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名:诗经:唱了三千年的民歌
作者:杨照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
ISBN:9787549588220
本书由理想国授权微信读书进行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从原典认识、了解中国历史,牵涉到一个极其难得的幸运条件。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文字,两千多年之后,我们一般人竟然都能不用透过翻译直接阅读,光靠直觉就能掌握其讯息大概,再多费点工夫多些解释,还可以还原大部分的本意。中国古文字和我们今天日常使用的这套文字,有着明显、强烈的延续性,现代通用的大部分文字其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诗经》《尚书》,小部分甚至还能再上推到甲骨、金文。尽管在文法上有相当差距,尽管字义不完全相同,但古文字和现在文字在运用上,有着容易对照的规律可循。
这是人类文明的奇特状态。世界历史上实在找不到另一个例子,从公元前三千年到现在,同一套文字、同一套符号与意义结合的系统,五千年来没有断裂消失,因而可以直接挪用今天的文字习惯,来接近几千年前的文献。
2、阅读原典的第二个理由是:这些产生于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文献,记录的毕竟都是人的经验与感受,我们今天也就必然能够站在人的立场上,与其经验、感受彼此呼应或对照。也就是,我们既能够从中读到相似的经验、感受,隔着时空会心点头,也能够从中读到相异的经验、感受,进而扩张了我们的人生体会。
3、因而,我们不得不做的努力,是想办法将这些后来叠上去的解释,倒过来一层一层拨开,看看能不能露出相对比较纯粹的原始讯息。
4、将经典文本放回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在那个特定背景下,而非从一种忽略时代的普遍角度出发,来读这些传统经典,这是关键的前提,也是“历史式读法”的操作性定义。
5、在“历史式读法”的基础上,接着才会有“文学式读法”。
6、感受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提供的经验,只存在于古远时空中的经验,却借文字跨越了时空,对我们说话,给我们以新鲜、强烈的刺激。
7、但是,这条标准会有例外。王弼注《老子》,郭象注《庄子》,因为它们都是大量援引了佛教观念来扩张原典说法,进而改变了魏晋以下中国人对“老庄”的基本认识,所以,它们虽然在形式上是衍生的,但实质上却藏着高度的开创性,因而也就应该被选进来认真阅读。
8、打好这样的根底,排除原本对经典抱持的距离感,是阅读、领略全书最重要的开端。
9、拿一片打磨整治好的牛肩胛骨或海龟腹甲,在背面先钻出不穿透的洞,然后用火在洞底下炙烤,过了一阵子,厚度差异产生不同程度的热胀冷缩效果,甲骨的表面就会“卜”的一声爆出裂痕来,这种做法因而就被取名为“卜”。卜的目的,是要从不规则的裂痕中解读出谕示讯息来,卜是超越世界里的祖先给予人世子孙提示、指引的沟通渠道。不是每个人都读得懂裂痕所代表的祖先意见,要由具备特殊身份与特殊能力的“卜人”来解读,卜人再将读出来的意思用文字刻写在同一块甲骨上,以便未来覆案检视预言是否准确,或说,对于卜痕的解读是否正确。
10、并不是所有的符号都是声符,都有可以念出来的声音,甲骨文首先就是一套符号,一套用来记录不在这个世界的缥缈之灵的意见的符号。
11、但是在中国的系统中,却是文字地位高于语言,语言是暂时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要靠文字才能取得定性,才能抵抗时间,不再变化,也不会倾颓磨灭。
12、但他们要表达的意思留下来了。而且他们表达意思的方式保存在文字中,一留留了几千年,一直到20世纪白话文兴起前,没有太大的变化。若司马迁于九泉之下,对两千年后的梁启超说话,两人绝对无法沟通,连猜都无从猜起。但是,让他们两个人用文字写下自己想讲的,那就一点问题都没有,除了极少数特别名词外,两人完全可以快速、直接、充分地沟通。
13、“经”是记录大道理的,《诗经》是“经”,所以《诗经》里一定都是大道理。如此论理是严重的时代前后错置,拿后来的定义来改写之前的作品,强迫之前的作品要包括后来规定的内容。让我们去除掉这种错置,尽量将《诗经》放回其产生的时代环境中予以解读。
14、那么剩下来的,是“诗”和“乐”。“诗”和“乐”究竟是一还是二,至今没有定论,恐怕未来也不会有定论,而且也不太需要有定论。古代音乐没有任何具体形式的存留,声音消失了,我们能找到的只有考古出土的少数乐器,另外就是文字上对于这些声音的追摹、描述。
