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黄家庄——寻访长汀县南山镇黄家庄村的红色印迹

文摘   2024-11-05 19:17   福建  
点击上方南山镇人民政府,快关注我们吧~

(邓坊001蜜语田园)

(巍巍松毛岭)

(“福”字释义)

河水潺潺,炊烟袅袅。这里原本是一方静谧安详的田园,世代承载着客家先祖耕读传家、丰衣足食的理想。曾几何时,岁月风云的翻腾飞卷打破了山村的宁静,这个普通的村庄,沐浴土地革命战争的硝烟,在历史的抉择中袒露出铮铮铁骨和鲜红底色。近日,笔者跟随热心家乡红色文化建设的退休老师项成成,走进黄家庄村悠远浓重的苏区时光。

苏维埃的红色热土

黄家庄行政村包括黄家庄、赤源哩、江下、庄上、石哩、饶屋、黄屋塘、卢坊哩等自然村。在黄家庄东侧一座古宅的墙体上,赫然可见一条书法遒劲的苏区标语:“(巩固)工农兵苏维埃政权”。这条标语为楷书字体,每字高约1米,宽约0.6米。朱砂红的笔划尽管因风雨剥蚀而斑驳漫漶,仍可清楚辨认。


1928年前后,中共汀南地下党负责人张赤男、罗化成等人,就在黄家庄一带秘密发动群众闹革命。1929年附近的塘背暴动后,黄家庄革命群众群起响应。1930年10月始,黄家庄隶属于中共汀连县南山区委管辖。1931年12月起,黄家庄隶属于中共新汀县中屋区委管辖,方方任县委书记。1932年3月后,中屋区改称红屋区,隶属长汀县管辖,李坚贞任县委书记。据南山镇杨谢村老苏区干部谢炳昌回忆录记载:1933年7月,谢炳昌担任红屋区委组织部长期间,时任红屋区委书记黄举月,就是土生土长的黄家庄人。

由于黄家庄地处红白区域的边界,时刻面临着周边反动民团的侵扰。黄举月身为区委书记,不顾个人生命危险,昼夜工作。一边组织苏区群众为红军挑“兵担”募粮募菜,发动全村妇女打草鞋支援红军,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一边领导区苏赤卫队打击反动民团,保护群众生命财产。黄家庄的黄其超,曾任南山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在他们的带动下,仅有20来户人家的江下自然村,涌现出黄火哩、黄四哩、黄五头公、黄六哩、黄发古头、黄登佬头、黄炳佬头、黄土狗子等“一门八红军七烈士”。其中,黄五头公在湘江战役中牺牲。黄四哩因战伤被敌军追捕,但宁死不降,执刑的敌军被其大义震慑,竟然连开六枪都卡壳。他趁机跳下悬崖,后被当地群众救出。黄氏八兄弟中,七人都未婚,没有后代。仅黄发古头的妻子怀有遗腹子,黄家香火才得以延续。

81岁的黄思明回忆:“听我叔叔黄登招说,当时苏维埃政府号召抵抗敌人大举进攻,保卫苏区胜利果实。叔叔才十来岁,跟着大人砍毛竹、削竹签,用牲畜的尿液浸泡,然后把晾干、下锅炒过的竹签送到松毛岭,交给红军摆下竹钉阵,阻挡敌人的进攻。当时,黄家庄的各个自然村家家户户无闲人,日日夜夜都在削竹签。”

鱼水交融的军民情

走进黄家庄自然村的黄氏标茂公祠,北侧厢房的墙壁上,依稀可见两条红军标语:“打倒帝国主义”“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落款为“红军十二军卅四师一00团”。红34师就是后来长征途中的“绝命后卫师”,该师大部分指战员都是闽西子弟。黄家庄位于朋口西北方向,相距仅10余公里。1933年7月,红34师参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东方军开展朋口战役,在朋口以北担负牵制连城敌军的任务。时任100团团长为后来的开国中将韩伟。这两条标语,无疑是最好的历史实证。


80岁的户主易腾金介绍:“松毛岭打仗时,我公公刚20出头,他说当时村里每户都住满了红军。我家里也住了红军的大官,红军宣传员在村里到处写标语。红军在对门的文精公祠设了医院,救治从金华山抬下来的伤员,祠堂门口的空坪里,晒满了洗过的纱布绷带。松远公祠堂也驻扎了红军,祠堂门前有一口活水大池塘。红军炊事员在池塘边架起大锅煮饭,经常把锅巴给围观的小孩子吃。红军对老百姓和蔼可亲,买卖公平,群众也乐意把地瓜芋头、蔬菜瓜果送给红军吃。”

76岁的黄其扬回忆:“我的母亲钟菊凤当过乡苏妇女代表,经常和村里的妇女洗衣队帮助红军洗衣服、绷带、挑粮食。听母亲说,红军在村后的黄金岽山顶上构筑碉堡、工事。村里每家每户都把门板卸下来给红军用,把自家的青砖房子拆掉,墙砖全部送给红军做碉堡。当时,黄家庄、赤源哩、江下等黄金岽山脚下的自然村,出现了一条条‘长龙’。红军战士和群众沿着山壁排起‘登天梯’,把一块块青砖石头一直传送到黄金岽山顶,这个场景老一辈人经常讲给我们听。”

