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ancer
余洪猛团队首次提出嗅神经母细胞瘤“分子三分型系统”及分类标准
耳鼻咽喉资讯•复旦EENT鼻科周刊,第179期 2024,(179)
科研新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余洪猛、孙希才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癌症》( Nature Cancer ,中科院、JCR双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23.5)发表了题为《单细胞转录组学解析嗅神经母细胞瘤亚型及肿瘤异质性》(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landscape deciphers olfactory neuroblastoma subtypes and 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的研究论文,首次提出了嗅神经母细胞瘤基底型/神经型/间质型“三分型系统”及分类标准。
01
研究意义
嗅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 Neuroblastoma, ONB)是一种起源于嗅上皮的罕见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年发病率仅约4例/千万。ONB多发生于前颅底嗅区,临床表型常表现为从惰性生长到高度侵袭性的多样生物学行为,其分子机制和细胞起源目前尚不明确。
近年来,国际研究者发现嗅神经母细胞瘤可能源自嗅黏膜中的不同细胞类型,但多数分型研究主要基于bulk RNA-seq数据(常规转录组测序数据),无法对肿瘤内异质性进行深入探索,已有的单细胞组学研究尚未对肿瘤亚型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精确描述。嗅神经母细胞瘤肿瘤微环境(TME)复杂且异质性显著,进一步增加了诊断和治疗的难度,而目前多数研究仅限于肿瘤细胞本身,而未全面探讨TME中免疫细胞、基质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
▲嗅神经母细胞瘤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总体实验设计和流程
在这项最新成果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鼻颅底肿瘤研究团队以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学(scRNA-seq)为主要工具展开深入研究。依托本中心富集大量鼻颅底罕见肿瘤的临床样本优势,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嗅神经母细胞瘤基底型/神经型/间质型分型系统及分类标准,并将单细胞分析结果投射到更大样本量的bulk RNA队列、临床病例队列,对发现结果进行了有效验证。本研究还揭示了嗅神经母细胞瘤肿瘤微环境互作的分子机制,并通过罕见肿瘤临床前模型的构建,对基于嗅神经母细胞瘤分子内在型的精准治疗进行了探索。
02
中心简介
鼻颅底肿瘤是一组存在高度异质性的肿瘤疾病,病理类型繁多,且多为罕见肿瘤。近年来,高通量分子检测技术和人工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为鼻颅底肿瘤患者设计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方案成为可能。余洪猛教授领衔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鼻颅底外科团队,依托国内首个中国医学科学院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外科治疗技术创新单元,深耕于鼻颅底肿瘤临床诊疗一线,通过积极发展鼻颅底外科技术创新、推进鼻颅底肿瘤多中心多病种临床研究、医工交叉推动鼻颅底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和手术机器人研发等系列工作,推动了鼻颅底肿瘤基础及转化研究的前沿进展,并切实挽救了大量晚期鼻咽癌等鼻颅底肿瘤患者的生命。团队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Cancer、《柳叶刀》杂志子刊EClinicalMedicine、Medical Image Analysis、International Forum of Allergy & Rhinology等国际权威专业核心期刊上。
03
作者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杨婧艺医师、宋小乐副主任医师为本论文第一作者,孙希才主任医师、余洪猛教授(主要通讯)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杨婧艺
宋小乐
孙希才
余洪猛
04
查看原文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更多【复旦EENT鼻科周刊】推荐
点击下方文字观看
更多手术短视频推荐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
《复旦EENT鼻科周刊》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复旦EENT鼻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每期内容及病例资料均为复旦EENT鼻科团队原创,复旦EENT鼻科团队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耳鼻咽喉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13061869150!
《复旦EENT鼻科周刊》欢迎外院投稿,稿件经复旦EENT鼻科团队审核后,将提出最优化治疗分析及指导意见,并发布于耳鼻咽喉资讯APP、订阅号的专栏。
投稿请联系:tg@sureemed.com
请务必在“标题”栏备注【复旦EENT鼻科周刊病例】字样
内容属于专业医学知识
仅面向医学相关工作、学习人员观看
下载APP丨获取更多资讯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