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荐读|《性别打结》

学术   2024-11-24 00:01   陕西  

XUE  SHU  JIANG

 NO.193

2024/11/20

好书新书,隔日一会!

获取更多新书推荐请关注“書將”。

关注

点赞

分享





性别打结






【原作名】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作者】[美]艾伦·约翰逊(Allan Johnson)

【译者】杨晓琼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
【ISBN】9787521767520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作者:艾伦·约翰逊Allan Johnson

[美]艾伦·约翰逊(Allan Johnson,1946—2017)
美国社会学家、非虚构作家。1972年获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研究性别、种族和社会阶级等问题。代表作包括《见树又见林》《特权、权力与差异》。

杨晓琼(译者)

自由译者,另译有《想象共和国》《扳手》《中亚行纪》《维塔》《性权利》。

内容梗概

Summary of Contents

《性别打结》是一部出版于1997年的性别社会学著作,其影响却延续至今。
这本书论述的出发点是阐明了“父权制是什么”,它何以成为了我们习焉不察的社会结构,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思维、习惯以及几乎全部的生活。不管男人、女人,所有人无往不在父权制的枷锁之中,却又都对此视而不见:“父权制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让世界上一半的人与另一半的人互斗。”
同时,本书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的异性恋男性身份。作为一位“父权制中的既得利益者”,作者从男性视角解构父权制,剖析了“男性既享有特权,又对父权制感到无能为力”的矛盾现象,阐述了两性在建构父权制当中的共同参与,却并不为了非责怪这些受害者,而将矛头直指结构性的根源:解开性别之结,突破男女对立,从零开始打响父权制反击战!
作者详细论述了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削弱父权制,而倡导最直接受益于社会建制的男性更应勇于发声。他鼓励每个人在生活中消除性别对立的戾气,增进两性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性别和解,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种下改变世界的种子:

“我们必须找到办法,让男人和女人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

一本献给男人和女人的理论手册和实践指南。

从这里开始,读懂不被定义的女性主义,读懂“为所有人”的女性主义

突破男女对立,寻求另一种可能;呼吁两性联手,共同解开缠成乱麻的性别问题。

畅销多年的性别自救实用教学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序 i
致谢 vi

一  所谓的父权制指的是什么?1
1 我们身处何处?
2 父权制这个体制:是它,不是他、他们或我们 
3 为什么是父权制?
4 意识形态、迷思与魔术:女性气质、男性气质和“性别角色” 
5 女性主义者与女性主义 
二  维持幻觉,改变的障碍 237
6 关于父权制的思考:战争、性与工作 
7 什么父权制?
8 肯定是女人 
三  拆解父权制遗产 371
9 羞愧、内疚和责任 
10 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男子气概与暴力 
11 我们能做什么?解开性别之结 

附录:解开性别之结的可用资源 472
注释 514

名词解释 569

名家推荐

Expert recommendation


女性主义理论的精髓在于联系实践,而约翰逊的著作遵循了这一传统,将父权制的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相结合,并鼓励读者采取必要的手段拆除这一结构……这本书文笔优美,富有思想性,对于当代父权制及其背后强大的、抑制变革的意识形态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除了极高的学术成就,约翰逊在《性别打结》中还表明:他的工作不仅仅是学术写作,更是改变人生的冒险指南

——《当代社会学》(Contemporary Sociology)


这本书是对男人所书写的那一小部分严肃作品的有益补充。他们理解女性受到的压迫,能够清晰地、不带抵触情绪地定义父权制,叙述男性和女性对父权制的参与,却不责怪这些受害者。这本书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就,没有佶屈聱牙的学术语言和政治性的花言巧语。无论是对于女性还是男性来说,这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导论性著作。
——《女性主义书店新闻》(Feminist Bookstore News)

精彩摘编

Highlights Compilation



父权制这个体制
是它,不是他、他们或我们

“你说父权制,”后排的一名男观众抱怨说,“我知道你其实就是说——我!”每当有人说“父权制”时,许多人听到的都是“男人”,于是对男性特权和女性压迫的批判就被理解成所有男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压迫者。这足以使许多男人感觉自己被针对,认为这是一种让他们感到内疚的方式,并为此怒发冲冠。而一些女人则随意地将父权制归咎于男性个体,只因为他们是男人。

