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學AM:氧掺杂协同钴 - 氮 - 铁双催化位点:纳米限域膜内催化水净化的协同机制

文摘   2024-11-29 07:03   北京  
 星云计算-专注能源催化和环境催化

丨汇编来源公开信息丨旨在分享学术交流丨



通讯作者:曾光明,赵炯,许飘

DOI: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04278



01

文章简介


高级氧化工艺(AOPs)在废水处理中极具潜力,而基于过氧单硫酸盐(PMS)活化的 AOPs 更是其中的关键。然而,准确识别活性位点并选择性生成活性物种,依旧是当前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聚焦于石墨相氮化碳(g - C₃N₄)基原子位点催化剂,旨在揭示其合成 - 结构 - 性能间的复杂关系。


研究团队精心设计了一系列 g - C₃N₄基原子位点催化剂,通过引入氧掺杂和双金属位点(Co - N - Fe),并运用多种先进的表征技术与理论计算方法,深入探究其对 PMS 的活化机制。研究发现,氧掺杂不仅能够有效稳定金属原子,调节其氧化态,增强活性位点的电荷密度,还能促进电子转移,进而提升反应速率。而 Co - N - Fe 双金属位点的引入,则使金属中心的配位环境发生显著改变,形成独特的 Co - N - Fe 双原子位点,这种结构变化对电子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 d 带中心发生位移,电子转移更为顺畅,关键中间体的反键态减少,从而有利于选择性地生成硫酸根自由基(SO₄⁻)。


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 OCN - Co/Fe 催化剂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在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的实验中,6 分钟内 CIP 的去除率高达 100%,其催化效率远超其他同类催化剂。将该催化剂负载于聚偏氟乙烯(PVDF)膜上制备的复合膜,在连续流动反应中表现出极高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对 CIP 的截留效率高达 33 min⁻¹,24 小时内 CIP 去除率始终保持在 96% 以上,平均渗透通量达到 130.95 L m⁻² h⁻¹。本研究为 g - C₃N₄基原子位点催化剂在催化膜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进一步发展高效、稳定的废水处理技术。



02


前言

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可持续的废水处理方案愈发重要,强调可重复使用、可回收性和可扩展性。高级氧化工艺(AOPs),特别是基于过氧单硫酸盐(PMS)活化的工艺,通过自由基和非自由基机制快速有效分解有机污染物,已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方法。尽管现有催化剂具有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但在准确识别活性位点和选择性生成活性物种方面仍存在不足。原子位点催化剂成为定制局部配位环境的前沿平台,有助于阐明结构配置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复杂关系。2018 年,Zhang 和 Liu 提出单钴原子可作为类芬顿催化的活性位点,推动了基于 PMS 的 AOPs 中原子位点催化剂的研究。此后,越来越多的单原子位点催化剂被开发出来。载体与金属原子位点之间的强相互作用通常是精确调节中心金属原子电子构型的关键,从而提高催化性能。例如,研究发现用其他非金属杂原子(如 B、O、S)取代 C 或 N 原子可增加可用结合位点,有效调节局部配位环境。同时,包含两种不同金属单原子位点或双金属原子在孤立活性位点的异单原子催化剂被设计用于协同增强催化活性。理论上,双原子位点的相互作用会导致电荷分布极化,使其电子态向费米能级升高,从而提高催化性能并调节反应分子 / 中间体的吸附能力以选择性生成活性物种。例如,Zhao 和 Yin 研究了双金属 Fe - Co 电催化剂的催化潜力,发现其在氨生产中具有非凡性能。值得注意的是,杂原子掺杂剂与双原子金属位点相结合,不仅能优化电子性质,还能连接吸附位点以调节反应物分子的吸附构型。然而,杂原子掺杂载体与双原子金属位点在 PMS 活化方面的协同机制尚未得到充分探索。


由于无毒和环保特性,基于石墨相氮化碳(g - C₃N₄)的原子位点催化剂在废水处理方面具有潜力。g - C₃N₄的微孔因其独特的三嗪环结构中的 sp² N 原子,成为锚定金属的理想结合位点。但其结合位点的可调结构给活性位点的识别带来挑战,热解聚合也阻碍了可控合成。g - C₃N₄基原子位点催化剂中合成 - 结构 - 性能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但将金属 - 载体相互作用和双原子效应纳入配位环境等新策略已显示出高催化活性,突出了其对确定催化性能起源的潜在贡献。


本研究合成了一系列 g - C₃N₄基原子位点催化剂,以揭示控制催化性能的统一指导原则,采用 Mantel 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技术全面评估合成 - 结构 - 催化活性关系。此外,通过扩展 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和理论计算研究原子结构,重点关注双原子轨道耦合效应对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分离催化膜(SM)在水净化方面具有潜力,与传统方法(如非均相类芬顿反应和原始膜过滤)相比,它能增强从活性物种产生位点到目标污染物的传质,有效减轻催化剂污染和活性物种猝灭问题。因此,我们将优化后的 OCN - Co/Fe 催化剂集成到聚偏氟乙烯(PVDF)膜上的微反应器中,实现了具有卓越活性和稳定性的连续流反应过程




