,年生产滴灌带2万卷,年收益约27万元。滴灌带厂采取“党支部+入股+出租”的发展模式,为村集体提供稳定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投资盈利水平、激发收益分配活力、提高服务“三农”水平,也成了助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新法宝”,保障了全镇7万多亩耕地春耕生产物资需求。“春节后我们将加大生产力度,保质保量为农户生产出春耕所需的滴灌带产品,为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常永利说。
随着滴灌带厂进入“冬忙”阶段,“冬闲”的农民也走进工厂,开启“冬忙”模式。村民丁长发家距离毛管厂较近,由于家里耕地较少,日子过得十分紧巴。毛管厂负责人得知他家的情况后,第一时间为他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他进厂务工增加收入。“家附近有这么个厂子挺好,在这里打工每个月能给几千块钱,多赚点钱生活就能宽裕些。”丁长发说。
十七份子村毛管厂的建设,不仅为周边农户购买滴灌带提供了便利,还带动了附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近年来,小佘太镇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每年从农户地里按亩回收破损滴灌带,经过重新加工后再卖给种植户,不仅降低了农户种植成本,还推动农业走上生态高效、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如今,一根根滴灌带彻底改变了农民过去“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式,实现了精准灌溉,成为了农民应用科技种田的重要“帮手”。
乌梁素海10万吨芦苇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
积葭新材料科技公司芦芯板生产线
□本报通讯员 赵靖 王铁 文/图
乌拉特前旗积极开发芦苇资源,培育壮大芦苇生态板材产业链,将芦苇全量化、高值化科学利用。如今,乌梁素海湖区出产的10万吨芦苇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成为“资源明星”。
近日,走进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芦芯板生产线上,一根根来自乌梁素海湖区的芦苇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后,变成一张张无醛环保板材,陆续发往新疆、辽宁等地。“2024年1月—10月,公司累计生产无醛芦芯板8万多立方米,消耗芦苇接近11万吨,销售收入1.5亿元,经过权威机构测算,每生产1立方米芦苇环保板材,可减少1.2~1.4吨的碳排放,每年可减少约60万棵森林大树的砍伐,带动当地交通运输、化工、包装、服务等行业发展。”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光说。
乌梁素海湖区面积约293平方公里,每年可出产近10万吨芦苇。大面积的芦苇如果未经及时处理收割,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影响乌梁素海水质。2018年总投资50.86亿元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启动,水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处理项目就是该工程中乌梁素海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子项目之一,该项目由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与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通过财政杠杆撬动民间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其中,财政资金投入1.3亿元,引进社会资本1.3亿元,同时,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市场价收购内蒙古乌梁素海实业有限公司及周边渔民清理收割的湖边芦苇,助力乌梁素海地区当年所产芦苇全部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实施,在减轻内源污染性的同时,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强化了湖泊的水流条件和净化功能,改善了湖体水质和富营养化状态,进一步提升了乌梁素海入黄水质,保护了黄河水生态安全。”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副主任高占飞说。
除了用于生产无醛环保板材外,乌梁素海的芦苇还被用于编织苇席、苇帘等工艺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乌拉特前旗将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构建起点源、面源、内源治理齐发力,湖里岸上流域统筹治,生产生活生态一起抓的综合治理新格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塞外明珠”乌梁素海焕发出新光彩。“目前湖区整体水质已经达到了地表水Ⅴ类标准,局部区域水质达到了Ⅳ类标准,2023年12月,乌梁素海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内蒙古唯一入选的湿地。”高占飞说。