有些时候,男性处于防御姿态,是因为他们认同父权制及其价值观,不想面对这些所造成的结果,也不想面对失去男性特权的可能性。但防御姿态也反映了一种常见的混淆,他们混淆了作为一种社会形式的父权制和参与其中的人之间的区别。如果我们要推动真正的改变,这是我们不得不澄清的一个困惑。

若要如此,我们必须先认识到,我们正被困在一种社会生活模式当中,这一模式将个体视为一切的源头和终点。以此方式看待事物的人倾向于认为,如果世界上有坏事发生,且这件坏事又很大,那么原因只能是有坏人参与了某种阴谋。种族主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白人是种族主义偏执狂,他们憎恨少数种族和少数族裔的成员,想害他们。对女性的压迫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男性想要且喜欢支配女性,并对她们表现出敌意。贫困与阶级压迫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上层阶级的人贪婪、无情和残酷。

与这种负罪及指责的个人主义模式相对应的观念是,种族、性别和阶级压迫实际上根本不是压迫,只不过是有色人种、女性和生活贫困的人的个人失败的总和,他们缺乏适当的条件去跟白人、男性和其他知道如何成就自己的人有效地竞争。

这种想法忽略的是,我们都在参与某种比我们自身或我们的任何集合体都更大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社会生活将我们卷入某种比我们自身大得多的事情这样的观点,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但似乎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该如何对待这样的观点。将一切归咎于“体制”深得人心,但这也涉及一种对社会生活的根本误解,因为将我们的问题归咎于体制(很有可能是社会)并不会使我们走向下一步,去理解这可能意味着什么。体制究竟是什么?它又如何驱动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塑造体制的过程中起了作用吗?如果有,是怎样的作用?我们如何参与父权制,这又如何将我们与结果联系在一起?我们所认为的正常生活,与男性特权、对女性的压迫和那个人人生活于其中的、充满等级的、痴迷于控制的世界,有着怎样的关系?

如果不问这样的问题,我们不仅无法充分地理解性别,也回避了对自己或对父权制的责任。相反,“体制”充当了一个模糊的、无法准确描述的笼统术语,一个社会问题的垃圾倾倒场,一个永远无法被问责的替罪羊,尽管我们以为它拥有巨大的力量,但它无法回应我们,更无法真正采取任何行动。

对此,我们可以在萨姆·基恩和罗伯特·布莱的作品中找到有力的例证。他们关于性别的颇具影响力的著作是神话阐释男性运动(mythopoetic mens movement)的一部分,该运动吸引了广泛的追随者,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尽管这一运动的曝光度已经不如从前,但基恩和布莱的书仍旧很畅销,他们所表达的性别不平等的观点仍被广泛用来抵制女性主义,捍卫男性特权。

基恩和布莱都将男性大部分的不幸归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然而,他们提供的解决方案无非是个人转变和适应,不涉及社会本身的变革。体制这一概念被以自相矛盾的方式调用。一方面,它被描述为我们所有痛苦的可怕源头,一头“控制着我们所有人”的巨兽;另一方面,我们又无须在解决方案中将它纳入考虑,它又成了可以忽略的。

但两者不可能并存。假如社会是社会生活中一股强大的力量——它当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必须理解它,理解我们跟它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若要如此,我们就必须改变我们思考它的方式,因为我们的思考方式会影响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提出的问题反过来又会塑造我们得出的答案与解决方案。

如果我们认为父权制只不过是男人和女人的个性、动机和行为,那么我们就不会想到去叩问更大的背景脉络,比如家庭、宗教和经济制度,以及人们的生活是如何与之相关的。譬如说,从个人主义的视角,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某个特定的男人会强奸、骚扰或殴打某个特定的女人。而我们不会问,是什么样的社会促成了日常生活中这类行为的持续模式。从殴打老婆的笑话,到主流电影里如家常便饭般出现的性胁迫和暴力,都属于此类模式。我们可能会迅速地将强奸和殴打解释为病态或愤怒的男人的行为,而不去认真考虑什么样的社会会产生那么多的男性愤怒和病态,或什么样的社会会将其导向性暴力而非别的行为。我们也不大可能探问性别暴力可能以怎样的方式服务于其他更为常态化的目的,比如男性控制和支配,以及证明男子气概。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一个男人会喜欢物化、利用和促进对女人暴力的色情作品,我们可能会辩论宪法是否保护个人制作和散播这些作品的权利,但我们很难对这样的问题产生兴趣:既然色情作品是对女性身体与人类性行为的暴力和侮辱性想象,那什么样的社会会在一开始给予这种想象如此显著且无处不在的文化空间?

