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会之声”网络电台 | 悦·读 ——Vol.14 中秋节特辑:共望今时月

2024-09-30 12:00   云南  


“阅世间烟火读百态人生



欢迎来到“研会之声”网络电台【悦·读】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团圆节”,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此夜,月亮又大又圆,寓意团圆完整、美好幸福,一度成为文人墨士笔下的常客。我们赏月、祭月、吃月饼、饮桂花酒……与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中秋,一个浪漫的节日,若亲友相聚,只因月亮很圆、月色很美;若无法团圆,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期主播


露从今夜白


本期嘉宾&时间轴


02'03 ''

文学与传媒学院 贝塔

“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


05'48''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西里

“今夕是何年”


12'04''

文学与传媒学院 晨阳

“千里共婵娟”


17'12''

文学与传媒学院 六七

“且喜人间好时节”


22'02''

文学与传媒学院 姜蒜末

“寻常中秋”



01


“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


贝塔

文学与传媒学院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亮”这个意象最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在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是那样的雄浑壮阔;在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月亮是那样的温馨与美好。因为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月亮也常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用以表达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向往圆满幸福之美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这是我来昆明过中秋的第二个年头,由于离家甚远,归家不便,我还是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学校过中秋。令人欣喜的是,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专业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传统:那就是每逢中秋前夕,上至老师、下至各年级学生都会齐聚一堂举办迎中秋茶话会。和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师哥师姐、师弟师妹一同过节,热闹红火,可亲可敬,我不由联想到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的一句话:“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此时此刻,虽然没有和我的家人欢聚一堂,可我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却给我一种胜似家人的幸福感。

虽然转眼已经成为研究生二年级的师姐,面对各位老师时也仍是孩童气十足,老师们从学业、未来规划、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为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我成长成才来说都会受益终身。研究生一年级的师弟师妹们也精心准备了节目表演,活跃现场气氛,大家其乐融融欢笑一堂。作为研二的师姐,我们精心准备了数个游戏让大家参与其中,猜词语、逛三园、飞花令、投壶等游戏各式各样、应接不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飞花令与投壶游戏。当有关“月”的诗句飞动起来,你一句她一句应接不暇,现场颇有中华诗词大会的盛况。投壶环节也异常精彩,我的老师也代表教师队上场参赛,看到老师投壶的瞬间,我有些恍惚,去年我刚刚入学之时,在迎新茶话会上也和老师来了局师生投壶对决,看到老师投壶的背影,我陷入沉思:时间竟过得那样那样的快,一年的光阴已逝,我又添得一岁,心态与学业上究竟又成长几分呢……

迎中秋茶话会的时光终究是短暂的,在鲜花、美食、欢笑与掌声中也到了要结束的时候,我们欢送老师,依依不舍;我们告别同门,恋恋难忘。真希望美好的时刻定格在这一刻,真希望美好的夜晚永不消逝……祝福!再祝福!祝愿我们的老师阖家欢乐,家庭美满;祝愿我们大家“莫忘勤与善,前程自灿烂”。



02


“今夕是何年”


张西里

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就不回去了,路途遥远,转车繁琐使我筋疲力尽……”挂了母亲的电话,将自己扔进幽凉的夜色,任由月光浸泡。楼下路灯凄迷,在蚊虫的围绕下晕头转向。树影婆娑,禁不住风的撩拨,落下一地叶。月还是千年前的月,没有因为时光亘古就稀薄了几分,凛冽只是人的心境罢了。

这是我的记忆中缺席的第五次中秋团圆,母亲想再三追问缘由却也欲言又止。我自是想回家的,回家的路上必定是好天气:日头晴朗舒爽,蓝天空旷高远,没有任何羁绊。车窗外是农作物,我会路过一场又一场的丰收,闻到专属于秋天的香甜气息。但在内心利弊权衡后,我又止步。不禁感慨,岁月经年流转后,生命的河床便沉淀着厚重的成长泥沙。

