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11月9日 (农历十月十二),法国的“雾月18日政变”。
拿破仑政变时的情景
雾月政变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发生在1799年11月9日,这一天是法国新历雾月18日,所以历史上通称“雾月18日政变”。
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1792年推翻了君主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权。但是资产阶级并没有从此坐稳江山,相反是革命阵营内部矛盾加剧。法国大资产阶级、大银行家既反对君主专制,也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特别害怕革命群众。他们在1791年发动“热月政变”,打击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广大群众,推翻了革命的雅各宾派专政,建立起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但是,1795年夏天,反动的保皇党又举行叛乱,于是大资产阶级不得不回过头来求助于革命的雅各宾派,以对付保皇党,而保皇党叛乱镇压下去,雅各宾派又活跃起来,大资产阶级的督政府这种左右摇摆的秋千政策,无力维持稳定的统治,国内政局动荡不定。大资产阶级希望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这个政权既能防止王朝复辟,又能有力地镇压人民革命运动。于是,大资产阶级开始选择对象了。拿破仑当时正在埃及作战,他从弟弟由国内寄来的信中知道这些情况,便把近东方面军的指挥权交给克莱贝尔将军,自己乘快速船迅速回国。果然,他到巴黎之后,很快就被在资产阶级看中了。巴黎大银行家巴洛拿出50万法郎,支持他发动政变。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他以解除雅各宾过激主义威胁共和国为借口。于1799年11月9日,带领亲信部队驱散了立法院,推翻了督政府,建立了以拿破仑为首的执政府。不久,公布了法兰西共和国8年宪法,重申废除封建等级制,法国为共和国,规定第一执政(拿破仑)的权限:“公布法律;并可随意任免参政院成员、各部部长、大使和其他高级外交官员、陆海军军官。不久,他又取消了革命时期的地方自治机构,使法国成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法国的“终身执政”者拿破仑
1825年11月9日 (农历九月廿九),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逝世。
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1月9日,1801年—1825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保罗一世之子。亚历山大一世由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抚养,父亲被杀后即位。
也许这些东西(指民主自由思潮)都是幻想和错误,可这都是我年轻时赞同过、信奉过的东西,不应由我来进行惩罚——亚历山大一世
在俄国历代沙皇中,他是最难以评价的一位,动荡的年代更反衬出他思想的复杂性。从小,他成长于祖母叶卡捷琳娜和父亲保罗的互相矛盾敌视的夹缝中,在两者之间保持着平衡,既得祖母的欢心,又得父亲的重视,初步显示出这位“王座上的演员”的能力。
亚历山大一世
他矛盾的个性还表现在他的思想上。沙俄皇宫是欧洲最顽固的专制主义堡垒,而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亚历山大,却深受具有共和主义和民主自由思想的老师拉阿尔普的影响。后来,他的铁蹄在追击拿破仑的战争中踏进法国这个启蒙主义思想的大本营,更开阔了他的眼界。他曾经这样评价过同他的统治根本对立的民主自由思潮:“也许这些东西都是幻想和错误,可这都是我年轻时赞同过、信奉过的东西,不应由我来进行惩罚”。
1796年,一代女皇叶卡捷琳娜大帝驾崩,她临终曾立下遗嘱,由孙子亚历山大直接继位,但最终还是由亚历山大的父亲保罗抢先登上沙皇宝座。实际上知道内情的亚历山大并没有显露出意见。
保罗一世即位后,他乖戾暴躁的性格和他联法抗英的政策都引起了贵族阶层的深深不满,他甚至与拿破仑约好远征印度,导致大批官兵无谓的牺牲。1801年,参政院官员、近卫军官兵在英国支持下发动了政变,保罗一世在寝宫中被勒杀,惊恐万分的亚历山大在半推半就中成为俄国新沙皇。实际上,亚历山大事先知道政变阴谋,而且默许了政变之后由他继承皇位。尽管此变化符合俄国的发展利益和多数人的意愿,但亚历山大还是长期深受良心的谴责,这也是造就他复杂性格的一大原因。
1803年起,老谋深算的廷臣阿拉克切耶夫开始掌握了权力,终亚历山大一代,他一直是决策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在阿拉克切耶夫主张下,亚历山大前期内政上的最大的举措是推行军屯制度,就是在国有的土地上推行兵农合一的制度,既训练了一支庞大的后备军队,又使其自给自足,不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
亚历山大的皇座逐渐坐热之时,正是拿破仑强悍的黑影逐渐逼向俄罗斯庞大臃肿的身躯之际。1804年,亚历山大确立了联英抗法的决策,1805年亲任俄奥联军总司令,12月在捷克的奥斯特里茨第一次亲身领教了拿破仑这个科西嘉怪物的厉害,损失惨重之后乘夜逃脱。
