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王雅/张凤鸣/兰亚乾最新Nature子刊:新型光催化体系实现低浓度CO2高效转化

文摘   2024-10-25 20:46   北京  



▲共同第一作者:王雅,魏建新
共同通讯作者:张凤鸣,兰亚乾
通讯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论文DOI:10.1038/s41467-024-53066-y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链接)

全文速览
通过合理设计高效的光催化体系,直接捕获并原位转化烟道气中的稀释CO2,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种极具潜力但同样充满挑战的策略。该研究报道了一种新型“主-客体”光催化剂,结合了具有CO2富集能力的离子液体和具有光反应活性的金属有机框架PCN-250-Fe2M(M = Fe, Co, Ni, Zn, Mn),用于气固相中的人工光合成稀释CO2还原。结果表明,[Emim]BF4(39.3 wt%)@PCN-250-Fe2Co在纯CO2气氛下的CO2-CO的还原速率达到313.34 μmol g⁻¹ h⁻¹,在稀释CO2(15%)条件下,仍可高达153.42 μmol g⁻¹ h⁻¹,选择性接近100%。在1.0 g催化剂和自然阳光照射的放大实验中,纯CO2和稀释CO2(15%)的浓度可显著降低至85%和10%以下,显示出其工业应用的潜力。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离子液体不仅有助于CO2富集,还可以与PCN-250-Fe2Co中的Co²⁺活性位点形成协同作用,从而显著降低了CO2-CO转化过程中限速步骤的吉布斯自由能垒。

背景介绍
通过丰富的太阳能驱动,直接捕获并原位转化烟道气中的稀释CO2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是一种具有前景的策略,有望减缓过量温室气体并实现CO2资源化利用。该策略的显著优势在于,能够绕过传统CO2利用技术中能耗高的分离和富集过程。实际上,常见的烟道气中含有8-12%的水蒸气,可以作为CO2还原反应中的牺牲剂,气固相人工光合作用的CO2还原整体反应是可行的,更适合实际工业应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半导体光催化剂,用于纯CO2气氛下的人工光合CO2还原。然而,尽管许多光催化剂在纯CO2气氛中表现出较高的还原活性,但在稀释CO2条件下,其人工光合作用活性通常会显著下降。主要原因之一是CO2吸附过程较慢,阻碍了整体反应的动力学进程。由于工业废气中CO2的浓度相对较低(约15%),开发能够有效富集稀释CO2并同时实现原位还原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亮点
1、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主-客体光催化剂ILs@PCN-250-Fe2M (M = Fe, Co, Ni, Zn, Mn) ) 用于人工光合成低浓度CO2还原。


2、[Emim]BF4(39.3 wt%)@PCN-250-Fe2Co表现出显著的可见光驱动CO2-CO转换速率,达到313.34 μmol g⁻¹ h⁻¹,比纯MOF提高约25倍,在稀释CO2条件下(15%)达到153.42 μmol g⁻¹ h⁻¹的高速率。


3、在放大实验中,1.0 g催化剂可将CO2浓度显著降低至10%以下,展现了该体系的实际应用前景。

图文解析
图1烟气中CO2利用的传统技术示意图和主-客体光催化剂构建的新策略,以直接捕获和原位还原稀释的CO2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PCN-250-Fe₂Co,将其与高CO₂吸附能力的离子液体[Emim]BF₄结合,形成具有优异光催化性能的主-客体复合材料。在该过程中,Fe₂Co金属簇与含有可见光捕获能力的3,3 ',5,5'-偶氮苯四酸配体进行反应,随后将离子液体填充到材料的孔道中,最终成功获得[Emim]BF₄@PCN-250-Fe₂Co。通过PXRD确定合成材料的晶体结构符合预期;FT-IR光谱表明离子液体成功加载到框架中,并与PCN-250-Fe₂Co紧密结合。此外,N2吸附-脱附实验表明,尽管BET比表面积降低,进一步证明了离子液体的成功负载,离子液体负载后,CO₂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确保了材料在光催化反应中的优异性能。

图2 [Emim]BF4@PCN-250-Fe2M的合成过程及表征。(a) [Emim]BF4@PCN-250-Fe2M的合成。(b) PCN-250-Fe2Co和[Emim]BF4@PCN-250-Fe2Co的PXRD图谱。(c) PCN-250-Fe2Co、[Emim]BF4和[Emim]BF4(39.3 wt%)@PCN-250-Fe2Co的FT-IR光谱。(d) [Emim]BF4(39.3 wt%)@PCN-250-Fe2Co的TEM图和EDS图。(e) PCN-250-Fe2Co和[Emim]BF4(39.3 wt%)@PCN-250-Fe2Co的N2吸附-解吸等温线(77 K)和(f) CO2吸附曲线。

