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大院,当年那群剽悍的男孩

职场   2024-10-18 07:00   北京  

作者:魏忠

我们那拨人出生在建国前后,在海军大院长大,比较特殊的环境,从小养成了我们诚实勇敢、不畏艰险的性格。

复兴路从公主坟往西直到玉泉路,有很多部队大院,建国初的军人都经过战火洗礼,从祖国各地来到北京的军事机关,他们的家属子女就生活在这些大院里。海军大院更为典型,因为在这些大院里,它占地面积最大,设施更全。院内就有保育院、小学——“七一小学”、大礼堂、图书馆、还有一个标准的带400米跑道的大操场,后来还修建了游泳池。这些优良的机构、设施对于日后形成我们这些男孩子的品性,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时家长经常要出差、下部队,孩子还小就送保育院,可以说,我们一些人在保育院就是同班,那时就养成了集体生活习惯。这帮小子年龄不大,都皮着哪,睡觉时,老师再三嘱咐,熄灯后离去,班上的“大王”一声令下“下地”,大家就下了床满地乱跑,老师听见动静过来,大家立刻逃回床上装睡,生怕被老师抓走,有的躲在被窝里笑个不止。

我们从小是伙伴,又是小学同学,上世纪50年代的“七一小学”办得很好,有的老师是部队转业干部,有的是军人家属,他们上课严肃、教学认真,让同学们十分敬佩,每天下午上课前5分钟,为了提提精神,都有班里的委员带领大家唱几支歌,学校还有很多兴趣小组如:鼓号队、足球队、红领巾合唱团等。我们就是在那完成的启蒙教育。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课外活动,课间时分,女同学爱玩的是跳房、跳绳、跳皮筋,跳房是在地上画一些格子,单脚着地,一格一格的把沙包踢过去,都是在室外活动。男同学可就厉害了,玩得都是凶猛的,诸如“骑马打仗”,一人背着一个,分成两拨,鏖战之中,双方骑手互相抓着向下撕扯,谁被拉下马谁输,最厉害的是三人组成的“高头大马”,一个最壮的站立叉腰,旁边两人环抱他的胳膊并套住骑手的腿,这样的“战马”冲过来常常能撞倒一大片,大家乐此不疲,哭喊之声总能被笑声压倒。“攻城计”也叫“抢金子”,在地上画出S型界线,双方互相攻进对方城堡推搡角力,直到把对方推出线外,踩中对方的角线为胜。每次难免有撕坏衣服的时候,回到家里低头挨完训斥,第二天到校再玩。这是中国男孩子当年培养勇气和集体精神的游戏,有较强的身体对抗,也是那时唯一能和美国橄榄球较较劲的土玩法了。现在一些男孩子,远离尚武精神,居然向女性化发展,十指尖尖,嗲声嗲气,简直让我们匪夷所思。还有一种游戏是“官兵捉强盗”,划好范围,一帮孩子跑,一帮孩子抓,以“树”为家,“强盗”回“家”则不许抓,“官兵”喊“一、二、三”,“强盗”必须出来,被抓的“强盗”手拉手连成串,同伴可以来救他们,“官兵”严加防守,一拍手则算被救,群盗欢呼作鸟兽散。夏日晚上的大院里,除了桂花飘香,就是这帮淘气孩子的玩闹声,经久不衰。

大操场也是我们的一块福地,长大后,孩子们在大操场开始一些正规的体育活动,打篮球、踢足球、练长跑、玩单双杠、练哑铃,甚至拳击,我们管力量练习叫“练块儿”,大家时不时还比试一下肌肉的发达程度,胸大肌、肱二头肌,那时最块儿的有江小路等人,他也是孩子头,远近闻名,前些年50多岁时,还曾独自骑摩托车游历西藏,豪情不减当年。我们不仅热爱体育,而且大都参与其中,男孩群里,体育好的,威信才高。那时的刘长江,篮球、足球、乒乓球样样拔尖儿,自信乐观让人佩服,实为男孩中最为骁勇的一个。文革前,羊坊店中心区小学的几届运动会都是在院里大操场举行的,当时奏着运动员进行曲,举行入场式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们中间也出现了优秀的体育人才,原国家男篮队长黄频捷就曾经是我们院的孩子,他曾带队获得过几次亚洲杯和亚锦赛的冠军。文革初期,无学可上,大家也没放弃对体育的热爱,组成篮球队,与京西各个大院的球队联赛,我们最终拿了冠军,一时名震京西各院,球队的队员有李冰天、曾小海、江鲁夫、纪江、吴志香、刘小弟等人。夏日里,大家每天中午成群结队去玉渊潭游泳,现在罗道庄运河三岔口,尽是我们这群孩子,一个个晒得黝黑,在水里任情扑腾。由于活跃,并且都是同学,很团结,当时海军大院的孩子在那一带是比较有名的。