1806年,拿破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普鲁士,进入波兰,这严重威胁到了沙俄的利益,亚历山大不得不再次组织抵抗。1807年波兰战场,本格尼森率领的俄军节节败退,亚历山大被迫求和。亚历山大与拿破仑在涅曼河中心的木筏上举行了一对一的会谈,亚历山大又一次将他“演员”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双方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实际上是法俄两国瓜分欧洲的协议,两国结盟,瓜分波兰,俄国承认拿破仑在欧洲各国的既得利益,法国则允许亚历山大在瑞典和巴尔干“自由行动”。利用这个“自由行动”,此后的几年,亚历山大使北极熊的贪婪本性重新发作起来,1809年入侵瑞典,夺取整个芬兰和瑞典本土的一部分。1811年,再次入侵土耳其,夺取了摩尔多瓦东部地区,后来,还吞并了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
但很快,俄国同拿破仑的关系破裂,又一场战争已不可避免。导火线是波兰问题,拿破仑坚持要在波兰地区建立一个华沙公国,但俄国绝不肯让出其已经得到的肥肉,但矛盾的根源还在于俄国参加拿破仑对英国的“大陆封锁体系”严重损害了国内资产阶级的商贸利益,迫于压力,亚历山大又重新向英国靠拢,这就触怒了拿破仑。
1812年6月,拿破仑40万大军跨过涅曼河,直逼北极熊的心脏。一开始俄军节节溃败,几乎无还手之力,斯摩棱斯克很快失手。亚历山大被迫重新起用老将库图佐夫。库图佐夫在波罗丁诺与拿破仑大战一场之后,就决定放弃莫斯科,诱敌深入,让俄国广袤的国土“像海绵一样吸干拿破仑这股洪流”。拿破仑占领莫斯科后,发现他所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这也可算是另一种形式的“空城计”吧),四周都是虎视眈眈的俄军,后方的补给线面临被切断的危险,接着,俄国冬天的酷寒又即将到来。而且,拿破仑的军队中爆发斑疹伤寒,“斑疹伤寒将军”的杀伤力超过任何一位敌将。在试图与亚历山大和谈被拒绝后,拿破仑被迫撤退,沿途屡遭俄军袭击,狼狈不堪,拿破仑乘轻便马车只身逃回法国。
亚历山大迅速组织起了有俄、英、普、奥、瑞等国参加的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年10月莱比锡一战(此战被称为“民族之战”,因为欧洲几乎每个民族都有人参加,而且也确实关系到每个民族的命运),联军终于打败了重新组织起来的拿破仑大军。亚历山大以“解放者”的身份,同普鲁士国王、奥地利首相一起雄赳赳地踏上法兰西的国土。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宣布投降,拿破仑退位,被放逐到厄尔巴岛。
战后,欧洲各国代表在维也纳举行大会讨论战后新秩序问题。除土耳其外,每个欧洲国家都有代表参加,实际上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普、奥四大国。亚历山大与普鲁士国王结成联盟,主张由俄国独吞波兰,由普鲁士得到萨克森作为补偿,但遭到奥、英的强烈反对,几乎要兵戎相见。与此同时,拿破仑奇迹般回到法国,重新建立拿破仑帝国。这终于促使正在维也纳打口水的各国政要团结起来,迅速签署了《最后文件》,亚历山大如愿以偿得到了波兰的大部分。很快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亚历山大第二次胜利进驻巴黎。
在亚历山大倡议下,欧洲各国组成了“神圣同盟”,这个同盟已经有了后来国际联盟、联合国的雏形,但在当时的作用是协调各国政府的关系,以便共同镇压各国国内的民众运动。1820年,这个“以正义、仁慈、和平为宗旨”的同盟,第一次发挥了作用,在亚历山大建议下组织镇压了意大利、西班牙的革命。
但巅峰时期的亚历山大,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回到圣彼得堡之后,亚历山大好象变了一个人,精神和意志急剧退化,喜欢独处,越来越深居简出,思想上逐渐倾向于神秘主义,对东正教越来越虔诚,多次表示希望退位。
亚历山大据说与欧洲各国许多贵妇有过私情,甚至还传说他有恋妹癖,但他只对“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感兴趣,终身没有留下一个后代。1825年,史载亚历山大暴卒,但据说他实际上只是循入空门,后来还以修士库兹米奇的身份出现过。如前所述亚历山大思想和行为的诸多难以理解之处,给俄国历史留下了诸多谜团,使他被后人称为“至死如谜的司克芬斯”。
亚历山大一世时代,通过一系列战争,主要是与拿破仑的战争,使俄国的版图和势力范围在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时的基础上,又向欧洲心脏地带推进一步,当他的铁蹄踏遍欧洲各国时,已毫无疑问是当时的欧洲霸主。亚历山大一世时代是沙皇俄国在国际地位上的巅峰时期。而他作为主要参与者通过维也纳诸条约、“神圣同盟”建立起来的欧洲新秩序,历经19世纪中期欧洲政治版图的多次变迁,一直到一战后的凡尔登和约才被完全取代。
1914年11月9日 (农历九月廿二),全世界最美最聪明女人海蒂·拉玛诞辰。
CDMA之母海蒂·拉玛(1914年11月9日 - 2000年1月19日)
她曾在30年代初,10多岁的她因为惊人的美丽被一位美国导演发掘,从此便踏入好莱坞。作为出身显赫、与各国军方高层私交甚好的好莱坞巨星,曾被誉为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她同时有另一项宝贵财富——为当今大热的通信技术LAN 和 手机移动通信技术奠定了基础,永远留给并造福于后人。