03


结果与讨论


3.1 g - C₃N₄基原子位点催化剂的设计

本研究基于前期调研,以调控配位环境和电子结构为导向设计用于 PMS 活化的 g - C₃N₄基原子位点催化剂。具体原则包括:引入 N、O 双配位结构至孤立金属原子的第一壳层,以稳定金属原子并调节其氧化态;在中心活性位点引入第二种金属原子,协同调节金属原子的电子结构,降低反应步骤能垒并加速反应速率;控制催化剂形态,实现高孔隙率和大表面积,利于金属原子锚定及与 PMS 接触。实验选用三聚氰胺和氰尿酸作为载体结构前驱体,二者在聚合过程中相互作用引入掺杂和官能团,增强金属 - 载体共价相互作用,有效锚定金属原子,制备出带氰基和 N、O 双配位结构的 g - C₃N₄基原子位点催化剂。通过相同球磨法合成一系列不同金属负载量和官能团浓度的 OCN - Co 催化剂,并进一步制备 OCN - Fe、OCN - Co/Fe 等催化剂,合成方法利于大规模生产,产率达 14.07%。对催化剂进行多种表征,如通过 BET、OEA、XRD、FT - IR 和 XPS 等手段研究载体变化,发现金属原子负载量和三聚氰胺 / 氰尿酸比例影响 g - C₃N₄载体结构,部分催化剂保持氮化碳基本骨架,同时出现氰基峰增强、N/C 原子比降低、氧含量增加等现象,表明表面引入氮缺陷和氧掺杂,且氧掺杂与特定官能团浓度变化相关。通过 XRD、TEM、HRTEM 和 HAADF - STEM 等技术确定金属活性中心结构,优化后的催化剂中金属原子位点呈原子级分散,Co 和 Fe 原子位点均匀分布,双原子平均间距约 0.306nm。XPS 分析表明 Co 和 Fe 物种的价态分别接近 + 2 和介于 + 2 与 + 3 之间,且氧掺杂对金属原子氧化态影响强于氰基官能团,可能是氧掺杂位点更靠近活性金属中心的配位壳层。通过分析催化剂的表面积、氰基(以 N/C 原子比表示)、氧掺杂(以氧含量表示)和金属原子负载量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氧含量与表面积和金属原子负载量中度相关,金属原子负载量与 N/C 原子比呈强负相关,表明合成过程中生成氰基和氧掺杂的重要性,它们为金属原子提供丰富表面锚定位点,大表面积有利于原子位点催化剂形成



3.2 催化活性评估

本研究制备了 21 种不同的 g - C₃N₄基催化剂,并以环丙沙星(CIP)为模型污染物,通过基于 PMS 的高级氧化工艺评估其性能。实验发现,空气煅烧的双原子位点催化剂(OCN - Co/Fe)表现最为优异,在 6 分钟内对 CIP 的去除率可达 100%,其质量归一化反应速率常数()高达,面积归一化反应速率常数()为²,远高于其他催化剂。酸处理后的 OCN - Co/Fe - W 催化剂与 OCN - Co/Fe 的相近,表明 OCN - Co/Fe 中主要是原子活性位点参与催化过程。OCN - Co/Fe 对多种污染物具有广谱去除能力,如对卡马西平、阿特拉津、双酚 A、磺胺甲恶唑和苯酚等也能在 6 分钟内完全分解。重复实验显示,OCN - Co/Fe 在 5 次循环后仍能保持 99.9% 以上的去除效率,且重复使用后的催化剂晶体结构、形貌和孤立金属原子状态良好。此外,OCN - Co/Fe 在不同水体系(自来水、河水和含腐殖酸的去离子水)中仅受到轻微抑制,表现出出色的稳定性。通过与其他已报道材料的催化效率对比,进一步证实了 OCN - Co/Fe 的优异性能,其催化活性在同类研究中表现突出


