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守家 也是守国

时事   2024-09-29 20:53   新疆  

2024 年 9 月 29 日,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北京被授予 “人民卫士” 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回溯一个月前,当我们初次踏上帕米尔高原,见到巴依卡大叔。他幽默风趣,和小孙子玩耍的画面温馨而又动人,给院子里树木剪枝的模样,就像一位亲切的邻家爷爷。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才发现巴依卡大叔的人生是那么与众不同。

巴依卡大叔家中的每一张照片、奖状、证书,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巡边的故事。他翻看着老相册,眼中满是深情。那个叫吾甫浪沟的地方,是巡边路上最艰难的一段路,但大叔说,再难也要去巡,因为没有国家的界碑,就没有牛羊满地。
巴依卡大叔的父亲凯力迪别克,是家里第一代护边员。新中国成立后,主动为巡边的解放军带路,开启了一家三代的戍边之路。1972 年,20 岁的大叔在父亲的带领下第一次参与巡边工作。红其拉甫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沿途翻雪山、过冰河,经常遭遇雪崩、山石滚落、泥石流。
从 1973 年开始,大叔正式接过父亲的班,独自给边防官兵做向导。每次巡边,他都走在最前面,一走就是好几个月,睡在山沟里,啃着干馕。37 年,700 余次,行程 3 万多公里。巡边的代价是巨大的,他甚至错过了父亲、母亲、妻子离世前的最后一面。
采访中,我们遇见了感人的一幕。大叔与十七年前自己救过的民警吐尔地玉苏甫・玉苏因再度重逢,两人双手紧紧相握,感动相拥。回溯到2007年,那是吐尔地玉苏甫・玉苏因首次执行巡边任务。他所骑的牦牛不慎滑入了湍急的河流中,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是巴依卡挺身而出,一手扳住牦牛的腿,一手用缰绳将吐尔地玉苏甫救起。两人虽然满身湿透,但仍坚持骑着牦牛继续前行。而巴依卡那句“孩子,快到了,翻过前面的达坂就到了!”更是成为了吐尔地玉苏甫心中永远的温暖。
巴依卡大叔长年戍边,头、肩膀、肋骨和腿多次受伤,家里的牦牛也牺牲了14头。2001 年巡边摔断 5 根肋骨,2004 年又带上儿子拉齐尼一起巡边。后来他患严重高原性心脏病做了搭桥手术,可当边防部队领导问他需要什么报答时,他坚定地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入党。”
2009 年,因身体原因,大叔无法继续巡边,他把接力棒交给了儿子拉齐尼。拉齐尼在巡边的道路上一走就是 16 年,却在 2021 年 1 月 4 日,为救落水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叔虽悲痛万分,但他说:“虽然我的儿子牺牲了,但是我们所有中华民族的年轻人都是我的儿子丫头。” 他在陪伴自己近四十年的牦牛鞭上刻下了儿子牺牲的日子。
在大叔的故事里,牦牛是巡边岁月中最重要的伙伴。每次巡边,大叔家出的牦牛总是最多。不够了,就从其他牧民家借。巡边时,大叔家的牦牛总是勇敢地走在最前面。多年来,他家先后有14头牦牛在巡边中牺牲。自己家的牦牛损失了,大叔默默承受;牧民家的牦牛损失了,他毫不犹豫地赔偿。
大叔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感恩啊。” 如今,他虽走不动巡边路了,但每天依旧会到房子后面的路上走走,那里可以看见他曾经巡边出发的路。他的心里,始终挂念着巡边的战友,怀念着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他说,只要祖国需要,他带上药,也要继续走下去。
巴依卡大叔一家三代的故事,就像帕米尔高原上的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家国情怀。他们是帕米尔高原上的雄鹰,守护着祖国的边疆;他们是高原上的雪莲,纯洁而又坚韧,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记者:陈奕皓 李璐 

来源:新疆广播电视台

新疆广播电视台
新疆广播电视台办有汉维哈蒙柯五种语言12套广播节目和汉维哈柯四种语言12套电视节目,是全国省级媒体中语种最多、节目套数最多的广播电视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