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邮票发行量逐渐减少,尤其自2019年起,年均发行量降至700多万套,而到2024年,这一数字更是普遍维持在600多万。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即便如此“低”的发行量,市场上却依然出现了大规模的打折现象。
这让许多集邮者感到困惑:600多万的发行量在过去可是稀缺资源,为何如今却沦为打折货?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回顾历史,600多万的发行量曾是市场上的稀有存在。
2006年,编年票的发行量达到600多万套,成为当年价格的顶峰。
JT邮票在1984年至1987年期间的发行量也是700多万套,这些邮票的价格至今仍维持在高位。
然而,如今的600多万套却完全没有激起市场的热情,反而在大面积打折中惨淡收场。
为何会出现如此反差?根本原因在于集邮者人数的锐减。
尽管邮票的发行量在减少,但集邮者的数量减少得更快,中国的集邮群体主要集中在40后至80后。
随着这些集邮者逐渐老去,新鲜血液没有及时补充,导致集邮人口在未来可能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这不仅影响了新邮的市场,甚至连一些老牌邮票如JT、编号、文革等版块也将面临出货难、接盘少的困境。
将来这些邮票会留给谁呢?子女不感兴趣,与其留着不如卖掉,毕竟人民币才是最靠谱的。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年集邮者在市场上抛售手中的邮票。
这或许是未来邮市的常态,甚至可能导致邮市的消失,邮票的价格也将一降再降,成为无源之水。
表面上看,600多万的发行量已经不多,但深入分析却发现,这个数量依然偏多。
自2020年以来,实际预定量大约为450万套。大版册也未能幸免打折的命运。
由此可见,发行量表面上的减少,实际上并未对市场带来实质性的利好。
对于集邮者来说,预定的邮票在市场上的价格已接近5折,若想出手,只能便宜出售。
集邮本是为了兴趣,但谁也不愿意赔本。
这也导致了市场上大量打折票的涌现——这些打折票大部分是真票,来源于各地邮局的违规放货。
邮局以低价出售,自然给市场留下了打折的空间。
邮友们一直呼吁减少产品册的发行,但发行方却并未采纳。
原因不难理解,各地邮局靠这些产品册赚钱,只要有票源,制作产品册就是无本生意,稳赚不赔。
甚至某些所谓的热门题材,如《西游记》《红楼梦》等,邮政自认为市场需求量大,盲目加大发行量,却不知量大反而成为打折的导火索。
多余的发行量大多数用于产品册的开发,然而邮票都在打折,产品册自然无人问津,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如今,市场上大部分票的发行量都减少至600多万,但依然面临打折的尴尬局面。
这说明当前的发行量依然过多,市场无法完全消化。
那么,现阶段的邮票发行量到底应该减少到多少才合适呢?
对于小型张来说,当前的500万套发行量依然偏多,建议降至200万。
对于套票,可以直接将发行量减少一半至300万套,某些题材甚至可以降至100万套。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世界】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
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摇号购买的方式,不提供产品册也不进行零售。
这种方式不仅能保证预定户的利益,还能带动市场需求,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集邮行列。
目前,邮票减量的空间依然存在。
尽管自2019年以来发行量已减少不少,但这种“挤牙膏”式的减量方式还不够彻底。
发行量不仅是邮票价格的基础,更是邮政调节市场的重要手段。
如果能积极调整发行策略,未来的中国集邮市场仍然有机会焕发生机。
回顾过去,邮票曾经是收藏市场的宠儿,如今却陷入了困境。
发行量的减少是否能真正带来市场的复苏?
邮政部门又能否彻底转变思维,做出更为果断的决策?
集邮者的老龄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邮票市场不能及时作出调整,那么未来的集邮市场将何去何从?
邮票是否还会是人们心中的收藏佳品,还是会彻底被市场所遗忘?
这个问题,需要集邮者、邮政部门以及市场参与者共同寻找答案。
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