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内蒙古开展北疆文化“走出去”系列活动,精心组织策划区外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等文化交流活动82项。
这些活动,有辨识度、有记忆点、有共情感,形式多样、反响不俗,让北疆文化既出圈又出彩。
我们来看看,北疆文化是如何“走出去”的。
用好文化标识
10月29日晚,在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型舞台剧《三千孤儿入内蒙》巡演现场座无虚席。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要接一个活一个,养一个壮一个……”舞台上,一辆勒勒车停下,年轻的姑娘都贵玛把28个孩子一个个抱上车,“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向现场1800多名观众娓娓道来……
从10月23日到29日,7天,5场,辗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4省市,吸引超5000名观众,该剧备受赞誉,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深入人心。
助推北疆文化“走出去”,用好高辨识度的文化标识,是关键。
今年,内蒙古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年初,“蒙古马精神——内蒙古美术摄影作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130余件作品全面呈现了蒙古马抗寒的坚韧、奔腾的气势、争先的劲头,强化了人们对蒙古马这一记忆符号的印象,以及对蒙古马精神的理解感悟。
还有,“圈粉”无数的舞剧《骑兵》,目前已完成六轮全国“巡演”,累计演出130多场,所到之处,一票难求。《骑兵》常演常新,观众长久共鸣,其背后,正是人们对“内蒙古骑兵”的集体记忆——英勇无畏、家国情怀。
……
文化标识,是一个地方的独特印记,更是它的精髓与灵魂。
用好文化标识,打造“记忆符号”,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到内蒙古、探索内蒙古、读懂内蒙古。
走对“出圈”路子
3月30日,“北方有佳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辽代女性文物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展。
图片来源:苏州博物馆
要说这次展览有多火爆?
刚开展,就达成连续7天全部约满的“战绩”。
“北方有佳人展”,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苏州博物馆联合策划主办。
自2022年起,苏州博物馆每年推出一期“女性系列特展”,社会反响好。
在内蒙古,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留下了多民族共创中华的深刻痕迹,重要考古成果多。
这次“北方有佳人展”,聚焦北方辽代贵族女子的精致生活,以1986年陈国公主墓、2003年吐尔基山女性墓、2015年辽圣宗贵妃墓考古出土实物为主,双方各抒所长、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期待。
助推北疆文化“走出去”,选对契合自身的路子,很重要。
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走出去”不是一股脑的乱闯,而是整合资源、精心策划、用户视角,通过优质平台,实现北疆文化声名远播。
在这方面,内蒙古尚有其他尝试。
比如,10月23日,“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
图片来源:秦始皇陵博物院
陕西与内蒙古,同处长城之脉,同饮母亲之河,2024年又恰逢秦始皇兵马俑发现50周年。
瞄准这一共性,展览精选100件(套)内蒙古长城沿线文物,向世界展示内蒙古地区几千年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升华。
作为内蒙古博物院原创展览,“长城两边是故乡展”已经成为讲好内蒙古故事、宣传北疆文化的重要展览品牌。
搭好交流桥梁
从“作品”向“精品”迈进,从“有实力”向“有名气”攀登,离不开自我精进,亦离不开学习借鉴。
今年,内蒙古艺术剧院各艺术团,走进全国20个省、58个城市,开展演出交流活动130余场。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观众拍摄演出票根留念。
演出形式多样,有内蒙古经典歌曲演唱会《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民族管弦交响组曲《蒙古马》、奈热乐队专场音乐会等;
内容种类丰富,有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儿童剧《冰箱里的咕噜噜》、新编儿童京剧《火焰山》等精彩的节目。
“今年我们团有多个剧目登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舞台,展现北疆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在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与自豪感、促进经济与旅游业、艺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艺术剧院话剧团团长贺丹彦说。
与此同时,内蒙古文联积极争取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方面支持,主动承接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全国性文艺活动落地内蒙古。
交流互鉴、借势拓局,通过让各类演出、展览、推介会等“走出去”,北疆文化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图片来源:内蒙古艺术剧院
回顾这一年,北疆文化标识的辨识度不断提高;
北疆文化“走出去”的步子更稳、成果更盛、收效更佳;
内蒙古与其他省区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协同发展深入推进。
但也要看到,推动北疆文化“走出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点点滴滴、深耕细作、长期用力。
北疆文化“走出去”,来年有何精彩?
我们翘首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