幼童时,中秋是甜蜜的等待。当我还是孩童,我的中秋只是一个单纯的、甜蜜的日子。临近节日的最后一个街天,父母便会去赶集买月饼。月饼是同圆月一般圆的,盘子大小,由荞麦面制作而成,里馅则是白砂糖糖糕,用一层油纸相互分隔开来。每天可以吃一个,这份甜蜜可以一直延续到中秋夜。在那个被大山包裹住的小村庄里,我并未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不懂得中秋和月被赋予的情思,但中秋的甜蜜却永远镌刻在了内心最柔软处,在很多年后成了身处异乡的慰藉。

少年时,中秋是焦灼的等候。当我成为了一名学生,中秋便成了校历上的解放日。当然了,事实是这个节假的时长其实和普通周末没什么两样。盼望着、期待着中秋,不再仅为一块甜蜜的月饼,而更多是希望从学校奔出,希望能脱离作业,仅仅做一个在山野中撒欢的孩子。某个中秋,我偶然间尝试了一块云腿月饼,那是一种奇怪的味蕾碰撞,云腿的鲜咸和饼皮的甜酥融搅在一起,第一口,我便吐掉了。我习惯了纯甜口味,一时间无法接受盐的入侵。但在往后的每一年里,我都忍不住要尝试一块,从只食饼皮到能接受一点云腿到最后被其征服。人生总要五味尝遍,然后更加爱惜从前珍藏的甜蜜。

语文课本的插画里,嫦娥朝月飞去,衣玦翩跹,清晖镀身,凡尘人间从此不复现。团圆,方正地刻画在我的脑海里。中秋晚饭,一家人围坐,席间闲聊,谁家的哪位今年中秋未能归家。在有关幼时的记忆里,并不会有这样的讯息。好像那时,每一户人家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生生死死都守在这一方天地里,因为没有分离,所以也无所谓团圆。而今,家里的劳动力都会以外出务工的方式来支撑家庭,路途遥远,工制苛刻,天南地北,何以为家?四时不停,归期何以?再甜蜜的月饼也无法填补父母在留守儿童心田中的空缺。月亮月亮,能照见北边,也能照见南边,却再无法照见从前的光景。

我们被时光拉扯着长大,结局是出乎意料的孑然一身。就像月亮,它长了千年万年,还是天上地下,唯独一个。或许它也想再长出另外一个月亮,但是成长花费了它很多很多的精力,甚至有时太专注而忘记了在夜里掌灯,世界在夜晚重新回到了混沌,树和树倒成一片,水和水溢出大海。没有一个人类察觉到月亮正在长大的事,只当云不懂事的堆叠。月亮终于分身乏术,向孤独妥协,冷冷清清,安安静静,本本分分地阴晴圆缺。我们一生都在徒步,偶遇漂亮的花朵、清澈的湖泊,匆匆一眼看过,以为前路更有花团锦簇、汪洋澎湃,直到大漠戈壁纵横,才恍然大悟,羞愧忏悔。于是在记忆中翻遍四海八荒,这时即便只有片寸剪影也缄默知足。

年岁渐长后,我失去了对中的最初的欢喜盼望。儿时在中秋才能喝到鸡汤,如今唾手可得;心心念念的月饼如今品样琳琅满目,杂货铺、电商平台都可买到;唯有团圆不变,难以实现,次次珍贵。现在看月亮,她是嫦娥,是思念,是无法返回的旧时光。

炊烟袅袅腾空,麻雀成群,驮着日落归巢。父亲在杀鸡拔毛,母亲刚清扫完庭院,要择菜洗净。一个孩童偷吃了一块月饼,一块糖糕沾在嘴角边。那是我吗?那不能是我吗?



