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教孩子善良,但人善被人欺怎么办?

教育   2024-11-22 13:01   北京  

作者 | 黛西

来源公号 | 天赋一饼
(点击关注叨叨,科学育儿不走丢~)

前几天,一个老粉半夜给我留言。
叨叨,我也知道应该教孩子善良,但这个世界,你对别人善良,别人不一定对你善良,还可能反过来利用你的善良。
我教孩子善良,但他以后吃善良的亏,怎么办?
我猜这个家长应该是遇到了什么事。
回想下,每人都遇到过一些背叛或欺骗,而对方是很信任的人,让你觉得对这个世界彻底失望了,下决心不再做“好人”。
之前我写关于儿童社交的文章,也经常有家长问:
我教孩子善待他人,但对方父母不一定这么教啊,我的孩子吃亏怎么办?
今天就聊聊这个扎心的话题。
善良的困境
前些年,网上流传着一句鸡汤,“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看到这句话,我马上联想到了大学修的一门课,博弈论。
说起博弈论,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囚徒困境”,其实善良也有类似的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简单模型,当年一个数学家为了给心理学家解释啥是博弈论,编的一个故事:
两个坏蛋被抓了,警察把他们分开审讯,然后告诉他们:
如果你们两个人都坦白,那么各判8年。
如果一个人坦白,另一个不坦白,则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
如果都不坦白,则证据不足,各判1年。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对这个犯罪小团体来说,“最优选择”肯定是双方都不坦白,两人各判1年,损失为1+1=2。
但关键问题是,我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坦白,所以我只能假设两种情况:
● 情况1:对方坦白的前提下
如果我也坦白,那么我判8年。
如果我不坦白,芭比Q了,我判10年。
二者相比,我应该选择坦白。
● 情况2:对方不坦白的前提下
如果我也不坦白,那么我判1年。
如果我坦白,爽了,我被释放。
二者相比,我应该选择坦白。
哎?这就有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我做的选择,在两种情况下都是“最优选择”(即坦白),但这并不是整体利益的“最优选择”(即不坦白)。
囚徒困境之“困”在于,我的收益不止取决于我的选择,也来自对方的选择,是双方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就解释了很多人关于善良的担忧:
我选择做一个善良的人,但别人可能会选择做一个奸诈的人。
我的孩子老实巴交,但别的孩子可能圆滑世故,在人际交往当中,我的孩子肯定会吃亏啊!

善良的“最优方案”

囚徒困境没法破,因为两个坏蛋面临的是单次博弈,博完拉倒。
但人际交往不同。
你和同事朋友的关系,孩子和班里同学的关系,并不是一次性的,博完一次还有一次。
这种重复博弈的情况,是有“最优解”的。
也就是说,关于怎么善良,什么时候善良,善良到什么程度,是有一套“最优方案”的。
这个方案是什么样的呢?
有个著名的博弈论专家,名叫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他也想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到底应该选择善良还是奸诈,合作还是背叛,老实巴交还是偶尔占个便宜。
于是,他做了一个博弈论界最著名的实验
他邀请了全世界的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设计了一个计算机程序大赛。
这些专家都很懂博弈,每个人都设计了一套自己的博弈策略,这些程序五花八门,有中规中矩的,有不按套路出牌的,有老好人式的,有老奸巨猾的,什么刁钻思路都有。
一共14个程序,两两相互PK,一共5轮比赛,每轮打200局,总共对决了12万次,有24个不同的策略组合。
最后,谁是最大赢家?
答案是,最简单的那个程序得了最高分。
这个程序名叫“一报还一报”
这个专家不信邪,又做了第二轮比赛,这次他邀请了更多厉害的人,收集了63个不同策略的程序。
结果,“一报还一报”又赢了。
有人看到结果后不服气,怀疑这个“一报还一报”真的这么厉害吗?
于是他们改变游戏规则,给“一报还一报”挖坑,让它碰到更狡诈刁钻的程序,在6个变形的比赛规则下,“一报还一报”五次排名第一,一次排名第二。

“一报还一报”策略

你一定迫不及待想知道,这个“一报还一报”到底是怎么做的啊?
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睚眦必报的感觉,似乎不是个善茬啊!
别着急,听我慢慢说。
“一报还一报”这个程序是怎么运行的?
首先,第一轮,永远选择和对方合作。
在此之后,他的选择,就是在模仿对方上一轮的选择。
没了,就是这么一个傻瓜程序。