3.3 氧掺杂载体与金属原子的强相互作用及双原子耦合效应

通过多种手段研究了氧掺杂载体与金属原子的强相互作用及双原子耦合效应。利用 X 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和 EELS 分析,发现 OCN - Co/Fe 中 Co 活性位点的吸收边向低能方向移动,白线峰变宽,表明金属活性中心的氧化态降低;而 Fe 活性位点的吸收边则发生相反移动。EXAFS 谱图中 Co - N (O) 和 Fe - N (O) 键的特征峰位移,表明局部配位环境发生重排,拟合结果证实了 Co - N - Fe 双原子位点的形成。EELS 检测到 Fe 和 Co 的 L 边信号,证明了双原子的存在,且双原子位点的信号强度在较低负载下超过单金属对应物,表明存在协同效应,同时 Co/Fe 双原子位点的 L₃/L₂比变化也证实了双金属协同作用导致价态重排。在催化性能方面,OCN - Co/Fe 的随 PMS 氧化剂浓度变化的斜率增加,表明双原子位点的耦合效应提高了催化剂表面的氧化剂活化能力。在不同 pH 条件和有无无机阴离子存在下,OCN - Co/Fe 对 CIP 的降解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基于 H₂O₂的 AOPs 实验也进一步证明了双金属活性位点的协同效应,OCN - Co/Fe 的催化活性显著增强。通过电子顺磁共振(EPR)光谱和清除实验,发现 OCN - Co/Fe/PMS 体系中产生了多种活性物种,如 DMPO -・OH、DMPO - 、DMPO - 和 TEMP - ,且该体系中的稳态浓度显著高于 OCN - Co/PMS 体系,而和高价金属氧物种的稳态浓度则较低,表明双原子的协同效应改变了活性物种的产生,增强了催化活性、稳定性和硫酸根自由基的选择性生成。


3.4 理论计算

理论计算对于阐明原子级材料特性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揭示双原子轨道相互作用促进的电子离域效应。电化学测定证实了金属原子向 PMS 的电子转移。通过计算 Co 和 Fe 3d 轨道的部分态密度(DOS)及其 d 带中心,发现 Co 金属原子与 Fe 活性位点结合后,金属的 d 带由于 d - d 轨道耦合而自旋极化,Co 在 OCN - Co/Fe 框架中作为缺电子中心,增强了电子转移能力,促进了与 PMS 的有利相互作用。在 PMS 与催化剂的相互作用中,OCN - Co/Fe 对 PMS 的 O1 和 O2 位点同时具有吸附能力,吸附能最高( - 2.98 eV)且 O - O 键较弱(1.47 Å),Bader 电荷分析表明从 Co - N - Fe 双原子位点向 PMS 有显著的电荷转移(2.16 个电子)。在 * O 中间体的生成反应途径计算中,OCN - Co/Fe 在促进生成的同时阻碍了高价金属氧物种和的生成,这与实验结果一致,即 OCN - Co/Fe/PMS 体系中的稳态浓度更高,而高价金属氧物种和的浓度更低。这些理论计算结果为双原子耦合效应提供了深入的机理性见解,表明氧原子掺杂和双原子效应纳入配位环境有利于 PMS 的活化和活性物种的选择性生成,从而提高了基于 PMS 的 AOPs 的性能。

3.5 连续流处理

受 OCN - Co/Fe 催化剂优异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启发,将 PMS 活化与膜分离技术在设备层面进行集成。通过真空过滤法将 g - C₃N₄基原子位点催化剂自组装到 PVDF 基底上制备催化层状膜。实验发现,OCN - Co/Fe 的加入显著提高了复合膜的水通量和催化性能。控制催化剂负载量来调节复合膜厚度,并分析其与污染物去除效率和水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OCN - Co/Fe/PVDF 复合膜在最小膜厚度为 24.3μm 时,表现出最强的亲水性和 100% 的催化性能,此时负载量为,通量为,接触角为 18.38°。基于截留时间和去除效率计算,OCN - Co/Fe/PVDF 复合膜对 CIP 的截留效率一级速率常数为),是 OCN - Co/Fe 悬浮液()的 36.3 倍。在 24 小时的长期流动反应中评估复合膜的稳定性,OCN - Co/Fe/PVDF 复合膜(OCFM)对 CIP 的截留率在 24 小时内保持在 96% 以上,平均渗透通量为,优于 OCN - Co/PVDF 复合膜(OCM)和原始膜;同时,OCFM 对磺胺甲恶唑也表现出优异的去除性能(24 小时内高于 97.66%)。处理后水中钴离子浓度为 35.4 ppm,铁离子浓度低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检测限,且反应过程中出水的总有机碳去除率超过 40.33%。实验还表明 OCFM 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和实用性,在高流速和长时间反应后未出现裂缝、褶皱或颜色变化。



04


理论计算项目

  1. 电子结构分析:通过计算 Co 和 Fe 3d 轨道的部分态密度(DOS)及其 d 带中心,研究双原子轨道相互作用对电子结构的影响1

  2. 吸附能与电荷转移计算:计算 PMS 在不同催化剂上的吸附能、电子转移数及 O - O 键长,分析催化剂与 PMS 的相互作用2

  3. 反应途径计算:计算 * O 中间体生成的反应途径,对比不同催化剂上的反应自由能变化,探讨活性物种选择性生成的机制3

  4. 晶体轨道哈密顿布居(COHP)分析


本公众号将持续推送DFT+实验的文章解读、绘图技巧、理论工具科普、理论计算化学研究前沿等栏目
欢迎关注、转发和点赞,您的鼓励对我们至关重要。转载请联系后台。


MOFs帮助环境
推送MOFs基环境功能材料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