03


千里共婵娟


晨阳

文学与传媒学院


2016年的中秋节,是我最难忘的一次团圆之夜。那晚,月色如水,清辉洒满大地,透过窗棂斜射进来,屋里充盈着淡淡的银光,温柔得如同母亲的手轻抚着我的脸庞。这种情境,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反复在脑海中回荡,如同一首动人的乐曲,拨动着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那一年,我在外地求学,离开家已经半年有余。虽然学业繁忙,但中秋的到来总是无法忽视,仿佛一种来自血脉深处的召唤,提醒着我这一天的意义。小时候,每逢中秋,总会与家人围坐在庭院里赏月,品尝母亲亲手做的月饼。院子里的桂花树在那时也正值花期,空气中弥漫着沁人的芳香。记忆中,那轮圆月总是那么明亮,皎洁的月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仿佛为他们镀上了一层神秘的光辉。年幼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团圆的意义,只知道那是一个可以与家人欢聚的夜晚。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理解了中秋所承载的情感。离家越远,思念越深,团圆的意义也变得愈发重要。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亲情的纽带,是家人彼此之间心灵相通的时刻。那晚,虽然我无法回到家乡,但心中却依然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安宁。月亮在夜空中静静地悬挂着,仿佛在注视着这世间所有的离别与重逢。

我喜欢苏轼的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是因为它字面上的美丽,也因为它所表达的深情。这句词并不只是对团圆的祈愿,更是一种豁达的心境。无论相隔多远,只要心中怀着这份情谊,哪怕身在千里之外,仍然能够在同一轮明月下感受到彼此的存在。

夜色渐深,我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天边的明月出神。月亮静静地照耀着大地,也照亮了我内心的角落。远处传来的风声仿佛带来了家乡的气息,让我暂时忘却了周围的喧嚣与繁忙。脑海中浮现出儿时与家人一起赏月的画面,那时的我无忧无虑,只觉得月亮是那么美丽,而现在再看,月亮依然明亮,却多了一层情感的厚重。

月光如水,泻满庭院,思绪也在这一片宁静中缓缓流动。那一晚,我并没有感到孤独,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我知道,虽然身处异地,但家人们也在远方的某个角落仰望着同一轮明月,我们的心仍然紧紧相连。

回想起那一年的中秋,我依然记得那种宁静的美好。那晚的月亮,不仅照亮了整个夜空,也照进了我的心里。月圆人圆,哪怕相隔千里,情谊依然绵长。苏轼的词让我明白,真正的团圆并不仅仅是身处同一地点的相聚,而是一种心灵的契合,一种对彼此的深情厚谊。只要心怀这份情感,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在月光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满足。

如今,每逢中秋,我都会想起那年的明月,想起苏轼的诗句,想起那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人生中有许多离别与相聚,但在这轮明月之下,所有的距离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中秋之夜,不仅是赏月的时刻,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是一次与过去、与亲人、与自我的深刻交流。在那片月光中,我找到了内心的安宁,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中秋团圆。



04


且喜人间好时节


六七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中秋月,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意象,它承载着团圆、思念与美好愿景。当时间的车轮悄然驶入又一年的中秋佳节,那轮悬于夜空的明月,似乎比往常更加皎洁,如同洗净了世间尘埃,静静地洒下银辉,照亮了归家人的路,也触动了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相思之情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在这个充满传统韵味与家庭温暖的节日前夕,我的家乡仿佛被一层淡淡的、甜蜜的气息所笼罩。街头巷尾,人们纷纷忙碌起来,按照多年的习俗,排队等候购买县城里那家远近闻名的周家月饼。周家月饼,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成为了中秋时节不可或缺的美味。那金黄酥脆的大关月饼,外皮轻轻一咬即碎,露出里面香气四溢的馅料,甜而不腻,香而不浓,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让人在品尝的瞬间,幸福的感觉在舌尖悄然绽放,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柔起来。随着中秋的脚步越来越近,家中的气氛也日益浓厚。大人们开始忙碌地准备晚餐,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与月饼的甜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节日特有的味道。孩子们则兴奋地期待着夜晚的到来,他们知道,在那个月华如练的夜晚,全家人将围坐在一起,共享一顿丰盛的晚餐,品尝着美味的月饼,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点滴,享受那份难得的团聚时光。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然而,对于像我这样离家求学的人来说,中秋的团圆似乎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自从上高中起,我便踏上了远离家乡的路途,中秋节的团圆之夜,往往只能在梦中重温。幸而去年中秋与国庆双节同庆,赋予了我一次难得的归家之旅,长途跋涉,只为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外婆家的灯火下,一大家人的欢声笑语汇聚成最动听的旋律,满桌佳肴承载着家人无尽的期盼与爱意,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满满的幸福与感激。我明白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家永远是最温馨的港湾,家人之间的陪伴和关爱,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今年中秋,我依然在异乡,那份对家的思念和牵挂从未减少。月圆月缺,世事无常,但正是这些聚散离合,让我们更加珍惜相聚的每一刻。身处异乡,虽不能常伴亲人左右,但那份跨越千山万水的思念与祝福,如同中秋之月般明亮而温暖。家人朋友的月饼寄情,让我在孤独中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情,明白无论身在何方,心的归宿始终是家。

