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区“大党委”、深化“红色物业”、推广“智慧印章”、推行每月10日固定“小区议事日”……今年8月份以来,江苏省连云港市创新实施多维共治、精网细治、赋能强治、数字优治、融合善治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五治提升”工程,以提升基层服务管理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应急处突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多维共治
探索“根深固本”新路径
今年8月,连云港市设立了由党委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工作统筹、资源整合和协调联动,凝聚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的强大合力。同步针对市域基层治理薄弱环节,一体推进基层治理服务中心建设,有效构建四级联动、纵向贯通的集成指挥调度体系。
“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全市上下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实现为‘车’减负与为‘马’赋能并行,让基层有更多精力把为民服务做实、做细、做出成效。”连云港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处室负责人姜勇介绍。
此外,连云港市加快推进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吸收社区民警、城管、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共驻共建单位分管党建工作负责人或中层部门负责同志以及热心社区建设的党员担任兼职委员,有效强化共驻共建。
精网细治
写好“网格建设”新文章
为全面提升网格化管理效能,连云港市坚持划好、建好、管好、用好的“四好标准”,持续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基础,加快实现划分规模最小化、运转效率最大化。同步推广镇街领导班子成员直接联系网格制度,以及“敲门行动”“四到户四到人”等经验做法,不断健全“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党员中心户(楼栋长)”三级架构,确保每个村(居)民小组、每个小区楼栋都有常态发挥作用的党员骨干。
“现在有困难直接联系网格党员中心户或楼栋长。尤其是对腿脚不便的居民,可以上门代办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赣榆区青口镇胜利社区丹桂苑小区党员楼栋长边士军介绍,“青口镇人口密度大,镇党委将主城区内31个社区划分为75个单元小、精度高、全覆盖的‘微社区’,依托三级架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都很快。”
赋能强治
释放“轻装上阵”新活力
“市里部署‘五治提升’工程后,我们不用为开各种证明烦恼了,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去做一些实事。”东海县白塔埠镇于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田开言说道。
连云港市聚焦骨干队伍建设、力量资源整合、机制建设及“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同步出台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42条措施,有效助力基层治理实现新突破。同时积极探索为村级组织减负的创新实践,在全省率先试点推广“智慧印章”做法,有效杜绝公章乱用现象,也大大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截至目前,已有502家村(居)委会试点应用“智慧印章”,预计年底前将实现市域全覆盖。
此外,连云港市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建立基层治理学院、开办“社区书记大讲堂”,有效提升社区工作者整体能力水平。同时,积极推动新就业群体到街道社区报到,自10月启动新就业群体“集中报到月”以来,全市累计报到并注册“连新码”2700余人,选聘兼职网格员239名,覆盖中心城区城市社区52家,有效扩充基层治理“新”力量。
数字优治
延伸“智慧社区”新触角
连云港市聚焦“数字+”技术,加快提升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兜底服务的数字化应用水平,建设具有港城特色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一方面,不断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同步推广不动产登记进党群服务中心做法,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信息网络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网格配套政务服务集成式自助终端,积极打造方便快捷的在线“社区之家”。
中心城区海州区试点推进“基层高频事项一平台办理”改革,梳理23项30条具体业务,全区18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全部接入连云港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有效实现数据互通、减轻基层负担。
融合善治
绘就“平安港城”新“枫”景
连云港市聚焦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两项工作,不断完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加快推进住宅小区“一站六员”服务机制建设,推行每月10日固定“小区议事日”制度,推行“美德银行、善行超市”、村级福利量化管理等做法,积极探索融合善治的基层治理模式,有力实现从“事”到“制”再到“治”的转变。
“通过市、县区、镇街、村(社区)4级联动,组织、社会工作、政法等多个部门协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五治提升’工程各方面都取得阶段性成果。”连云港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邢于全介绍,“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铆足干劲、持续发力,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有效筑牢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的坚实基础。”
讲好社区故事
传递百姓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