和黄家庄自然村隔河相望的石哩自然村,村东一片茂密的竹林里,有一个天然的大溶洞,里面洞洞相连,可以容纳数十人。1988年,曾任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的黄火青特地致信原福建省文化厅领导,告知当年他曾在钟屋(今中复)村北面的一处山洞躲避敌机轰炸,捡到过一枚新石器时代的石箭簇,为有关部门提供考古线索。按照“地形有利、就近隐蔽”的军事防空原则,这封信也证明红九军团指挥机关曾在石哩一带驻扎过。

84岁的村民项旺基介绍:“我的养父项甘妹是红军烈士,养母钟五妹当过乡苏妇女代表,全国解放后当过长汀县人民代表。母亲身材高大,泼辣能干。她说,松毛岭保卫战结束后,有六个重伤的红军战士掉队了。乡苏的干部只好把红军伤员秘密藏在竹子垅的溶洞里,对外封锁消息。我母亲和村里的红军烈属林招金妹、肖金秀等人,经常装作上山砍柴、下地种田,偷偷用饭箪装上干饭、粗粮,用茶筒装上煎好的草药汤,送到溶洞给红军伤员吃,一直到他们养好伤离开。当时,国民党的部队和反动民团四处搜查红军伤员,母亲她们是冒着生命危险照顾红军伤员的。因为丈夫都是红军烈士,她们是带着一种阶级感情去做这些事的。”

男女老少上阵支前

石哩项氏良辅公祠大门左侧的墙壁上,现存一条苏区标语“农民要翻身(不受压迫)”。黄家庄村原党支部书记项亚明说:“我家原来住在良辅公祠背后的德生公祠,和红九军团的防守的金华山阵地最近。松毛岭打仗时,我家住了一队红军通信兵,专门有一间房子堆放电线、电话机等通信器材。那年我父亲项作玉已经19岁,炊事班长让他从各村代收蔬菜卖给红军,父亲成了编外的采购员。听到狗叫,有可疑的陌生人进村,家里人就赶紧把通信器材藏在厅壁后的隔墙里。那时候群众为红军做事是很自然而然的,真的像一家人。”

70岁的村民李四金介绍:“松毛岭打仗时,我的公公项永宗和项金长都是半大孩子。他俩亲眼看见很多红军战士天不亮就在我家屋后的坪里、良辅公祠堂前面的旱田里出操,用木棍练刺杀,老兵教新兵。村民家里的柴火用光了,红军伙夫四处去找堆稻草垛的木头当柴火。因为嘴馋红军叔叔的锅巴,两个小伙伴常常蹲在一边围观。听到敌人飞机来,红军就赶紧把柴火浇灭,躲进屋后的大树林和山洞里。我家房子让给红军住了,奶奶钟妹子就带着我公公去存放地瓜的寮子里睡。夜里,看到金华山上打仗的子弹,像流星一样满天飞,像过年放鞭炮一样震天响。打完仗后,村里能用、能吃的东西全光了,但乡亲们心里却一点也不在乎。”

从小生长在石哩的项成成老师记忆犹新:“1934年,我父亲项全冯27岁,他和项梦煌、饶礼木、赖水生、黄登有等30多个青壮年,参加了红屋区苏的模范连。他们在金华山配合红军一起抢修工事,运送弹药,抬送伤员,并肩作战。邱接连、钟雨连、官清孜、华四妹、罗富兰、张大妹、官春秀、易戴金、吴王妹孜、谢妹孜、邱三金、蔡五妹、蔡连香妹等20多人组成的妇女救护队,利用敌机轰炸的空隙和夜晚时间,每天坚持到金华山前沿阵地送饭、送水、送弹药。返回山下时,和模范连一起把红军伤员抬下山,送到石哩仕标公祠的野战救护所,协助红军医护人员为伤员包扎、清洗、后送四都红军医院。战役期间,黄家庄各村的男女老少齐上阵,为金华山阻击战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奉献。”

黄家庄全村地处金华山和黄金岽两峰之间,位于红军长征前夕中央苏区东大门的两道重要防线之间。这个仅有1000余人的村庄,先后有160多人参加红军和苏维埃工作,其中在册烈士27人。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五老人员的有17人。青山为证,时空永铭。黄家庄各村的铁血儿女,用生命和热血践行了苏区人民“红皮红心红透骨”的铮铮誓言。


来   源:中国老区网

编   辑:宣传办

核   稿:卢海英

审   核:陈木发


未经同意,切勿转载

南山镇人民政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x0d\x0a南山镇位于长汀县东南部,素有长汀“南大门”之称,是著名的红军长征出发地。南山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以饱满的热情,力争第一的勇气,瞄准构建“生态南山、美丽南山、幸福南山”的目标奋力前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