15、周人建立了民歌与民情之间的联系,相信民歌反映民情,有助于贵族掌握封国情况,所以要“采诗”。但“采诗”怎么个“采”法?那个时候没有录音机,没有任何记录声音的方法,唯一的方法,恐怕只有模仿学唱。然而模仿的过程会有误差,学习、记忆的容量也有限,还有,歌的记忆会随时间而磨蚀、失真。很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困境,所以才将原本用在神圣性场合的文字,挪用来模拟、记录这些声音。
这是我们今天用历史的方式,而非遵照传统说法,重建的《诗经》来源推论。
16、诗中的反复,源自声音上的趣味。我们今天唱的流行歌曲里也都习惯分主歌和副歌。主歌的每一段有不同的歌词,副歌却都一样,不断重复,而在KTV唱歌时,一定是唱到副歌时,最多人会情不自禁加进来,唱得最hⅰgh的,也几乎都是副歌段落。
17、然而韵脚的字改变了,同时就换成了新的字义,新义与前一段的旧义,共同构成了特殊的层次结构。
18、从这个角度读《诗经》,我们自然会着迷于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世界观,使得他们对于观察、描述现象与感情的次序、层次,如此在意,却又如此自然。
19、《诗经》里的诗,留给我们的另外一个深刻印象,就是这里几乎没有单纯的“人事”。他们从来不单纯地、直接地谈论、咏唱人做了什么、人与人之间有什么互动,描述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时,总是不断穿插外界的环境,尤其是大自然的现象。《诗经》中也很少有以描写风光景物为主的诗,诗的主要核心都是讲人,讲人身上发生了什么,可是诗的开头、中间或结尾,一定会穿插有描述环境、自然的字句,但这些环境、自然的元素,和诗中的人事主体,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却往往没有那么直接、清楚,于是去感受、去思考人事与自然的联结,便成了阅读《诗经》的一大乐趣。
20、我宁可大家回到一个少点成见的原点上,来接触这些诗,知道当时的诗、歌中,不习惯直接叙事、直接咏物,而有很多迂曲的表达手法,去注意到迂曲手法产生的效果,如此就够了。
21、这些诗,先以歌的形式存在,应该是为了配合旋律,所以有重复的部分,所有每句有整齐的节奏。也因为先以歌的形式存在,所以诗里面大部分都是小事件、小感情,一般长度有限,没有大叙事,也不承载大道理。
22、这里有古今语意的变化。今天我们说“悠哉悠哉”,是形容人很自在轻松的模样。但古代的用法上,“悠”的本意是用来描述我们对于时间长度感受的。胡兰成在用日文写成的《心经随喜》中说:“悠久”“悠久”,西方人可以了解“久”,那是物理上的时间长度,却不容易了解“悠”,因为那是中文里特别用来指称主观对于时间的领会。用胡兰成的话说:有时这种心理、感受的时间,比物理的时间更绝对。
23、所以“悠哉悠哉”讲的就是这种主观心理的漫长感受,在想念中,即使上了床也都睡睡醒醒,频频翻身(“辗转反侧”),感觉到夜之时光悠悠,总也过不完。
24、那我们就得弯下腰来用手反复拨水,借由水流的力量,让荇菜靠近过来,这叫做“左右流之”。
25、“室家”“家室”和“家人”,不完全相同,如此排下来,有着和季节进行呼应的层次。出嫁的女孩,刚开始是和夫家这个“家”发生关系。嫁进去了,开始建立感情,重点就从“家”变化为空间更小、更亲密的“室”,在“家”里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单位。再来呢?随着时间更长,嫁过去的女孩和这个“家”之间就不只是制度性的婚姻关系,必然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间借着相处而有的个别感情。所以说“宜其家人”。
桃树的时间变化,诱引我们注意到“之子于归”的人事,也在同样的时间之流中,将时间带进来,于是赫然发现人事这部分的描写,其实也有相应的井然次序。即便是如此简单的诗,原来也是极其立体的。
26、袺,汉语汉字,读作jié,部首衤,意思是用衣襟兜着,出自《诗·周南·芣苢》。
27、看,一连串的动作,绝对不可颠倒错乱的次序。先采,采到了高兴了,然后注意到地上有采漏了的,去捡起来,再来,觉得采得还不太够,所以贪心地探长了手去拔较远枝头上的果实,终于采够了,要回家了,就把衣襟打开拿来包车前子,包好了、仔细地绑起来。
28、“中山君平常读什么书?”魏文侯问。赵仓唐回答:“他读《诗》。”魏文侯又问:“那他喜欢《诗经》中的哪几首诗呢?”赵仓唐显然有备而来,回答:“他喜欢《晨风》和《黍离》。”听了这答案,魏文侯就念起《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晨风中看到苍郁的森林,那经验虽美,却抚慰不了因为见不到你给我带来的烦忧,究竟发生什么事啊?怎么会把我都忘了!
