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启迪 | 读懂六尺巷之“治”

民生   2024-11-15 17:03   黑龙江  

点击上方【奋斗理论圈】即可快速关注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桐城市六尺巷时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六尺巷”的故事,饱含着化解矛盾的治理智慧,体现了奉公为民的为政之德,是我们为官处世当汲取的文化精华。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住宅旁有一小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建房占用了张家的空地,家人写信告知宅基纠纷,张英看后回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主动退让三尺,邻居见贤思齐,也退让三尺,便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称之为“六尺巷”。后人从中汲取智慧,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成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的制胜法宝。

(一)

六尺巷的故事,呈现了“谦和礼让、和谐共处”的基层治理方法,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主心骨,要推动邻里之间少一分怨气、多一些和气,形成邻里和睦、谦让有序的社会风气。

俯下身子,调顺民心。化解邻里矛盾纠纷,若仅停留在办公室,很容易凭借个人主观意念,不分青红皂白下决断,进一步激化矛盾。基层党组织尤其村(居)社区党员干部,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巧用“六尺巷”的做法,主动深入到现场一线、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同群众交朋友、拉家常、话平安,倾听群众“心”声、找到问题症结、解决急难愁盼,让当事人明白“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努力促成相互理解、各退一步的调解结果,维护礼让和谐的社会秩序。

心中有数,钉准钉子。基层工作错综复杂、千头万绪,涉及内容多、范围广、跨度大。在处理复杂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时,如果心中没底,就容易在群众面前露怯、在基层事务上栽跟头。基层干部在处理疑难杂症时,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练就一番真本事,不因矛盾难解而畏难退却,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努力把矛盾纠纷调解往实处做、深处做、细处做,切实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撸起袖子,疏通堵点。基层治理中,小区改造、道路修缮、工人欠薪等民生问题层出不穷,基层群众发生矛盾纠纷的成因千差万别。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不是喊出来的,更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基层干部要敢于直面问题、攻坚克难,找准矛盾化解的平衡点和着力点,用心、用情、用力打通矛盾纠纷上的症结、解开群众心头上的心结。要对历史遗留问题“过筛子”,理清背后复杂的逻辑,采取“靶向治疗”,撬动问题解决,真正做到解群众之所难,帮群众之所需,诉群众之所求,坚决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二)

六尺巷故事中,张英虽手握权力,却不以权谋私、不以权压人,最终收获了权力无法得到的赞誉。党员干部要时刻把廉洁自律、遵纪守法刻印在心,坚持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赢得群众的好口碑、历史的好声名。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张英不因位高权重而为人熟知,却因秉公用权而历史留名。党员干部要坚持以廉律己、以廉行事,把学纪知纪作为一辈子的课题,让遵纪守纪成为一辈子的准则。坚持将党章党规党纪作为“案头卷”“枕边书”,常翻常新、常悟常进,不因学过而自满懈怠,不因知晓而束之高阁,杜绝一知半解,切实把其中的精神要义理解透彻,转化为知行知止的红线与底线,鞭策自己时刻自重自省、慎言慎行。

得一尺,廉行全无;让三尺,百年流芳。三尺虽小,却是廉行的一面镜子,不因事小而逾矩,不以恶小而为之,最终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话。小节不守,就易“堤溃蚁孔,气泄锋芒”,最终“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守纪重在时时处处,要有守城守关的意识,层层设卡、处处设防,守好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不该入的“圈”坚决不入,不能吃的饭坚决不吃,摒弃不良的“圈子文化”,建立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干干净净的朋友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注重做好八小时外自我管理,在内要带头修身,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营造良好家风;在外要带头修行,淡泊明志,克己奉公,从一顿饭、一杯酒、一张卡严起,守好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做到“八小时内外”表里如一,不断强化见微知著的预防能力。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六尺巷的故事启示我们,共产党人到底该“争”什么、“让”什么。只有在为民化难中争先恐后、在功名利禄上主动谦让,做到既廉洁自律又真心为民,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点赞、衷心肯定。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纪律和规矩当作自己更敢作为、更有作为的前提和底气,用纪律规矩保驾护航,让干事创业更有动力。既要时刻牢记“有所畏”,远离“潜规则”和“擦边球”,把遵规守纪作为干事创业的“护身符”;更要时刻想着“有所为”,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作奋斗终身的“座右铭”,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改革发展中奋楫争先,在为民服务中实干担当。

(原载《中国组织人事报》2024年10月23日第6版,有删减)
-----
-----

来源:《奋斗》2024年第21期

监制/张博 审核/李逢时 责编/胡蕊     编辑、制作/梁冬



奋斗理论圈
服务中心工作,传播理论动态,聚焦基层党建。 不良作风整治信访举报电话:0451-53651087 举报邮箱:fendouzazhishe@126.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2312021000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