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在西北地区发展的企业,想招个博士很难,即使跟我们有多年合作的高校也会首先选择将博士推荐到大城市的科研一线去。”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项目部主任林福平感慨。找不到、招不上、留不住高层次人才的困境难破解。
“我们的科研项目市场需不需要?企业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项目?量产后能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对于高校实验室而言,这些问题都需要去解决。”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李冰坦言。相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联系不上企业、缺乏实践经验,实验室成果经常面临落地难的问题。
需求与痛点同在,供需难以平衡,如何打通堵点,让人才“沉入”企业,科技“嵌入”产业?博士创新站试点成为了一个通过实践检验的有效路径。2024年,宁夏作为6个试点省份之一,被中国科协支持进一步开展博士创新站试点工作。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博士“零的突破”,便是由宁夏大学教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马超带来的。
2021年初,为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宁夏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与自治区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隆基宁光“双向奔赴”,马超成为连接校企的“立交桥”“直通车”。他从企业科研基层一线干起,很快就彰显出了“知识的力量”:帮助企业解决了光伏智能接线盒在阴影遮蔽条件下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问题和智能水表深井信号差、不稳定等问题。
一年过去了,尽管双方合作愉快,但是心底都不踏实:没有更强机制保障,这样的校企合作能持续多久?
2022年,得知自治区建立博士创新站,马超提出申请:“这种模式能够更大程度保障我们和企业的合作。”
“自治区要求,博士创新站由全区学会、高校科协推荐申报,具体由青年博士具体实施。建站企业为博士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提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需求,支持博士帮助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水平。”自治区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田峻颉介绍,青年博士要与企业签订服务协议,自治区科协与全区学会、青年博士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每个站“至少一位博士领衔,组建一支团队、培养一批技术人才、服务一家企业”,并强化项目指导,助力青年博士、中小企业双向奔赴、取得双赢。
在宁夏物理学会推荐下,马超与刘兴杰、曹志杰、马占红、贾兴宁4位跨多个学科的博士组成科技服务团,联合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科创中国”博士创新站,努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更顺畅,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相望能相见”。
马超一边完成教学任务,一边在企业搞研究、报项目、做培训。
为延长产业链,隆基宁光围绕自治区“六新”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开展分布式光伏并网及其相关产品的研发。直面企业技术痛点,马超带领团队组建“分布式能源数字化计量与多能互补高效利用”创新联合体,揭榜攻关“分布式光伏与空气源热泵联合供暖系统安全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企业项目“上新”。
“博士创新站让我真正扎在企业、嵌入产业,将学术理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使学科专业与企业发展并肩前行,产学研和学生就业实习融为一体,形成了正向循环。”马超告诉记者。一次,马超与刘兴杰博士应邀深入贵州新能源基地调研,并为其提供了复杂新能源并网电能计量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销售产品,还能输出技术方案服务客户。随后,我帮助企业起草了‘低压分布式光伏感知监测终端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这次经历让马超更真切地感受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获得感。
“博士进企业,不是走过场、装样子,而是扎扎实实从一线做起,全过程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管理。”林福平告诉记者,正因为马超博士的示范带动作用,让企业升腾起更加热烈的创新氛围,倒逼更多工程师主动思考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