29、涉身外交折冲的人,都受过传统贵族教育,于是就可以运用《诗经》中的种种典故,在保持礼仪的情况下,暗中角力或暗中拉拢。在这上面,《尚书》或《易经》有时也会被援引利用,但其范围及频率,都远远不及《诗经》。
30、“诗歌总集”说法的背景是认定《诗经》收录了那个时代所有的诗歌。如果有人怀疑为什么一整代的诗歌只得三百零五首,大概就会得到“孔子删诗”的回答,意思是本来《诗经》篇幅比现存的多上许多倍,是圣人孔子以“述而不作”的方式,精选了其中最好最重要的,留下来为今天所见定本。
31……我们发现,即使在庶民层次,都种下了封建秩序的根基,家庭、婚姻、人伦,如此重要,吸引了那么多注意。家庭为主,整个世界是从家庭扩张出去的一套大秩序,显然是西周上上下下牢不可破的共同信念。
32、还有像《摽biào有梅》,也是一首必须从女性声音角度来理解的诗。“摽有梅”是打梅子的意思,梅子高高长在树上,没办法用手摘,必须用工具去把梅子打落下来。一开头:摽有梅,其实七兮。当我去打梅子时,梅树上还留有差不多七成的果实;接着说: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若有想追求我的男人们,现在是好时候了。
33、开头仍然是自然景象: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在水流之中,漂着一艘柏舟。这里“亦”字是语词,只有声音上的作用。柏舟,是用坚实珍贵的柏木所造的小船。也就是说,一艘应该有用、珍贵的小船,却在水上漫无目的地空泛着。看到这个景象的人,心中难免产生一点惊讶、好奇之感。
34、然后接着描写人事: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耿耿”二字从火,有发亮的意思,“耿耿不寐”指的是很想睡、很希望自己能睡,偏偏心中如有不熄的火光一直燃着,静不下来,也暗不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心中有着幽微、潜伏的痛苦忧愁。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不是没有酒,可以喝了作乐爽一下。接着上面的句子下来,意思是心底的隐忧让我睡不着觉,而且这份隐忧还不是喝酒就能予以排遣的。
35、这隐忧究竟哪里来的?其内容又是什么呢?第一件痛苦: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的心不是镜子,没有办法把所有的东西、所有的现象都映照、收纳进来。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有兄弟,但他们也不是我能依赖的,我去告诉他们我看不惯的事,却被他们生气指责。说到这里,我们有点了解他的隐忧了,显然他不是个很圆滑、能伸能屈的人,他常遭遇看不下去的事,然而他去跟人家吐露这些抱怨,却得不到别人的共鸣,就连亲兄弟都觉得他太挑剔或太啰嗦。
36、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悄悄”连字,是发自唇间的声音,声音本身便带有尖刺的感觉。相应地字义上就用来形容像是有东西在心头反复刺着的扰痛。“忧心悄悄”不得安宁,是因为我得罪了身边众多小人。为此我付出很大的代价,既要承受庞大压力,还要蒙受他们的侮辱。
37、最后一段: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水太深的时候,过河就得靠渡船了,掌渡船的就是“舟子”。在河边,船夫用手招呼着,表示渡船要开了,“人涉卬否”中的“卬”是“我”的意思,发音上接近闽南语的“我们”,所以那是一种撒娇的口吻:人家渡河,我们不要啦!人家渡河,我们不要啦,因为还要等朋友,朋友没有来嘛!
38、“爽”字是“差错”的意思,成语“报应不爽”指的即是做了什么就得到怎样的报应,不会有错。作为一个女人,“我”没有做错什么啊,是男人会改来改去,不守信用,男人不只三心二意,说话不算话,而且根本没有个底线(“士也罔极”),什么都能说,什么都敢做。
39、对比、对照一下,我们来读最悲惨的《葛藟lěi》。
40、“亦莫我顾”“亦莫我有”“亦莫我闻”,虽然只变化了三个字,那痛却是一层层、愈刺愈深呢。
41、杨照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周刊总编辑、总主笔、副社长等职;现为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诚品讲堂”、“敏隆讲堂”长期经典课程讲师。
主要著作有《故事照亮未来》《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想乐》《迷路的诗》《寻路青春》等。
襭xié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氓”从“亡”从“民”,原意指的是不晓得从哪里来的人,
不是我们周围日常认识,有名有姓、有家有户的人。
现代语里还说“流氓”,从别的地方流离失所跑来的人。
“蚩”即是今天的“嗤”,一直傻笑、笑眯眯的样子。
为什么如此问?从答案中可以探知。
“南涧之滨”和“行潦”,都是水流快速、不会堆积脏污东西的地方,水很清净,如此一来,就能采到同样干净漂亮的水花水草。还有,“采蘋”采的是白蘋花,显示这是夏末,天气仍然炎热,此时去到小瀑布边,或涉足进入清水急流的小溪沟中,多么舒服!
“芣苢”fuyi
是一种植物,俗名叫做“车前子”,最大的特色是会结很多的种子,所以古人将“芣苢”视为繁殖力的代表,相信少妇们吃了芣苢,就能感染芣苢的繁殖能力,有助于怀孕生子。这是这首诗的背景。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不断重复,“之”字指的是芣苢,等于又重复了一次,而中间的“薄言”两字是语词、虚字,没有别的意思。这样的诗,够简单,甚至够单调、够无聊吧?根本没用几个字,能不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