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之后,网络文学的“沪语”写作大放异彩

时事   2024-11-29 17:03   北京  


原标题:

网络文学方言写作的新探索

——以《沪上烟火》为例



新时代十余年,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创作半径进一步拓宽,在现实感、时代感中兼容必不可少的 “网感”,逐渐走向精品化的同时,展现出网络文学与时代同行的强劲生命力。《沪上烟火》是用“沪语”创作的网文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并在豆瓣阅读第五届长篇拉力赛中夺得总冠军,目前剧版《沪上烟火》正在火热拍摄中。


《沪上烟火》以返沪知青林玉宝的故事为切入口,对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度挖掘,通过叙述平凡故事与普通人的成长轨迹,敏锐地捕捉到小人物与大时代的紧密联系,反映出社会转折时期的时代风貌。整部作品蕴藏市井的万千烟火、积淀世俗的生存经验、演绎鲜活的人情故事,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厚度、时代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和生活的温度,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精品佳作。


“沪语”让上海有了“心跳”


如果把小说看作是作者建构的一个世界,那么语言就是这个世界由外部通向内部的通道。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方言又极具地域特色,有些表达晦涩难懂,读者的接受程度难于预估。对于网络作家来说,使用方言写作无异于一次冒险,在充分凸显自我个性的同时,也要考虑是否能够吸引和留住读者。《沪上烟火》继承了《繁花》中“沪语”写作的特色,使用大量沪语特色词汇、短语及句式,一方面保留了改革开始时期上海生活的实感,展现了浓郁的地域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阅读乐趣,便于读者构建自己心中的上海画卷。整部作品独特的叙事语言,为网络文学方言写作提供了新范例。


大姑娘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与小说中的女主角林玉宝一样,都是返沪知青子女,在弄堂里长大,上海话对她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语言。讲自家身边的故事,用沪语展现上海人间烟火,对大姑娘来说无疑是得心应手。书中一些晦涩难懂的方言,作者采用备注释义的方式加以说明,比如:轧三胡(聊天)、老卵(强、厉害)、混堂(澡堂)、忙来兮(很忙)、邪气(很,非常)、哭册乌拉(流眼泪)、老克腊(腔调浓、上档次的上海男人)、摊招式(丢脸)、登样(像样)等,对于不懂沪语的读者来说豁然开朗,解除了阅读障碍,同时保留沪语的独特语境,增加代入感,呈现出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滋味。


上海话属于吴语的一支,“吴侬软语”则是对操吴方言的人语音清亮柔美的形容。沪语中使用大量叠词,增强了这种轻清柔美的效果。比如书中写到的形容鲁莽的“憨吼吼”、表示花心的“花嚓嚓”、修饰闷热潮湿的“黏湿答答”,等等。这些叠音词既传达出人物细腻、温柔的性格特征,同时又展现出老上海黏糯、妩媚的独特风情。另外,小说中有很多语言和结构重复出现,像“我有事体”“现在有啥事体”等,通过增加出场频率以获取读者对作品的熟悉感和信任度,让人自然联想到上海人的对话。语言是为作品服务的,用语言的独特性展现上海人的性格与特色,使文学作品有了“心跳”。


一幅上海儿女的“烟火图”


《沪上烟火》以改革开放时期上海人的生活为创作背景,展示了真实的人生百态,具有强烈的烟火气息。汪曾祺曾说:“市井小说没有史诗,所写的都是小人小事。市井小说里没有英雄,写的都是极平凡的人。”同样,在大姑娘的小说里,没有大英雄,也没有大反派,都是一些“小人小事”,铺排得多,便形成很大的面,绘就芸芸众生相。小说情节不强,但细节强,通过细致描绘世情男女的琐碎日常,带读者进入那个时代上海弄堂的人间烟火;并将角色的个人成长史置于广阔的社会发展史之中,通过个体命运的浮沉,折射出时代的命脉和变迁,更加真实地描绘出沪上儿女敢拼敢闯、至真至诚的奋斗精神。


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立体饱满,无论主角还是配角,个性都很鲜明且各具特色,同时人物性格的发展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林玉宝身上充满强烈的女性意识,代表了自我觉醒、自我拯救的不屈意志,离家10年后从新疆返沪的她,面对工作、生活、感情的多重压力与挫折,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坚守。她勤劳勇敢、自尊独立、美丽真诚、头脑清醒,有不甘被命运摆布的傲骨。男主潘逸年作为家中长子,承担照顾母亲与弟弟的责任,为替弟弟逸青治眼睛欠下巨款、远赴香港打拼还债,他成熟稳重、认真负责、能力超群。生活境遇截然不同的男女主角相互结合,最初是各有所需,但两人在婚后不自觉地被对方吸引,共同面对生活的磨难。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两人都不曾放弃对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平凡又灿烂的流金岁月里,体验真挚又美好的烟火爱情。


小说对配角的刻画也很到位。女主的原生家庭是单亲母亲薛金花带着三个女儿,家住在下只角的同福里,是穷人住的地方;男主的原生家庭是单亲母亲抚养四个儿子,家住在上只角的复兴坊,是有钱人住的地方。通过这样的对比设定,很好地为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提供了背景。薛金花的贪婪吝啬与迫不得已的算计狠厉,林家大姐玉凤的自私自利,二姐玉卿敏感懦弱但为孩子直面困难,她们的性格、人生轨迹都迥然不同。复兴坊大户潘家从风里雨里走来,让人感受到他们彼此之间紧紧扶持、相互守望的爱与温情。潘家妈宽容明理,二弟逸文斯文有教养,四弟逸青年轻热血但一身反骨,他们身上有许多普通人的共性,或善良或市侩,或精明能干或斤斤计较,每个人物都深入人心,寻常生活中柴米油盐构成了平凡日常的烟火气。


上海元素让生活更显质地


《沪上烟火》用网络文学的叙事手法描绘了改革开放时期像林玉宝、潘逸年、赵晓萍这样的时代弄潮儿,还原了那个年代上海的风貌。弄堂等充满年代感的上海元素被细腻地捕捉和呈现,寥寥数笔便铺开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市井画卷。将上海地方元素融入网络小说,植根鲜活的历史和文化土壤,不仅让沪上人家的浓郁烟火香飘万里,也展现出上海悠久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中华民族的大风貌。


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上海特有的文化元素,如弄堂、石库门、凯司令、黄芽菜肉丝馅儿春卷等,上海生活的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元素不仅为小说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也让读者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上海作家陈丹青曾说:“弄堂是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弄堂之于上海人,如同胡同之于北京一样,意义非凡。弄堂作为上海的文化特征,为上海作家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书中大姑娘对弄堂生活有大量的细致描写,比如狭窄拥挤的同福里弄堂,人群熙熙攘攘,屋里锅铲铿锵,屋外唇枪舌剑,起早贪黑骑自行车去巨鹿菜场上班,开出租的到兴旺面馆骂骂咧咧,生活大多是一地鸡毛,但小小的弄堂承载了人情冷暖、恩爱情愫和时代变迁,小说中的生活画面因时光流转而更显质地。


好的文学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描绘中华儿女追求美好生活的画卷,传递人民大众投身伟大社会实践的精气神。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代表着时代风向,让时代精神借助网络文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抵达了更广大读者。在《沪上烟火》中,大姑娘通过“沪语”写作,为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网络文学方言写作的可能性。


(作者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干部)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文艺报1949”公众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4年11月27日8版

微信编辑:王靖茹(实习)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文艺报1949
《文艺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每周一、三、五出版。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风采,纵览文学艺术新潮,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