1937年11月9日 (农历十月初七),太原失守。
日军从轰坍的太原城墙处蜂拥而入
1937年11月2日至9日,为保卫太原城,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组织了太原战役。
10月下旬,娘子关失陷后,日军进占阳泉、寿阳,逼近榆次,威胁太原。阎锡山命卫立煌部撤出忻口阵地,回防太原外围,协助傅作义部固守太原。卫立煌部后撤时,遭日军主力追击,损失重大,无法组织新防线,被迫退到汾河西岸。
负责守城的傅作义部,6日开始与日军交火。8日,日军东、北两路兵团主力汇集太原城下,发动总攻。在日军飞机的轮番轰炸和炮火的猛烈轰击下,太原东、北两面城墙多处塌陷,日军突破中国守军阵地。
中国守军誓死不退,反复拉锯争夺,死亡异常惨重。9日,太原城防总司令傅作义见局势已无法挽回,下令所部向西突围,太原遂告陷落。
11月8日,(历史今天)日军进占山西太原
组织指挥太原保卫战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1938年11月9日 (农历九月十八),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
受害的犹太商人清扫被打碎的玻璃
“水晶之夜”这个听似具有浪漫色彩的名词,却是与历史上最丑恶的迫害犹太人的暴行联系在一起的。
“水晶之夜”又被译为“砸玻璃窗之夜”,指的是1938年11月9日发生的事件。这一天是德国历史上一个黑暗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在纳粹的导演和怂恿下,德国和奥地利上演了一幕疯狂的反犹丑剧。这幕丑剧是犹太人从被歧视、凌辱到被非人看待,直至从肉体上消灭的转折点。
纳粹头子希特勒是极端的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的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任何民族生活秩序的破坏者。他认为:“对种族问题和犹太人问题没有最清楚的认识。德意志民族就不会复兴。”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犹太人的灾难就开始了,纳粹德国的最初的反犹措施是对犹太人的抵制,不向犹太人商店买东西,禁止犹太人当公务员、行医、司法,不许犹太人进入浴室、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等。
1935年9月15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上宣布了新的法律。纽伦堡法律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力”标志着反犹行动的升级。该法律规定犹太人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国家居民”,并严禁德国人与犹太人通婚,禁止犹太人家庭雇佣45岁以下的德国妇女,甚至不许犹太人使用德国国旗和象征德国的颜色。此后纳粹德国采取的反犹措施,主要是把犹太人移民出境,驱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强迫出境的犹太人中,有一个波兰藉的裁缝也被装入闷罐车中押送到波兰。此人的17岁的儿子赫舍尔-格林斯潘为了替父报仇,于1938年11月7日,在巴黎向德国大使馆三等秘书恩斯特-冯-拉特开枪行刺。尽管拉特本人是反纳粹的,并己受到秘密警察的监视,但他还是在11月9日因伤势严重而死去。这一偶然事件成了纳粹首领们发动新一轮反犹行动的求之不得的借口。
1938年11月9日晚上,希特勒和戈培尔正要出席幕尼黑举行的庆祝啤酒馆政变15周年的活动,在听到拉特死去的消息后,希特勒和戈培尔把头凑到一起,商量了一阵,希特勒称“应当放手让冲锋队行动”,然后离去。接着戈培尔发表了迫害犹太人的煽动性演说,他估计将要发生反对犹太人的“自发性”的示威,党对此不应干涉。当晚,德国党卫军保安处和秘密警察的头子海德里希,用特急电报指示,党卫军保安处和秘密警察“不得阻拦即将发生的示威”,“犹太人教堂可以烧毁,但不得危及德国人的财产”,“犹太人的店铺与私人住宅可以捣毁,但不得劫掠”,“犹太人,特别是有钱的犹太人应予逮捕,人数视现有监狱能容纳多少而定。”
在纳粹党领导集团的怂恿和操纵下,德国各地纳粹狂热分子走上街头,他们疯狂地捣毁犹太人的店铺和私人住宅,烧毁犹太人的教堂,公然迫害和凌辱犹太人,大肆逮捕犹太人。从9日夜晚到10日凌晨,纳粹分子群魔乱舞,犹太人在痛苦和灾难中呻吟。
这一夜的打砸抢烧给犹太人造成的灾难,据统计,有36人被杀害,36人受重伤,267座教堂被焚烧或夷为平地,在德国和奥地利7500家犹太人商店被捣毁,3万多名从16岁至60岁的犹太男子在自己家里被捕,押往达豪、布痕瓦尔德和萨克森豪森集中营。
这一夜仅砸毁的玻璃随处可见,据德意志保险公司的代表希尔加德先生讲,其损失就达600万马克。要弥补这项损失,比利时全国玻璃工业要生产半年,由于被砸毁的玻璃晶莹透明,所以柏林居民用尖刻的俏皮话称之为“水晶之夜”。
“水晶之夜”以后,11月12日戈林把德国各个部长召集到航空部,开了一次专门研究犹太人问题的会议,戈培尔等人与会,他们就进一步蹂躏和迫害犹太人问题出谋划策,提出要让犹太人自己把被烧毁的教堂清除干净,并将之修成停车场供德国人使用;要做一个标记,每个犹太人必须佩带。他们甚至要求受到迫害的犹太人提供10亿马克的赔偿费。
