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瑾山月 · 主播:康哥
红尘即道场,生活即修行。
红尘即道场,生活即修行。
作家度阴山,讲过自己的一段往事。
读高中那会,他对未来非常迷茫。
高考选什么专业,往哪个方向发展,完全一头雾水。
万般纠结之际,他偶然间看到了王阳明的一个典故。
曾有人质疑心学,便指着漫山的花树问:
“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一句话令度阴山茅塞顿开——不管未来走什么道路,都如同看花一样,全是你内心的映射。
之后他一头扎进对王阳明的研究中,耗时数十年,写就数部解读心学的著作。
他说:“学习心学有两种人,一种是把阳明供着拜着,另一种是把心学当作一种方法论。”
也只有把王阳明当方法的人,才会领会心学的妙用,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潜心学习王阳明,日日精进,无有不成。
一天坚持一件事, 21天后见证觉醒的自己。
01
王阳明有言: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事上磨炼”是心学的一大修行方法。
人只有投身现实,与一件又一件具体的事碰撞,才能看清自我,摸索出万物的规律。
作者在书里说,任何时候,只要开始做,就开始了修行。
所以这第一周的修炼,我们先从具体的事上开始。
第1天:立志。
读私塾时,教王阳明的先生说:读书中进士,是天下第一等事。
但王阳明觉得:读书做圣贤,才是天下第一等事。
自此,他立志当圣贤。
后来无论历经多少阻碍,都矢志不渝。
王阳明说:先定志向,坚持无失,循序渐进,自当有至。
先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哪怕遭受诱惑、遇到阻碍,也不会半途而废。
第2天:格物。
王阳明曾遵照朱熹的格物论,去竹林里格竹。
整整七天,他不眠不休,对着竹子上看下看。
结果,脑子想晕了,身体累垮了,也没格出什么理来。
他很沮丧:这么格物,根本就不对!
天下万物多如牛毛,一物一格,完全不可能实现。
他不再盲信前人的理论,转而从自己入手,终于想通一个道理:为善去恶是格物。
作者解释说,王阳明的格物,是把事拿到心中来格,端正自己的言行。
按照内心的良知, 排除一切干扰,去做正确的事。
人只有做对的事,并把事做对,才能参悟其理。
第3天:自尊无畏。
为了做圣贤,王阳明走过很多弯路。
他求仙访道遍访名流,可终无一人带他走上成圣的路。
还是后来在野外的山洞里,一个人想通了所有的事。
王阳明就很感慨:原来,人根本就无需外求。
每个人都可以独立成事,一个人就是千军万马。
所以,要相信自己,要无所畏惧,也就是书里说的:
“每个人都要自尊无畏地做事。”
人越是独立谋事,越能有所精进,越是有所精进,越能独立成事。
第4天:修炼屏蔽力。
王阳明有言:惟天下之至诚,能立天下之大本。
所谓诚,作者解读为是一种屏蔽力。
做什么事都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所以也就不在意外界看法。
一切言行全然出于诚挚的本意,不掺杂任何多余的思量。
就像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时,他满身狼藉地开垦种地,爬上爬下地修葺房屋, 就完全不在意同僚怎么看。
他凭一腔诚意生活,最终令自己在一种纯粹与充实中得到历练。
我们也要习得这种屏蔽力,用最大的诚意做事。
不在乎外界的评价,才能好好专注于自己的生活。
第5天:自作主宰。
王阳明曾写家书告诫子孙:
“家中老小不要被人动摇、迷惑,严格管束好自己,其余事情不用多虑。”
成事的一大前提,就是拿准主意不动摇。
用书中作者的话说,这叫自作主宰。
眼下的你,有没有犹豫不决的事?
那就当机立断一下,拿定主意,然后迅速行动起来。
选择了就去做,做了就不放弃。
最终,你的坚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6天:专注。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做事的功夫,亦是定力的功夫,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抵达心流。
针对一件事,像钉钉子一样,一点点钻下去,做深做透。
过程中,不分心,不走神,也别想结果如何,就是沉浸式地做。
任外界喧闹,任时间流走,我们只专注于当下。
你将在全然忘我中,体会到做事的畅快。
第7天:砥砺磋磨。
15岁那年,王阳明为稳定边关建言献策。
父亲一看,立马训斥道:“无知之极,狂妄至极。”
王阳明一听,虽失望但也觉得有道理,便下决心好好钻研。
之后十年,他苦读兵法,沙场实战,直面敌人,终于在军事上有所成就。
王阳明说:“人间道场,淤泥生莲,世间磨难,皆是砥砺切磋我也。”
生活中,任何挫折都是精进自我的机会,关键看你能不能抓住。
就像作者说的,有的人骨折一次就能成为良医,但有人骨折一百次也白搭。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行时。
困苦挫折,最磋磨人,也最能成全我们。
02
学生徐爱问王阳明:
“您常说心外无理,但天底下那么多事物的道理,我们的心装得下吗?”
王阳明回答说:
“你侍奉父亲,不可能从父亲身上探求个孝的道理;与朋友交往,不可能去朋友身上探求信与仁的道理。因为孝、忠、信、仁这些,只存在于心中,不需要外面增添一分。”
“遇事时一个念头升起,立即抓住它,不要有一丝思考、一毫功利,按照良知给出的答案去做。”
推荐阅读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读书369
免费收听更多国学经典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更多听书合集
推荐阅读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读书369
免费收听更多国学经典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更多听书合集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读书369
免费收听更多国学经典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读书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