前旗开展“护校安园”行动
护送学生上下学
本报乌拉山讯(通讯员 常浩琳 段娜 文/图)近日,乌拉特前旗公安局和交管大队联合开展“护校安园”行动,在全旗各中小学、幼儿园门口设置护学岗,守护学生上下学安全。
连日来,乌拉特前旗公安、交警部门联勤联动,在各中小学、幼儿园校门口设立护学岗执勤点,安排警力站岗执勤,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重要路段的治安巡逻管控和交通秩序维护,引导学生和家长不聚集、不扎堆,安全过马路,提醒过往车辆减速慢行、即停即走,最大限度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交通和治安环境。“乌拉特前旗公安局科学布局、精准护学,提前到岗,实行‘定点守护+流动巡逻’相结合的勤务模式,加强对校园周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排查,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乌拉特前旗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苗田说。
赵惠萍:全力以赴推动警营文化建设
□本报通讯员 谢佳卉 刘燕杰
这段时间,乌拉特前旗公安局政工办副主任赵惠萍正忙着设计打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展厅,为单位申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做准备。多年来,单位每次有新的宣传内容,赵惠萍总要第一时间对这些功能室进行及时设计更新,而这也是赵惠萍政工工作警营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我们打造这个文化育警小阵地,是想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于潜移默化中激励人、鼓舞人、塑造人,以点带面,树立新时期公安民警知识丰富、技能全面、文武兼备的新形象。”赵惠萍说。
多年来,她经常是一整天坐在办公桌前,归集一个又一个的数据、报送一篇又一篇的材料、制定一份又一份的方案,用真心当好民辅警职工的娘家人、贴心人。“新时期,公安工作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只有把全体民辅警的思想统一起来,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大力开展警营文化建设,才能增强公安队伍凝聚力,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赵惠萍说。
尽职奉献是赵惠萍从警的格言。她多次学习借鉴外地场馆设计经验,主动发挥自身美术特长,设计了警史陈列室、党员活动室、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等功能室。她设计打造的看守所警示教育基地,不仅提升了民警和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意识,更用“小故事”诠释“大道理”,让文化育警在一次次服务大众中大放异彩。
赵惠萍不仅是公安队伍里的“设计师”,还是一位“笔杆子”。从警这些年,她撰写了百余篇大要案纪实,多篇被央视作为脚本在《今日说法》《天网》等栏目播出,让更多基层一线的警察故事走入了荧屏,用现实案例教育启迪社会大众。
工作之余她一边虚心向剪纸老艺人学习剪纸技艺,一边大胆创新,将警营文化融入剪纸艺术中,抒发着对警察职业的情感,创作了几百件警营文化作品,用手中的“剪刀”彰显出了“为民服务”的深厚情怀。
2020年,乌拉特前旗公安局专门为她设立了“赵惠萍警营文化工作室”,成为文化育警的一个小阵地。在那里,典型人物作品、民族团结作品、警察剪影肖像……巧妙的构思、丰富的内涵,“她们”是赵惠萍艺术创作中的代表,也是多年来她潜心耕耘的见证。而作为非遗河套剪纸传承人,赵惠萍不仅用传统文化熏陶民警,还把文化讲堂引入警营,让大家在紧张地工作之余身心得到了放松。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多年来,赵惠萍将红色文化、警营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题材融入自己的剪纸作品,她的《抗疫》系列作品在全国抗疫书画大赛中获“特等奖”,《草原母亲都贵玛》和《刘胡兰》在“沿黄九省(区)庆祝建党百年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中分获“金奖”“银奖”,她用非遗剪纸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和社会正能量得到了弘扬和传承。
“作为一名民警,我也剪了大量警营的题材,因为我见多了战友们舍生忘死抓捕犯罪的场面,也亲身经历了社区民警走街串巷的不厌其烦,巡逻、勤务、搞防火防盗防诈骗宣传,加班加点整案卷、录信息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我就想通过我的剪纸作品,把民警这些工作的点点滴滴呈现给大家。”赵惠萍说。
More
《巴彦淖尔日报-直通前旗》为乌拉特前旗融媒体中心负责编辑整理,欢迎全旗各苏木镇、企事业单位积极供稿,我们将优先刊登来自各地各部门生产工作一线稿件。
供稿邮箱:wltqqdst3213490@163.com
编辑:赵昕
初审:李佑臣
编审:蒋普全
监审:高燕霞
总监制:赵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