“水晶之夜”以及其后的迫害,其目的是要剥夺犹太人作为人的尊严和自尊,使他们在社会上和道义上被孤立起来。因此,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暴行和接着根据其目标所采取的措施使得任何有组织的犹太人的生活已不可能。”既然犹太人被剥夺了作为人的生存权利,那么对他们从肉体上消灭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1941年春天,当纳粹首领们正策划进攻苏联的同时,也在策划对犹太民族的种族屠杀,这项罪恶的任务拟由党卫军的保安处和秘密警察组织的特别行动队来完成。
1941年6月22日,随着德国对苏联的侵犯,纳粹的特别行动队跟在军队的后面,从事着惨绝人寰的罪恶勾
1942年1月20日,纳粹秘密警察头子海德里希,召集了纳粹德国14个部门的高级官员,其中包括特务机关盖世太保的头子缪勒,在柏林近郊万湖旁边的大万湖路56-58号别墅开会,研究了大规模系统地屠杀犹太人的计划,会议通过“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决议,提出“最终解决”的办法是把犹太人运到东方劳动“其中大部分毫无疑问将通过其自然减少的方式消灭”,“对于最后还能留存的抵抗力量最强的那部分人,必须以相应的方式处置。”这就是所谓的“万湖会议”,这次会议成为把对犹太人的迫害升及到最终从肉体上消灭的标志。
在“最终解决”犹太人的行动中,出现了像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样采用毒气室、焚尸炉成批屠杀犹大人的令人发指的罪行。
在“最终解决”过程中,受害者到底有多少人?纽伦堡国际法厅根据世界犹太人大会计算出的数字为5721800人。根据负责搜捕和消灭犹太人的党卫队一级突击队长艾希曼1944年8月的一次谈话,那时死于灭绝营的人数有400万,被用其他方式杀死的人数有200万。另据德国保安总局一个专门负责向希姆莱报告犹太人居民情况的统计员科尔赫尔在1943年3月的一份报告上说,到那时为止,犹太人死亡人数达到450万。
“最终解决”犹太人的罪恶历史,随着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覆灭而结束了。但“水晶之夜”开始的从剥夺犹太人作人的权利到对犹太人血腥屠杀的罪行,都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昭示后人警惕种族主义的再度流行。
犹太人的家庭和商店遭洗劫
1943年11月9日 (农历十月十二),铁托成为南斯拉夫政府领导人。
纳粹统治的强烈反对者铁托
1943年11月9日,以铁托元帅著称的约瑟普-布罗兹,未经精心的大肆鼓吹,便当上了南斯拉夫政府领导人。铁托曾一直与盟国军队合作,为苏联军队在9月穿越贝尔格莱德铺平了道路,也帮助了英国军队反抗轴心国军队的战斗。与此同时,他的主要对手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将军由于向德军妥协而被同盟国剔除出去。
从1929年到1943年,铁托由于和南斯拉夫不合法的共产党有联系被囚禁多年。他争得了自己同胞的广泛支持,他的有些追随者是他在同他的人民经常接触中形成的,在三十年代西班牙战争中他是国际纵队的募兵员。
1945年11月9日 ,北京长安街上的建国门、复兴门正式得名。
在北京长安街上的建国门和复兴门,原是日伪统治时期兴建的两座城门,当时名叫启明门和长安门。日本侵略者投降以后,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之下,1945年11月9日,这两座城门分别改名为建国门和复兴门。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辽代到清朝经历的5个朝代,先后4次在这里建都。在此期间北京先后经过3次大的改建和扩建。城门也多次变迁。辽代曾以北京为陪都,称作南京,那时有城门8个。金代在北京建都时称作中都,那时有城门12个。元代灭金后也在北京建都,那时的北京叫大都,大都又建了新城,设城门11个。南面有文明、丽正、顺承三门;东面有崇仁、齐化、光熙三门;西面有和义、平则、肃清三门;北面有安贞、健德二门。
到了明代,南北城墙先后南移,城门也由原来的11个改为9个。南面的文明、丽正和顺承门分别改为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东面的崇仁、齐化门分别改名为东直门和朝阳门;西面的平则、和义门分别改名叫阜成门和西直门;北面的安贞和健德门改名为安定门和德胜门。明代嘉靖年间,又建了外城,增设7座城门,这7座城门有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宁门(后来改叫广安门),以及东便门和西便门。至此,北京内外城一共有城门16个。1926年,为了便利南北交通,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又开了一座城门,即和平门。加上建国门和复兴门,北京一共有城门19个。
1949年11月9日 (农历九月十九),“两航”起义。
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原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和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率领2000多名员工在香港宣布起义,两公司的12架飞机胜利飞抵北京、天津,回到新中国的怀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这一壮举受到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毛泽东主席致电起义人员,赞扬他们“毅然脱离国民党反动残余,投入人民祖国的怀抱。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