故而,无论阴晴圆缺,皆应珍惜眼前人,且喜人间这美好时节。中秋,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每一刻时光。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05


寻常中秋


姜蒜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上学时,总是数着日子盼着中秋节的到来,计算着哪几天放假,什么时候开始订车票,连回去想要吃上哪些家乡味都在脑中细细打算。回到家中,会有那种久别重逢见到家人的欣喜感吗?似乎也没有,或许是因为家人之间的情感已经融入了日常的点点滴滴,无需特别的仪式来彰显,但不过寻常中秋也倍感幸福。

假期可以睡到自然醒,一家人吃完饭后就开始各自的生活乐趣,父母早已退休,每天闲在家中,开始摸索出打发时间的兴趣爱好。爸爸忙着去老年大学练乒乓球,妈妈则在家中练古筝,而我成了放假回家无所事事的闲人,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又找点东西吃吃。一下从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压力中解放,似乎还有点不习惯,每天忙碌到深夜,为了作业和论文焦头烂额的日子,仿佛一下子离我很远。我开始尝试着去适应这种慢节奏的生活,去感受那份久违的轻松和自在。

晚上,在家呆了一整天的我,突然起了心思想去看电影,打开手机一看,最后一场排片也是唯一场,开场时间在一小时后,正犹豫要不要作罢,妈妈立刻拉上我,现在出发还来得及,两人匆匆出门,一路小跑着重冲到影院,最终还好是赶上了。坐在影院中,看着荧幕中的画面,心里涌起难以言喻的感动。印象中长大后就很少再和父母一起看电影,多是约上好友三俩,但每当我想做却犹豫不决时,他们总是第一个支持我,鼓励我行动起来的人。

电影结束,乘着夜色与凉风走在回家的路上,抬头一看月色正亮,周围散发着淡淡光晕,只是流水账般的平淡一天,因为相聚在一起而特别又难忘。“亭亭千万里,三五复中秋,此夕光应绝,常时思不同。”中秋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承载着思念的相聚理由,或许今后也会因工作繁忙、路途遥远而无法回家团圆,但共望此时的明月,一家人也会心连心,回想起此前一个个寻常中秋。



本期推荐影视


影单


《但愿人长久》

导演:祝紫嫣


《穿过月亮的旅行》

导演:李蔚然


《花好月圆》

导演:叶锦鸿


《独行月球》

导演:张吃鱼




“人间共赏中秋月,酒社诗家意味长。”中秋赏月,赏的是团圆、是思念、是寄托。随着成长,生命中的千山万水都将与你一一告别,我们奔走半生只为数不多的相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愿岁岁年年,有想念便团圆,在一起即中秋。


如果你也从投稿者的故事中有所共鸣,或也想分享你与中秋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讨论互动,也期待在下一期的【悦·读】中与你相遇。





文稿:石晓露

音频编辑:石晓露

审核:杨玉娴  杨蓉欣  李莅榛  邓又川

责编:晏冰 石晓露


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会
立足于研究生视角,宣传和推广研究生会主办的品牌活动,发布实用的研究生学术、生活、文化、就业、实践信息,搭建云南民族大学全体研究生师生的新式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欢迎与我们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