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涛 抗日英烈
福建上杭人(1909 - 1941)
在抗战阵亡将士廖海涛的遗像两边挂着一副对联:闽杭谱中英烈士,双髻山上赤土魂。在闽杭《英烈谱》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永载革命史册:“廖海涛,福建省上杭县溪口乡大岭下村人,1909年生,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9年5月领导大岭下农民起义后,曾任乡工农民主政府主席、上杭县委书记、代英县委书记、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等职,在闽西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政治部主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政委兼苏南军政委员会主席。1941年11月,在江苏溧阳唐马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2岁”。
缅怀廖海涛
阵亡将士,浩气长存。从上述文字中明白了“闽杭谱中英烈士”的内涵。那么,“双髻山上赤土魂”呢?请听当年亲身参加过战斗的老红军讲述“双髻山战斗”的故事吧。
廖海涛纪念园
三山人文纪念园将军山
“在海涛所指挥的闽西历次战役中,双髻山战斗最为闻名。那还是我们闽西红军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的最后一年里进行的一次战斗。”老红军接着说,1936年初,按照中央“关于开展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的指示,上杭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第七支队”,由廖海涛任政委,黄火星任支队长。我们经常活动在溪口的双髻山周围,神出鬼没打击敌人,使敌人不得安宁。敌人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找机会想消灭我们这支队伍。他们知道,双髻山坐落在龙岩、上杭的交界地带、地形险要。因此,1937年春节过后,敌人就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向双髻山大举进攻。敌人聚集了三个团的兵力包围了山脚。他们是广东军阀陈济棠部下一五七师黄涛的一个团,加上钟绍奎一个团和当地一个民团,合计二千多人。我方由廖海涛与黄火星领导闽西南红军第七支队和四、五支队的一部分共二百多人与敌军激战。无论是兵员人数还是武器装备,敌军都占绝对优势。双方开战之前,廖政委站在隐藏的山窝里向红军战士作了战斗动员。他首先讲明了当前严峻的形势和战斗的任务,接着向全体指战员发出战斗号令:“我们要发扬红军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要勇敢战斗,和敌人血战到底!”双方开火后,敌军仗着人数多和武器好,一群群蜂拥似的猛扑过来。敌人分三路上山形成包围圈,我们注视着山下的敌群,用枪口对准上山的路口。廖政委瞪着大眼,举起手枪,狠狠痛击带头露面的几个敌人。前面几个敌军倒地了,后面一群群蚂蚁似的又围上来了。我们凭着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封锁住上山的三条路。敌人采用各种围攻方式,反复冲锋了十多次,都被我们英勇反击打退了。敌军不断从驻地龙岩乘坐卡车到大池,然后急行军到双髻山增援。这一天打到傍晚,廖政委看到敌军仍在向山上围攻过来,便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扛起一挺轻机枪,带着两名战士,偷偷绕到敌人的侧背,突然向敌群扫射。他利用树林、山石作掩蔽,不断转移射击位置,大量杀伤敌人。黄火星乘此机会命令部队向敌人发起反冲锋。敌人败得很惨,横七竖八地堆满尸体二百多具,丢下许多枪支弹药,剩下的残兵败将仓皇撤退,连夜溜回他们的老窝。
双髻山这一仗打了一整天,我方十多位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山上的赤土,他们的英名永垂青史。他们与赤土共存,与日月同辉!
我们从老红军讲述的战斗故事中,深刻理解了“赤土魂”的含义。
廖海涛纪念园
三山人文纪念园将军山
-END-
来源:上杭县侨胞之家
编辑:颜璐琦丨编审:张志雄丨监制:刘丽萍
更多精彩等待你发现
将军故里·温泉宝地·生态家园
相约你·走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