1989年11月9日 (农历十月十二),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
会议会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1989年11月6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此前,中央政治局于10月30日至11月3日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认真讨论和研究了我国当前的经济问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
全会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中,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整个国家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同时,我国经济在前进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就我们目前面临困难的性质来说,是前进中的困难,暂时的困难,是完全有条件加以克服的。
全会决定,包括今年在内,用三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治理整顿的主要目标是:逐步降低通货膨胀率,使全国零售物价上涨幅度逐步下降到10%以下;扭转货币超经济发行的状况,逐步做到当年货币发行量与经济增长的合理需求相适应;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逐步消灭财政赤字;在着力提高经济效益、经济素质和科技水平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争取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5%至6%;改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力争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增长,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和运力不足的矛盾逐步缓解;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各项改革措施,逐步建立符合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的,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综合运用的宏观调控体系。
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关于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
全会认为,邓小平同志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在自己身体还健康的时候辞去现任职务,实现他多年来一再提出的从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的夙愿,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与会全体同志对他身体力行地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作出的表率,表示崇高的敬意。
全会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对我们党和国家建立的卓著功勋。邓小平同志是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领导人,在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成为我们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十年来,在我们党和军队工作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方面,在努力实现和平统一祖国和外交活动方面,邓小平同志都是当之无愧的总设计师。在以他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期。几十年来的革命实践表明,邓小平同志不愧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我们党、国家和军队久经考验的领导人。
全会强调指出,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全会要求全党一定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使它今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