UV-Vis DRS和M-S确定了PCN-250-Fe2M (M = Co, Mn, Zn, Ni, Fe)的导带及价带位置,表明其在热力学上具有光催化CO2RR能力;光催化CO2RR活性通过在可见光下无任何光敏剂和牺牲剂存在下进行测试,结果显示[Emim]BF4@PCN-250-Fe2Co显示了最高的CO2RR还原活性,达313.34 μmol g-1 h-1,比PCN-250-Fe2Co的转化速率提高约25倍。值得注意的是,[Emim]BF4@PCN-250-Fe2Co在模拟烟道气条件的低浓度CO2气氛下(15% CO2)仍表现出153.42 μmol g-1 h-1的有效CO2转化活性。

图3 CO2光催化转化为CO。(a)不同负载量[Emim]BF4的PCN-250-Fe2Co的光催化性能。(b) PCN-250-Fe2M和[Emim]BF4@PCN-250-Fe2M (M = Co, Mn, Zn, Ni, Fe)的光催化性能。(c)不同离子液体对PCN-250-Fe2Co光催化性能的影响。(d)稀释CO2 (15% CO2和85% N2)气氛下CO2还原为CO的光催化性能。(e)纯CO2大气下光催化CO2还原活性综述。(f) [Emim]BF4(39.3 wt%)@PCN-250-Fe2Co在稀释CO2气氛下的光催化稳定性。

在放大的实验中,使用了1.0克催化剂进行光催化反应。通过自然光照射,CO₂浓度明显下降,表明该材料在工业应用中的潜力。实验中,纯CO₂浓度下降至85%以下,稀释CO₂浓度降低至10%以下,表明该材料能够高效转化低浓度CO₂。

图4放大实验及碳/氧源来源测定。(a)用于放大实验的光催化实验装置示意图。(b)放大实验中[Emim]BF4@PCN-250-Fe2Co光催化性能。(c) 13CO2还原产生的13CO (m/z = 29)的质谱。(d) H2O氧化产生的18O16O(m/z = 34)的质谱图。

电荷转移动力学通过时间光电流响应、EIS、PL和EPR进行测试,结果显示[Emim]BF4@PCN-250-Fe2Co显示了最佳的电荷分离及转移能力。

图5 PCN-250-Fe2Co与[Emim]BF4(39.3 wt%)@PCN-250-Fe2Co光化学性质比较 (a)瞬态光电流响应。(b)EIS奈奎斯特图。(c)光致发光光谱。(d)时间分辨PL光谱。(e) 420 nm光照射下的EPR光谱。(f) DMPO捕获的•OH自由基的EPR谱。

原位XPS结果表明,光照下电子从Fe³⁺转移到Co²⁺位点,CO2引入后,Co²⁺将电子传递给吸附的CO₂分子,完成CO₂还原反应。这一过程确认了Co²⁺是光催化CO₂还原的主要活性位点,而Fe³⁺则可作为H₂O氧化反应的位点。原位红外光谱显示在CO₂引入后的黑暗条件下,出现了2335 cm⁻¹和2360 cm⁻¹对应于气态和弱吸附CO₂的特征峰。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这些CO₂特征峰逐渐减弱,表明CO₂被逐步消耗和转化。与此同时,生成了一系列反应中间体,如b-CO32-(1274 cm⁻¹, 1339 cm⁻¹, 1579 cm⁻¹)和m-CO3(1510 cm⁻¹)。另一个关键中间体*COOH(1559 cm⁻¹和1640 cm⁻¹)在光照下生成,说明其在CO₂转化为CO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2080 cm⁻¹的峰对应于*CO中间体,指向了最终CO产物的生成。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CO₂转化过程中关键反应步骤的自由能变化。计算表明,通过离子液体[Emim]BF₄与PCN-250-Fe₂Co的宿主-客体协同效应,*COOH中间体的形成自由能显著降低,从1.72 eV降至0.55 eV,极大地促进了反应速率。同时,电子密度差图显示,CO₂分子通过[Emim]BF₄被有效捕获,并将激活后的CO₂传递至Co²⁺活性位点,实现电子转移。整个过程中,离子液体不仅提高了CO₂的吸附能力,还在反应中起到了活化CO₂的重要作用。原位红外光谱和理论计算共同揭示了光催化CO₂还原为CO的分子机制。离子液体通过富集CO₂,降低了反应的能量障碍,同时促进了COOH和CO等中间体的生成。这一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了催化系统的光催化效率。