也就是说,我头一次和你交手,一定会选择善良,无论你准备怎么对我。
但在这之后,我善不善良就要看情况了:
  • 如果你刚才背叛了我,那么接下来一轮,我一定也会背叛你;
  • 如果你刚才和我合作,那么接下来一轮,我也会选择和你合作。
这样的策略,有三层意思。
● 第一层:善良性
最开始的时候,我永远选择合作。
这个策略放在人际关系中就是,无论对方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无论你是谁,我都会选择善待你。
哇,这对善良的人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更好的消息是,在第一轮14个计算机程序的博弈中,最终整体收益排名前8的策略,都具备“善良性”。
那些一开始选择背叛,或者中间冷不丁给对方使个绊子的“狡诈程序”,最终整体收益都不佳。
原因很好理解,这是一个多次的重复博弈。
你坑别人一次,这一轮占了小便宜,但别人也不傻啊,下次就不信任你了,所以你的整体收益不会高。
这个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放心地做个善良的人,放心教孩子善待他人,不做那个挑起事端的人,不仗势欺人,不背叛信任你的人。
● 第二层:可激怒性
“一报还一报”的策略中,当对方背叛了我,那么下次我也必将选择背叛对方。
可以看出来,“善良的最优解”不是让你无底线善良,不是当老好人。
我之前写过儿童社交的文章说,我会告诉孩子,如果别人的行为让你不舒服了,你可以非常不客气地拒绝,因为你的感受最重要。
有人说,你这个是西方的思维,太自我了,不适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讲究和气,团结,宽以待人。
真的不要侮辱“传统文化”四个字了。
传统文化也会拷问你: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当孩子受到语言攻击,拳头落在自己身上,这些事第一次发生的时候,就应该表现出“可激怒性”。
“被激怒”不代表打回去,我们有很多选项,比如大声说“不!”,语言是非常有力量的。
在体力可以和对方抗衡的前提下,紧紧握住对方挥拳头的手腕,让他让感受你的力量,知道你不是好惹的。
我们经常说,大国博弈,中美博弈。
美国说,我要制裁你,我加收你的关税!
中国说,我反制裁你!我也加收你的关税!

外行会觉得,怎么国家和国家之间,和小孩过家家拌嘴似的,你打我一下,我也打你一下,互掐下去没完没了的。
看了这个博弈实验就明白了,这样的互掐才是大智慧,是结合了善良性和可激怒性的策略。
● 第三层:宽容性
“一报还一报”的策略,还有一个很重要特点:宽容。
这次你背叛了我,好的,下次我也背叛你。
但一旦你在某轮中改变主意,选择合作,那么我下一轮也和你合作。
说白了, 它虽然“睚眦必报”,但它不记仇。
放在人际关系中,其实就是中国老话说的,宽以待人。
宽以待人,不是别人欺负到头上来了还忍让,不是你犯错了我必须原谅,而是你犯错了,但只要你面对和补救,我就可以选择不计前嫌。
那如果他好了一次,后来又坑我,我怎么办?
那么你下一次也选择背叛他,模仿对方上一轮的决策么,就这么简单。
就是这样的“傻瓜程序”,打败了各种复杂阴险狡诈的程序。



人际关系,当然比计算机复杂得多,但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1. 世界会奖励善良的人,这句话不是鸡汤。
与人为善,不仅是道德层面上是自我要求,也是为了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最大化自己整体收益。(善良性)
2. 善良,不代表无底线善良。
我从不先挑起事端,但挑事的来了,我也不会忍着,你若折我翅膀,我定毁你天堂。(可激怒性)
3. 可被激怒,但不会记一辈子仇。
只要你能改过自新,还我一对新翅膀,我也帮你重新找回天堂(宽容性)
日常应对孩子被“欺负你是如何教育娃的?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DrG科学育儿」合作转载于:「天赋一饼」,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黛西旅居德国13年的高知妈妈,毕业于慕尼黑工大金融系本硕,公众号「天赋一饼」创始人,童书策划人,阅读推广人。
来源:公众号「天赋一饼」:焦虑时代的一股清流,育儿界的“人间清醒”,分享德国教育理念,社交情商培养,给孩子带来精神食粮,为父母点亮一道光,欢迎关注。


2024

星标+点赞 我们不失联

DrG科学育儿
给你需要的育儿干货!每周一条原创亲子视频,成为更好的妈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