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流淌,生生不息:中国的犬文化

文摘   2024-07-09 10:48   河北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悠悠五千载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如果说哪种动物的文化符号最醒目,那么一定是狗了。
中国古代豢养家犬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在距现在 8000 年至 7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犬的遗骸。

玉卧狗 佚名 宋 天津博物馆藏



独特的生肖狗的属相文化: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在中国家喻户晓、生育万物的西王母就有“狗基因”:“其状如人,尾虎齿而善啸。”这里的尾就是狗尾巴。在早期,犬与龙也常被相提并论,《墨子·非攻下》便有“龙生于庙,犬哭乎巿”的说法。


“戌狗之歌”唱道:“豹头虎脑,威武健壮;精灵勇猛,俨然大将;人类朋友,忠顺驯良;不嫌贫穷,不弃丑脏;对待朋友,善似绵羊;对付仇敌,勇不可挡;白天黑夜,放哨站岗……。”

晋人作赋咏犬写道:“盖轻迅者莫如鹰,猛捷者莫如虎,惟良犬之禀性兼二儁之劲武。”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烟霞得情性,身进同刍狗”,这些名诗句狗的身影也颇有意境!
古人认为狗是“金畜”,是守门护院的使者,因而有“守门使”的美称。家里若有“金狗守门”,就能大大增强人们的安全感,甚至夜不闭户、安心大睡。
古时人们还称狗为“玉犬”,认为狗是能带来财富的吉祥动物,如果谁的家里突然来了一条狗,这家主人一定会大喜,认为将有财富来临。
《相狗经》开篇写道:“六畜之狗世间兴,养只发狗家安宁” 便是最直接的总结。

汉代蓄犬之风极盛,所以当时的艺术家对塑造犬的形貌倾注了很大注意力,不论是墓室内的壁画、画像石,还是画像砖的图像之中,都可以见到姿态生动的家犬。

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陶狗

在民间故事中,一直就流传了许多义犬救主的故事。晋代,陶渊明为此写了一篇“杨生狗”的故事;在纪南有义犬冢;满族有“狗救驾”的故事,相传他们的祖先努尔哈赤曾经被义犬救过;明清时,还有《义犬记》杂剧等等。现如今,许多民族不吃狗肉,据说也是为了尊奉义犬而形成的习俗。

清代画家郎世宁就曾创作了一组《十骏犬图》,画中描绘了十条品种高贵的名犬。它们分别是“霜花鹞”“睒星狼”“金翅猃”“苍水虬”“墨玉璃”“茹黄豹”“雪爪卢”“蓦空鹊”“斑锦彪”和“苍猊”。

民间流传,狗不但能预兆福祸,还能预报天气晴阴。有谚语道:“狗刨地,天下雨。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古语还说:“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

直至现在,狗仍然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宠物: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3亿只狗,但其中流浪狗数量据传已有5000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人犬矛盾如何解决已然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

我们在呼吁解决人犬矛盾的同时,更多的应该从自身做起,如果喜欢狗,那么就文明养犬,不遗弃,不制造流浪狗!如果不喜欢,那么就多一些包容,同时对养犬人多一些监督。

您认为呢?

獒学步
希望喜欢藏獒的我们,在这全情的投入和享受中,感受到快乐和平静,用这快乐抵抗平凡生活的庸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