图6 [Emim]BF4@PCN-250-Fe2Co上CO2光还原机理。(a) Fe 2p和(b) Co 2p在PCN-250-Fe2Co上模拟太阳驱动CO2还原过程的原位XPS光谱。(c) PCN-250-Fe2Co的PDOS图。(d)[Emim]BF4@PCN-250-Fe2Co在可见光照射下CO2还原的原位DRIFTS测量(照射时间分别为0、10、20、30、40、50、60 min)。(e) PCN-250-Fe2Co、Emim+和[Emim]BF4@PCN-250-Fe2Co在光催化CO2还原为CO过程中的自由能曲线。(f)光催化CO2还原和H2O氧化机理示意图。(g) *CO2-Emim的差分电荷密度图。黄色和蓝色等高线分别表示电荷积累和电荷耗尽。

总结与展望
总之,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具有优异CO2富集能力的离子液体(ILs)与光活性MOFs PCN-250的“主-客体”协同人工光合体系,成功实现了气固相稀释CO2的直接捕获与原位还原。[Emim]BF4@PCN-250-Fe2Co复合材料在可见光驱动下,CO2转化为CO的速率达到了313.34 μmol g⁻¹ h⁻¹,在稀释CO2(15%)条件下的CO生成速率更是创下153.42 μmol g⁻¹ h⁻¹的纪录,远超以往报道的光催化系统。放大实验中,该催化剂在自然光下显著降低了CO2浓度至10%以下,CO的产量达到39.88 μmol g⁻¹ h⁻¹。实验与理论研究均表明,ILs有效提升了CO2的吸附与活化能力,而PCN-250-Fe2Co中的Co²⁺和Fe³⁺则分别作为CO2还原和水氧化的活性位点。该工作为从烟道气中光催化转化稀释CO2提供了通用策略,并深入揭示了主-客体协同催化机制。

作者介绍
王雅, 讲师,硕士生导师,2020年1-月入职哈尔滨理工大学,主要从事于基于晶态框架 (MOFs和COFs及功能化) 用于低浓度CO2捕集转化及能源催化领域相关的基础研究。以第一/共一/通讯作者身份在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ppl. Catal. BChem. Eng. J. 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黑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基础研究支持计划”项目等。

张凤鸣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黑龙江省CO2资源化利用与能源催化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晶态材料(MOFs/COFs)在光/电催化水分解产氢、产氧,CO2捕获和原位转化等领域的研究。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2)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2)Adv. Mater.ACS Energy Lett.Appl. Catal. B-Environ.(5)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0余项,担任中国感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化学会理事、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Chemistry评审编辑,获得哈尔滨市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高校科技一等奖(排名第1)、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二等奖(排名第1)等奖励。

兰亚乾,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学会二氧化碳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长期致力于功能化晶态(涉及 MOFs、COFs 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电转化技术探索,在光/电催化小分子合成与转化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近五年来以通讯作者在Nat. Synth.Sci. Adv.PNASNat. Commun. (9)J. Am. Chem. Soc. (15)Angew. Chem. Int. Ed. (38)Adv. Mater. (4)Chem (2)Matter (2)Natl. Sci. Rev. (3)CCS Chem(4)等期刊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170余篇。论文被他引26000多次,ESI高引论文37篇,个人H-index 83,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化学)和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化学)






END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研之成理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公众号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版权属于原作者.


往 期 推 荐



【文献解读】天大丁佳最新NC:内聚能差异驱动多金属原子分散材料用于HER

【文献解读】港城大支春义最新AM:构建双面阳极/阴极结构用于稳定有机电池

【干货】15分钟学会Ideal Adsorbed Solution Theory (IAST) 计算-含拟合吸附曲线超简单方法

感谢与热爱计算的你相遇↓↓↓

科学指南针一模拟计算联盟
模拟计算联盟,旨在为模拟计算江湖中人提供含金量满满的干货。为小白提供入门准则,为菜鸟提供进阶指南,为大神提供闭关宝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