简而言之,父权社会当中的我们,在试图理解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倾向于忽视和理所当然地对待我们最不能忽视的东西。我们不去问社会体制如何制造了诸如男性针对女性的暴力等社会问题,而痴迷于法律辩论和令人兴奋但无关紧要的、很快就会被拍成电视节目或电影的个案故事。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改变世界,这起不到什么帮助。我们需要看见产生并滋长社会问题的社会根源并处理它,个人的行为通常是对这些问题的反映和呈现。如果没有意识到我们都参与着某种比我们自身更大的事情,它并不是由我们创造的,却是我们能够通过我们所做出的关于如何参与的选择去影响的,那么我们便不可能看见,因而也无法去处理。

一些读者反对将女性描述为“参与”父权制。这种反对所基于的观点是,按照词义,参与是某种自愿的、自由选择的、平等介入的行为,因此,女性可能参与了对自身的压迫便说不通了。但我在此并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词并非一定要做此解释。参与就是在当前进行的事情中发挥作用,去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做选择,以选择影响结果,不管它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否被胁迫。当然,女性参与的条件与那些塑造了男性的参与行为的条件极为不同,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参与。

这与工人参与资本主义体制类似。他们在参与时,与雇用他们的资本家并不平等,在可选择的条件上也不对等。然而,没有工人,资本主义是无法作为一个压迫他们的体制运作的。

参与的重要性可以从女性和工人阶级反抗压迫的许多方式中看出来,所有可能的抵抗或屈从的形式都是参与。主张女性或工人并没有参与,是将他们置于一种无能为力的境地,并认为他们与父权制和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相关,因为只有作为参与者,人才能影响一件事。否则,女性和工人只会像一块块浮木顺流而下,但正如历史所表明的,事实向来不是如此。我们都参与的某个更大的事情是父权制,它不仅仅是个体的集合。它是一个社会体制,这意味着它无法被简化为参与其中的人。打比方来说,你去一家公司上班,从你走进公司大门的那一刻,你就知道,你进入的是“某种”塑造你经历和行为的“事物”,“某种”不只是你和你的同事的“事物”。

你可以感觉到自己进入了一套关系和共识中,这些关系和共识确定了谁是谁,什么事情应该发生,以及为什么发生,所有这一切都以多种方式限制着你。当你在一天结束离开公司时,感到如释重负,因参与这一体制而施加给你的限制终于被解开了。你能感觉到期待逐渐消失,而你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其他体制,如家庭或社区酒吧,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你的经验。

要将体制当成公司那样去理解,我们必须让目光不局限于人,因为他们不是公司,即便他们是让公司运转的人。假如公司只是人的集合,那么按照定义,发生在公司身上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反之亦然。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一家公司可以破产或不再存在,但任何在其中工作的人都不必破产或消失。任何为公司工作的人都可以辞职,但这本身并不意味着公司倒闭,因为美国各州政府允许公司在脱离职员或投资者的情况下,作为法律实体存在。这只意味着一批新的参与者会到来。因此,我们不能单凭观察参与其中的人来理解一个体制,因为它是某种更大的事物,必须被这样理解。

如果不去看个人与社会体制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更加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和我们在世上的生活,也无法理解无数构成男性特权与女性压迫之现实的细节——从性暴力、对话模式到不平等的权力分配。

书本之外

Out of the Book


《性别打结》
性别研究经典之作

无数读者的热情推荐,让这本书迅速占领社交媒体:

“可以作为本科通识教育教材,或者干脆点,直接进中学必修课程。”

“我读过的最好的女权主义入门读物,好到我虽然没钱但还是想给身边所有朋友一人送一本。”

“很久很久很久很久没有读过每一句都想抄下来的书了。”

