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由松江教育局牵头,上海科技馆策划,在校园内展示博物馆展品。我校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打造了“一平米博物馆”,让古生物在校园里“活”起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教育空间,实现小窗口、大视野。
校园内的每一处角落都蕴含着无限可能。作为松江区14所科创空间站联盟校之一,10月,我校的“一平米博物馆”迎来了首批展品,分别是“梅花鹿”“重壳牡蛎”“含砾砂岩岩心”“贝壳砂”这四种古生物,每一件化石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自然探秘:我是小小绘画家
暑假期间,佘外实验的孩子们利用闲暇时间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选择其中一个馆藏作品或自然博物馆的一角,用柔美的线条、鲜亮的颜色、生动的图像设计出一幅幅海报。海报是浓缩的展览,以青少年的视角和行动展示文化文物资源,一张张海报都洋溢着孩子们对博物馆文化的探索与热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三(3)班 王子晴
三(6)班 刘梓睿
二(1)班 李博喻
二(7)班 吕沅诗玥
三(7)班 韩沐妍
三(9)班 熊雨涵
四(1)班 李享
四(2)班 李梵宇
五(3)班 李佳慧
五(6)班张晴薇
七(1)班 杨紫绮
七(2)班 刘瑞琪
七(3)班 王沁怡
七(4)班 郑沐瑢
七(5)班 汪诗雅
七(5)班 周云垚
探究预学:我是考古研究员
化石并非简单的石头,而是记录着生物生活史的独特见证。在了解到我校“一平米博物馆”是围绕“寻找化石——上海地质变迁”的主题开展后,开学初,科学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了“我是考古研究员”的活动。小学部三、四年级的孩子们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并通过画笔在任务单中将自己所见过的化石描绘出来。孩子们在思考中探究,初步探索化石世界。
初中部九年级的孩子们自行查阅资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绘制上海海岸线变迁历程图。在绘制的过程中思考导致上海海岸线变化的原因,不断增强孩子们对地质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在自主学习中收获知识。
参观研学:我是知识小工匠
10月初,展品一经亮相,孩子们兴趣盎然,只要途径学校长廊,他们总忍不住驻足欣赏。学校也组织了学生有序参观和研学,通过观看化石标本和科普视频、聆听科学老师课堂的深入讲解,丰富了孩子们对化石及大自然的认知,不断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生物和地质学的好奇心。
馆校共建双向赋能,教育实践齐头并进。“一平米博物馆”不仅丰富了佘外学子们的科学知识,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地质科学奥秘的大门,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探索精神。在新的教育格局中,博物馆和学校的紧密合作将为佘外学子生提供更为丰富、深入的学科体验和探索,助力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发展。
撰稿:陈 胄
审稿:教导处
摄影:摄影组
编辑:朱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