当然不止是体育,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受很多正面思想的熏陶,每个周六晚上大操场都放电影,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光,大家吃完饭拿着小板凳就去了,坐在银幕的正面反面都可以,国产的战斗故事片、反特片几乎都看过,还有一些译制片,也深受我们喜爱,如苏联的《坚守要塞》、《攻克柏林》、《不速之客》、《侦查员的功勋》等等,还有不知是哪国拍的《十字军》。大家常模仿剧中人物高喊:“阿辽沙!”“娜塔莎!”那时的片子对塑造我们的军人情结和培养爱国精神起了莫大的作用。海政文工团的话剧《甲午海战》、《赤道战鼓》、《夜海战歌》,歌剧《红珊瑚》,在大礼堂上演,有的戏我们甚至看几遍,剧中人物的凛然正气长久回荡在我们心中。大家事后会在一起讨论剧中情节和人物,甚至能记诵一些经典对白,也会为一些事情争论不休。我们也曾在大院图书馆一本正经的阅读书刊,吸收文学营养,了解成人世界,那些时光十分令人怀念。

当然也并非没有吃过苦头,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在七一小学食堂吃饭都严格定量,早餐是稀稀的棒子面粥,一个小窝头,一些咸菜,常有饥肠辘辘的感觉,所以对那时印象格外深。文革动乱,也给我们的心灵蒙上阴影,院里到处是大字报,一批老革命家彭德怀、罗瑞卿、黄克诚等曾在这里的大操场上挨斗,很多人的家庭受到冲击和影响,巨大的变故,让人吃惊和痛心。不久,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上面的要求,大家各奔前程,大部分离开了北京,有去插队的,去建设兵团的,去三线工厂的,去参军入伍的,走向祖国各地。每个同学离开时,大家都去车站送行。

一出去,这些孩子很多都保持着一种爱国和勇敢的精神。有的当战士,1968年底在西南边疆执行任务时,牺牲在炮位旁,如娄小白;有的在东北建设兵团,1969年3月珍宝岛战斗时,在冰天雪地里,帮助站岗放哨,运送物资,如王海珠、丁常浩等;有的在军舰上,参加了1974年与南越伪军进行的西沙海战,战况激烈,如贾若为;有的成为特级飞行员,驾机翱翔在西北蓝天,保卫祖国领空,如郭兰生,他们都表现得十分英勇。当然也有很多人从事着平凡的工作,做工务农。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些顽皮男孩,如今已双鬓斑白,先后进入退休年龄,回想少年时的生活,回想在海军大院留下的记忆,至今感慨不已。当年那些孩子,大多成为共和国的普通公民,带着对祖国的忠诚,融于滚滚人流之中,也出现了一些很有成就的人,如医生、科技工作者等,还有的是军事专家,如傅前哨,经常在电视的军事频道上介绍世界空军的发展情况;还有的成了军队的高级将领,如王小京等。王小京参加过引滦入津工程、中越自卫反击战,是有实战经验的将军。当年大院那些孩子现在都有点年纪了,不论后来境遇如何,偶然相遇,灿然一笑,还是能从眼神里看到当年那种桀骜不驯的夺人风采。

敬请关注下列公众号、视频号

大院孩子
欢迎关注《大院孩子》,这是热爱人民军队、有军旅情怀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创办了合唱团、乐团、民族艺术团、诗社、戏剧、书画、舞蹈、模特、摄影等团体,期待您的加入,欢迎您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