全会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决定江泽民同志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杨尚昆同志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刘华清同志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杨白冰同志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决定增补杨白冰同志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出席这次全会的中央委员167人,候补中央委员106人。列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8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67人,有关方面负责同志53人。
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
1989年11月9日 (农历十月十二),柏林墙倒塌。
一群西柏林的示威者拆倒了柏林墙的一段
1989年5月,在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宣布放弃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达成实行议会民主的协议,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大选作准备的时候,匈牙利开始拆除通往奥地利边界上的铁丝网,打开了民主德国居民经匈入奥逃往联邦德国的缺口。
至10月初,已有3.7万名民德公民逃往联邦德国。在居民大批出走的冲击下,10月7日民德40周年国庆日前后,东柏林、莱比锡等许多城市爆发了游行示威活动,要求民德当局发扬民主,进行改革,放宽对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介的限制。
为了平息事态,稳定局势,德国统一社会党频繁召开会议,讨论对策,但意见严重分歧。在10月17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民德 15个专区(包括东柏林)党的书记中有13个要求以埃里希-昂纳克为首的政治局全体成员辞职。18日,德党召开十一届九中全会,从1971年以来一直担任民德最高领导人的昂纳克以健康为由辞去党和国家一切领导职务,原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书记、国务委员会副主席埃贡-克伦茨当选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24日又接任民德国务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克伦茨上台立即表示要推行改革,要实行“自由选举”,然而克伦茨的一个惊人之举乃是11月9日突然下令凿开了“柏林墙”,宣布开放东西柏林、东西德的分界线,于是,民主德国居民顷刻像潮水一般迅猛地涌向西柏林和联邦德国各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的影响下,欧洲的政治地图被划定了。但是在1989年;这张地图却经历了在首次划定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众多变动。人民群众自发的不满和愤恨情绪吞没了东欧一系列国家的政权,并开始冲击和动摇苏联阵营中的国家所确立的立国根本。许多人涌现在东欧国家首都的大街上,要求进行民主改革。在公民们明显不可阻挡的和平抗议潮流下,一个接一个的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的政府开始摇摆并倒下,这些国家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东德。
1989年11月9日,全世界的电视观众目睹了在柏林上演的伟大一幕,长久以来作为东西方对抗最有力标志的柏林墙最终被推倒了,有1%的东德公民涌入西德与他们自1961年因关闭边境而被迫分离的朋友和亲戚们再度团聚。
由于德国的非常危险的高速走向再度联合,也由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1990年7月发布的伦敦宣言中以官方的身份宣布承认:华沙条约组织不再代表着对西方构成威胁的军事组织,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国内的境遇越来越困难重重,尽管他和美国的乔治-布什总统以及英国、西德政府都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而且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戈尔巴乔夫是东欧所有变动的始作俑者。
推倒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点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启边境。柏林墙第一次被凿开一条缝,将东西柏林分隔28年的高墙很快就被推倒
两德合并后进入联邦德国的大批市民
两德合并后进入联邦德国的第一辆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