这是一本写给女性,也写给男性的性别研究必读之书,更是一本行动指南。

本书清楚犀利地阐明了“父权制是什么”,它何以成为了我们习焉不察的社会结构,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思维、习惯以及几乎全部的生活。

本书所揭示和批判的,是男性拥有特权、女性遭受剥削的现实,更是父权制这个把世上一半人变成加害者,另一半人变成受害者的有毒结构,它让所有人都成了问题制造者和后果承受者

所以,同样的,要想拆解性别死结、拆除父权制铁屋,也只能靠我们所有人。



那些辱骂女性的词汇
最初的含义都是中立的

何谓父权制?《性别打结》中这样定义:

一个遵奉父权的社会,通过男性支配(male dominated)、男性认同(male identifed)男性中心(malecentered)来促进男性特权。它也是围绕着对控制的痴迷而组织起来的,其中一个关键方面涉及对女性的压迫。

暴力也是父权制的一种体现
图源:美剧《大小谎言》

父权制的核心基础是一系列符号与观念,它们构成了一种文化,从日常对话的内容到战争实践,处处都体现着这种文化,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有迹可循。

举例来说,在当代用法中,“老巫婆(crone)、“母狗”(bitch)和“处女”(virgin)这些词被用来形容女性具有威胁性或无异性恋经验,因此是不完整的。

然而,在最初的含义当中,这些词勾起的是全然不同的形象。

“crone”是生活阅历丰富,因此具有洞见和智慧,受人尊敬并拥有改善人们生活的力量的老妇人

“bitch”是阿耳忒弥斯-狄安娜,狩猎女神,通常与陪伴她的狗联系在一起。

“virgin”指代的只是未婚的、无主的、不被任何男人拥有的女人,其因此是独立和自主的

每个词都从一个关于女性力量、独立和高贵的正面文化形象,变成了侮辱或徒有躯壳、丧失内涵的词。

更甚的是,侮辱男性的词也常常与女性联系在起——娘娘腔、婆婆妈妈、小妞、妈宝。然而,要侮辱一个女人,最狠的办法不是说她是个男人、“爹宝”或混男人堆的,而是依然说她是个女人,但是以一种中伤的方式——贱女人(bitch)、婊子(whore)、淫妇(cunt)。

今年综艺中无数脱口秀女演员的发声,正是一场从语言上对父权制的抵抗。



中产白男写的性别研究
值得一读吗?

《性别打结》的作者艾伦·约翰逊(Allan Johnson)是美国社会学家、非虚构作家,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研究性别、种族和社会阶级等问题。

这本书是基于艾伦·约翰逊三十余年来对性别不平等议题的深耕——从阅读、教学和研究,到在集会上发表演讲,到在立法委员会面前做证,到撰写专栏文章,再到进入企业和学校,与那些试图理解生活于一个父权制世界意味着什么的男男女女一同工作。

在这本书的写作中,作者并不回避自己的身份:男性、白人、异性恋、中产阶层。作为父权制的“既得利益者”写一本性别研究,能够中立客观吗,这样的一本书还值得一读吗?

父权制的关键是“权”,而不是“父”。

作为成长和生活在美国的男性,艾伦·约翰逊认为这本书是由他的经历所塑造的。比如比起橄榄球,他更爱文学,他常常觉得自己是小男孩的大男子气概圈子的局外人。

他在序言里写道:

我认为,这于我而言是一个优势,它最终让我将很多有关性别的东西看得更清楚,并察觉到许多若非如此,我本可能会忽略的事情。”

父权制不是男人的“代名词”,父权制社会不是男人的集合,而是种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参与的社会。如果不把整个社会等同于⼀群人,这本身就会带来足够多的问题。


中国台湾的少年叶永志因为“不够有男子气概”而被霸凌致死

作者作为⼀位“父权制中的既得利益者”,从男性视角出发解构父权制,阐述了两性在建构父权制当中的共同参与,并将矛头直指结构性的根源:解开性别之结,突破男女对立,从零开始打响父权制反击战!



