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一个此前仅在马季相声里听过一次名字的国家,一个本应十分陌生的国家,当我踏上这片土地,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却让我有一种久违了的错觉,像是回到了童年。
1月份的中国北方正值隆冬,尽管冬装早在进入大兴机场便已褪去,但简易秋装却始终随身,直到在恩德培机场下了飞机才不得不脱下外衫,换上夏装。
机场外,几只大鸟如羊叫般声音张狂,就像小时候去河西放羊,躺在牛车里,随它们草地漫步快乐嘶鸣,我静卧牛车仰望苍穹,乌干达的天和童年记忆里的天是一样的。
接机司机把我们带到停车场,这里人特别多,尤其出机场时,就像童年记忆里的赶庙会。停车场由彩钢瓦围着,抬眼望去到处都是汉字标语。一家中资企业正在这里搞建设,据说是要扩建机场。
路上车很少,路况尚可,中间的混凝土隔挡和两边的路灯看上去很眼熟。“高速公路”绵延起伏,穿行在丘陵之间,山坡上,栋栋红瓦白墙掩映在翠绿之间,与2011年时在武汉黄陂乡间所见无异,同行同事说,不考虑这位黑人司机的话,这不就跟在中国一样吗?是的,这路,这灯,这隔挡;这山,这绿,这瓦墙……
一段疾行之后,“高速公路”不知道什么时候居然变成了“下道”。几只声如羊叫的大鸟漫步在路边的水沟里,步行的、骑自行车的、骑摩托车的,还有开小汽车的,形形色色的人拥挤在“下道”边上。
再往前走,路况急剧下降,小汽车和摩托车都多了起来,交通愈发拥堵。此时路两边的广告牌也多了起来,其中不乏一些中国汉字,但大部分都是英文字母。路两边的商店也多了起来,但整体并不像大都市,倒有几分小时候村中心杂货铺的感觉。路两边的行人穿着国内常见款式的服装,有些小年轻也塞着耳机欢快前行。
进入市区,摩托车越来越多。后来听说当地人戏称这个为“蝗虫”,这个比喻确实形象生动。小时候老家摩托车也很流行,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结婚必备品,但老家的摩托车主要还是自家用,专门用来做生意的“摩的”到了徐州才见着过。
市区里的摩托车如何形容呢?用“乌央乌央的”可能更合适,尤其动起来的时候。路边大树下也有一些摩托车整齐停放着,跑出租的司机们就坐在自己的摩托车上,刷刷手机,聊聊天,等待着客人到来。
从北京到乌干达,我们一路迎着气流颠簸,伴着日起星落,终于赶在太阳落山前抵达目的地。来到宿舍,望向窗外满山星星点点,又让我想起童年时夜校下课远处村庄的星星点点。这个本该陌生的国度,将会唤起多少童年记忆呢?
文 图 ▎徐俊峰
编 辑 ▎雷 萍
审 核 ▎吴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