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Pharma会收购什么样的公司?

文摘   2024-11-26 14:14   加拿大  

引言:今年好几笔重磅的国外大药企收购中国本土Biotech事件。看到这些PR新闻时大家都很好奇为啥他(大药企)会“爱上”她(Biotech),到底“爱上”她啥了,什么时候能成为那个”她”?

今天这篇总结了近10多年来并购事件相关数据,通过并购相关的切面分析,拆解Big pharma收购的公司具备哪些特征和要素?

看完这篇,下次遇到并购事件时,“能吃瓜,并且还能把这个瓜吃明白”。

1、Big pharma并购的内部动力

1.1 提高研发效率和能力:众所周知,从外部买资产和买公司是Big Pharma保持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他们手握重金,通过整合外部资产和技术来实现其增长目标,非常暴力直接。据Atlas统计的Top20制药巨头资产总值占比来看,其中47%的资产来自于外部创新。

(相关观点的具体剖析,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文章:《激增的研发费用,萎靡的研发效率!》和《今年制药大佬们的研发效率如何?》)

Big pharma花钱买资产时有多种交易形式,包括管线的BD、最近爆火的Newco以及本篇要讲的直接吞并。

1.2 业绩压力大,花钱买增长:欲戴皇冠必承其重,Big Pharma的管理层,虽然是“人中龙凤”一般的存在,但他们也要对股东和市场有交代,并且这个交代可不是轻而易举就划过去的。

很多重大挑战,都在巨头们业绩增长的路上“撒钉子”,如,核心产品的专利悬崖、IRA导致的价格压力等。

与此同时,大药企又手握大把现金,管理层如何盘活这真金白银,给金主爸爸带来更高的收益?

双向压力同时的挤压,把公司的战略很大一部分导向了:买!买!买!

下图显示了制药巨头的财务情况。强劲的现金和借债能力给管理层提供了充足的弹药,任谁都会毫不犹豫的在并购场大展身手的!

2、Big Pharma喜欢并购什么样的公司——研发阶段、适应症

2.1研发阶段:偏爱后期确定性高的资产

自2010年来,大多数收购都战略性地针对上市或即将上市的资产,此类收购约占总交易量的50%(195笔交易中的94笔)和交易价值的约 75%。

这种对后期资产的关注凸显了大药企对风险的不喜好,以及对资产“变现”时间的着急和焦虑。

获得后期的能尽快上市的产品,一方面可以尽快看到“回头钱”给出收入业绩。另一方面,在后期研发以及商业化边际成本较低的前提下,实现边际收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制药巨头的壁垒之所在。

2.2 治疗领域:肿瘤、神经、自免、罕见病等

在按治疗领域分析交易明细时,肿瘤领域主导了生物制药的并购活动。这并不难理解,因为肿瘤是最大的药物市场,也是巨头们深耕布局的领域。无论是考虑短期业绩压力,还是考虑盈利需求,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延伸触手,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所以,从统计结果看,自2010年来,肿瘤领域的总交易额已超过所有领域的总额。

紧跟肿瘤领域,神经和精神药物(CNS)领域在2023年出现了显着激增。如,艾伯维收购Cerevel和BMS收购Karuna。

免疫学是第三大并购发生的市场。自2010年来,免疫学领域的12笔交易中,有9笔是在过去五年内完成的,平均交易价值排名第三。

此外,买家越来越倾向于收购专门研究罕见病和遗传病的公司。自2010 年以来,已有47笔关于这种疾病原型的交易,其中28笔发生在过去五年内。

说实话,适应症的选择,大都是选自己深耕的领域,管理者们都懂得“边际效应”。至于说为了补齐技术或管线短板的并购,只能说是经营的噱头,是一种在完成重点布局后,花少量的钱进行“广撒网”的行为。

2.3 杀手级魅力:药物中的“特种兵”资产:这类公司是市场常见的“聪明”公司或者创新资产,它们在某些适应症的战略定位及在作用机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他们的技术平台或者产品能对其主要适应症的治疗超出现有标准治疗的预期。如,武田的Takhzyro打破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预防性治疗标准,成为首选的一线治疗。同样,BMS的Reblozyl代表了一种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新方法,作为红细胞输注替代或补充选择。
这类公司的创新性是吸引巨头并购的关键因素,用“金刚钻揽下瓷器活”来形容丝毫不为过,所以这类资产也是非常罕见的。可以同时满足管理层对公司业绩和长期经营的两个需求,必须重金拿下。典型的案例包括诺华治疗重症肌无力的Zolgensma和罗氏的Esbriet,这两个产品都是通过收购Biotech而获得的。

3、2019-2024,五年MNC并购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来看一下实际的案例是否是按同样逻辑发生的。

(1)排名前三的公司是MSD、Abbive和诺华。对于MSD来说,他们在2028 年面临K药的专利悬崖,而艾伯维的前药王修美乐已经在2023年失去市场独占期。对于这两家公司来说,投资者们熟悉了“药王”带来的丰厚回报,一旦王者下野,管理者不得面对巨大业绩断崖。所以,到处挥金如土的行为就非常可以理解了,谁都希望用药王赚的钱,再孵化出下一个药王。

(2)不同管理团队的收购风格。

辉瑞、艾伯维和BMS往往会下大赌注,倾向于收购相对成熟的公司,通常是拥有Phase III或上市品种,平均交易规模要高得多。

相比之下,礼来、诺和诺德和强生的价格往往要低得多。他们更倾向于收购相对早期的公司。

说白了,收购风格的不同跟公司本身现金以及历史回报有关系。管理层在谈论“资产”的时候,无非是“资”和“产”两个部分,“资”是现在的资金价值,“产”是未来的生产力,“资产”连起来就是净现值。 (感谢中文的博大精深,让本喵玩一下拆字游戏)。最终的收购风格体现的是公司股东对公司的整体预期,管理层只是按需提供服务。
(3)研发阶段和治疗领域趋势:总体而言,过去五年的大多交易中的公司至少有Phase II的资产。对于超过10亿美金的并购公开市场收购,超过70%的被收购公司拥有Phase III 或之后的资产。
在大多数收购中,通常的治疗领域是肿瘤、I&I和CNS。另外有约15% 的交易涉及罕见病。心血管和代谢也在逐渐走向并购舞台,尤其是最近围绕肥胖相关的交易。
大的制药公司在所有各自优势治疗领域都拥有强大的后期研发和商业引擎,他们能做的最优解就是不断为引擎提供新的、差异化的资产。利用极低的边际成本,不断拓展边际收益。
4、Biotech公司该不该把并购作为目标?
就如引言提及那样,每每看到这些重磅收购时,或许Biotech的老板也常常代入的思考这种好事什么时候轮到自己家?
其实这个答案很好回答,先把自家公司经营好。站在自己CEO的位置想一下公司未来的发展动力和压力。再换位到大药企CEO的位置,看看他们的发展压力和动力。
最后,如果双方可以相互交换经营动力,消除经营压力,那被大药企并购就水到渠成了!
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你的想法是什么?
本文的参考资料和还有Big Pharma近5年收购公司介绍数据都整理在星球了~

胖猫的生命科学札记
洞察生物医药前沿技术聚焦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医药新技术、新靶点、新疗法重点分享生物医药BD、项目管理等实战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