冒点小小的风险
解开性别之结

父权制之所以有问题,不仅因为它强调男性支配,而且是因为它推动着人类把支配与控制当成目的本身。

作者在书里无数次强调,拆除父权制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个体男性,我们要拆除的是控制、支配。

书的第三大部分,给出了拆除父权制遗产的行动指南

作为普通人,我们所做的是“顽固的微薄力量”,但走向更好的未来,正是在这些微小的选择中发生的。

我们可以试着从这些行动开始:

第一,承认父权制的存在。

第二,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性别歧视

第三,学会倾听

然后,是冒点小小的风险:采取行动。在这一步上,是从小事开始,不再走阻力最小的路(选择父权制正是那条阻力最小的路)。

比如,组织起来,与他人合作,阅读书籍,讨论问题,或者和其他任何想对父权制采取行动的人一起玩。

比如,制造声响,让人看见。去做志愿者,发声,在活动中露面。作者说,打破沉默对男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打破了父权制所依赖的男性团结的假定。

比如,敢于让人不舒服,从自己开始。在听到别人讲性别主义笑话的时候,发起质疑。有人可能会说,让人不舒服的做法不太好,但父权制做的可比让人不舒服更严重,允许它继续存在肯定也不好。

再比如,积极去改变体系中父权价值和男性特权的组织方式,从在家庭中大胆谈论性别平等问题开始,支持同工同酬和女性晋升,支持母亲与儿童的福利,公开反对针对女性的暴力和骚扰,以及反对影院、社区和互联网上的色情内容等等。

艾伦·约翰逊说:

无论你的下一步是什么,你都可以努力去做,努力承担可承担的风险,你做出的贡献可以帮助你在无法避免成为问题的一部分的同时提供一些平衡,无论多么微小。只要你做了一些事情,它就算数。

读者评介

Reader's review


11年前读过的台版,当时非常喜欢,每一句话都像是金句一般想安利给所有人。没想到11年后才出简版,这十年间内地的性别意识也在不断提升,性别相关的书出版了很多很多,现在回头看关于父权制、厌女、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理论感觉恍如隔世,像是回到了大学疯狂迷恋性别理论的时期。

——又又


之前读过繁体本,没想到引进了。这本相比于其他父权制相关的理论著作特别的点在于,作者以他男性的性别身份更多拆解了父权制如何以“控制与支配”作为核心规则在男性群体内运行,男性个体如何参与到父权制的暴力之中,以及父权制如何塑造个体的“男性”性的探究,最后回归于男性如何处理父权制的有毒遗产,也就是原副标题“拆除父权违建”。男性与其试图看两本女权主义著作就开始反身说教,不如破除把自身性别作为一种标准尺度,重新自我审视合作的可能。

——Jim's Bean


阅读社科类的书籍总会有一个无法绕过的症结:如是写得太浅,会让一部分已有所知的读者一无所获;而写得太深,则会让一部分一无所知的读者一知半解。这本书属于平衡得很好的(也可能只是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恰到好处,但这不影响我对它的评价)。可以毫不避讳地说,它解开了我在思考女性主义问题时的一些始终理不清头绪的结,也对不少我一直觉得微妙却不知如何反驳的谬论提出了清晰有力的反对意见。当然也因为带我走进了更深的思考,提出了另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女性,学习女性主义是认识自己的过程,自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力图拆除父权制遗产中的一个微小的力量,也必然需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胆量和决心。读这本书非常有收获,力荐所有人阅读。
——tAangeLo🍊

关注星标,永远不失联!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学术匠正式开通运营“書將”公众号。“書將”公号作为学术匠“新书荐读”栏目的补充,每天推荐1个书单+3本新书/好书,纯公益、不商业,有需要的学人敬请关注!
⭕️学术匠“新书荐读”栏目均为学术匠精选图书,欢迎各出版机构推荐高质量的哲社新书,荐书合作请文末扫码,或添加小编VX:XueShuJiang001。
⭕️学术开设了“学术、图书和投稿”交流社群,有乐意分享和交流相关信息资源的学人可以在文末扫码入群,纯公益、不商业,因此也谢绝一切商业机构或相关个人营销与传播,谢谢配合。

⭕️微信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不想错过“学术匠”的文章,请将我们设为"星标",这样每次最新文章才会第一时间推送到您的订阅列表里。方法:先点击页面左上角蓝色“学术匠”进入主页,再点主页右上角"...",然后选择"设为星标"

刀刀90后
我遇到你,有缘,有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