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事   2024-10-25 17:05   北京  

朝阳区紧抓“打造首都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示范区”契机,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全力建设文化强区,更好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作为经济强区和文化大区,朝阳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安排和市委对朝阳区提出的“四个走在前”要求,紧抓“打造首都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示范区”契机,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全力建设文化强区,更好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着力先行先试,加快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朝阳区以体制机制保障发展,以政策措施撬动资源,以真金白银助力成长,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突出“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全国唯一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先行先试优势,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六大领域改革创新。积极推动国家层面文化消费试点、影视及文化艺术品保税、“两区”建设等相关政策率先落地,市级层面出台加快国家文创实验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18条”,区级层面发布实施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每年安排1.5亿元资金,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验区成立10年来,已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金名片”和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聚焦“融”,激发文化消费活力。出台《朝阳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打造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等一批沉浸式、智能化的文娱消费新场景,培育形成798—751艺术街区等4家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等3处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创新性提出建设“城市文化公园”新理念,首批认定12家演艺新空间,推出20家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园区、18条特色文旅消费街区和 9条“遇见朝阳”微度假文旅线路。2023年,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3145亿元,文体娱行业实现收入664.6亿元,收入规模保持全市第一。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332.4亿元,成为全市唯一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区,获评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
强化“优”,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国家文创实验区成立文创行业党委,以党建链串起文创产业链和服务链,持续开展“精准服务促发展”系列活动,“服务包”“服务管家”制度为企业送上量身定制的服务。创新文化金融服务,成立朝阳区文化产业基金联盟,依托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和全市首个线下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累计为 2731 家文化企业贷款融资 322.9 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三分之一。设立企业登记服务站、政务服务工作站等十余个行政审批窗口,为文化企业免费提供“一站式”服务,惠及企业万余家。依托国家文创实验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工作站和版权服务中心两个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

丰富要素支撑,加速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朝阳区紧紧围绕文化领域要素配置、技术革新、产业转型,充分发挥区域内资源禀赋优势,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跑。
提升文化科技双向赋能质效。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成立全市首个AIGC创意产业联盟,推动建设朝阳区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发布全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累计帮助1500余家文化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出台《朝阳区建设国际一流影视制作基地工作计划(2023年—2025年)》,成立北京朝阳影视服务中心和北京市朝阳区影视产业联盟。目前,全区已汇聚58家影视特色园区、3200余家影视企业、7000余家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各项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
涵养文化产业发展优质生态。实施培育龙头企业的“领航”“领鹰”“蜂鸟”计划,全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已达10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745家,均居全市首位,汇聚了阿里文娱、央视频、小红书、蓝色光标等一批文化领军企业,聚集了全市40%的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50%的上市文化公司以及60%的知名创意设计公司。发挥驻区文化艺术类高校集聚优势,深入实施“文化菁英引育计划”,依托“凤凰计划”等各类人才政策,吸纳海内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挖掘线上线下园区承载潜力。朝阳区通过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3种方式,转型升级了798、751、郎园等102家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园区品质提升计划”,39家园区入选2023年度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恒通国际商务园、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电通创意广场3家百亿级园区。建成全国首个文化产业“云园区”,打造“一个云服务中心+N个数字服务模块”的数字化治理模式,吸引92家供应商、102家园区、超1.3万家企业在云端集聚。

突出地域特色,着力释放文化产业发展新活力
为提升地区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影响力,朝阳区立足开放活力的城市特质,深入推进各类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因素协同发力,进一步擦亮朝阳文化产业名片。
多区域协作,扩大“朋友圈”。发起成立全国首个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全国老旧厂房协同发展联盟和国际文化产业园区联盟,成员单位已覆盖全国19个省(市)、26个城市(城区),园区达120家。郎园、竞园、德必等一批园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杭州等地实现品牌输出,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国家文创实验区与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园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迁安)服务中心、中新天津生态城北京窗口,促成文旅合作项目380余项,累计促成产业项目投资金额超过40亿元。
多元化交流,走出“国际范”。依托朝阳区外国驻华使馆、国际文化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聚集优势,为文化产业出海提供便利环境,为外国文旅商企业来朝阳区投资合作提供服务保障。持续推进外商投资音像制品、独资开办演出经纪机构等开放政策落地,吸引了索尼音乐、爱贝克斯等知名外资文化企业入驻。大力培育文化出口品牌企业(项目),全区13家企业和7个项目被认定为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分别占全市的21%和25%、全国的3.5%和6.1%,成为国际文化贸易重要承载区。
多维度宣传,打造“强磁场”。举办2023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和影视嘉年华活动,在《欢迎来到麦乐村》《玫瑰的故事》等影视剧中展示朝阳风采。《你好,朝阳》城市形象短片登上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开放活力看朝阳”宣传海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投放,推出《中国国家地理——朝阳专刊》,在地铁14号线开展“爱上北京朝阳的理由”宣传,持续擦亮北京朝阳国际茶香文化节、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等文化活动品牌,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五宜”朝阳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作者:冯志明,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文章来源:前线客户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陈思

网络编辑:崔天琪

监制:宋明晏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点个“在看”

鼓励一下小编呗~

前线理论圈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