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泽:第一个坐上火箭的火箭发动机设计师

文摘   2024-11-01 16:09   陕西  


寂静的夜空,一场太空探索的壮丽序幕,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缓缓拉开。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凌晨4时27分,在人们的翘首以盼中,长征二号F火箭点火起飞,托举着神舟十九号飞向太空,这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3次飞行任务。船舱中,三名航天员神情自若,期待着与神舟十八号乘组的战友们天宫相聚。


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 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八号3名航天员顺利会师,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



此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和王浩泽三名航天员组成,他们领命出征,带着党和人民的期望重托奔向“天宫”,踏上为期6个月的飞天圆梦之旅。其中,作为神舟十九号乘组唯一一位女航天员,也是继刘洋、王亚平之后中国第三位女性航天员王浩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更为王浩泽的领命出征感到骄傲自豪。


从“造火箭”到“坐火箭” 人生不设限



1990年出生的王浩泽,并非航天员“科班”出身。2015年,王浩泽研究生毕业进入六院北京11所承担发动机总体设计任务。从书本上的理论到研制中的实践,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这项新的任务对于当时的王浩泽来说极具挑战。面对复杂的方程式、谜一样的参数、天书般的运算逻辑,王浩泽在跨学科的学习中体现出不服输、遇事肯钻研、积极思考的性格。她总是在车间和试验区奔波,遇到不懂的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凡事都要搞清楚”,不管是在发动机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工程设计上,她身上有种“人生不设限”的精神,勇敢追求梦想,勇于挑战自我。


2018年,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开始启动,作为选拔招募航天飞行工程师的科研院所之一,北京11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相关工作,动员符合条件的青年技术人员踊跃报名。在得知航天员选拔的消息后,“做梦都想去天上的空间站看一看”的王浩泽,心中燃起了小火苗。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选。要知道,成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备极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面对重重考验,王浩泽没有退缩,迎难而上,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成功通过了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选拔,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符合条件的18名预备航天员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位女性。

那一刻,王浩泽知道,自己离太空更近了一步,离梦想也更近了一步。


作为我国第三批女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女航天飞行工程师的“首秀”,王浩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如何把空间站长达6个月的飞行任务安全、顺利、无差错、零失误地完成,是挑战,更是目标。神舟十九号任务期间,三位航天员将对空间站组合体运行进行监控管理、维护维修,完成大量空间实验等工作,这些都需要掌握学科门类众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作为此次飞行任务的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浩泽主要负责空间实验项目、物资管理和站务管理工作,有着深厚发动机研制经验的她也多了一项技能加持。


从“造火箭”到“坐火箭”,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王浩泽坦言自己是幸运的。毕业后进入六院工作,是一种幸运,那是航天梦开始的地方;工作后有机会参与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是一种幸运,那是理想生根的地方;到如今,成为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即将遨游更加广袤的太空,更是一种幸运,那是为国出征的无上荣光。“我是从万千航天人里选拔出来的,也代表着千千万万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王浩泽说,此刻感觉到身上是沉甸甸的责任、使命。


从“神舟”到“神箭” 强大中国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时至今日,已经过去整整21年,在过去的21年时间内,我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再到空间站“太空会师”,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这些成就的背后,是由王浩泽曾经工作的六院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为载人航天事业提供了强大可靠的“中国心”。


动力是一切太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了中国太空探索舞台的高度和大小。作为我国唯一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专业研究院,六院伴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从“诞生”到“而立”,走过了一条不断攀登液体动力技术高峰的艰辛道路。

载人航天是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工程之一,为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实施,六院面对国外对航天动力技术的重重封锁,在一张白纸上开启了“闯关”之路,不仅研制交付了长征二号F主动力—芯一级火箭发动机和芯二级火箭发动机,而且还为载人航天工程研制交付了一系列液体动力产品,包括用于神舟飞船的姿轨控发动机及空间推进系统,用于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生保系统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瞄准了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一代“长征”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六院科研人员又一次踏上新征途。从2015年新一代绿色环保液氧煤油发动机实现首飞,2016年大推力、高性能液氢液氧发动机首飞,成为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到2022年以液氧煤油发动机、液氢液氧发动机为代表的新一代动力作为运载火箭的主动力全面进军太空,六院研制了新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构建了3种直径6种推进模块,掌握了液氧煤油补燃循环和液氧液氢膨胀循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探索浩瀚宇宙搭建了“天梯”。

对于六院人来说,用自己研制的火箭发动机推举“曾经的六院人”王浩泽遨游太空,是光荣,更是一份责任。此次神舟十九号的发射,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载人飞行任务,更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代表着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为了确保载人飞船发射万无一失,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六院科研人员抓住技术状态控制这一首要环节,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的质量目标,通过制定并推行严格的标准,确保研制交付的火箭发动机不带任何隐患上天,以过硬的技术、稳定的质量、持续的创新塑造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金牌品质。


仰望星空,中国空间站稳定运行在距离地球400公里外的近地轨道,一个个航天器穿梭太空、一名名航天员接棒问天,飞天之路是一场光荣与梦想的远征,让我们共同期待王浩泽等三名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精彩表现。


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

编辑:张金兰 | 视觉:任君雅

校对:王军贤 | 统筹:贾梦寒

审核:常征 



网信西安
关注网信西安 知晓西安“网”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