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酣畅淋漓”的工作坊——从个体投入到集体沉浸的探索 | OD料理机188期

文摘   职场   2024-11-26 20:01   福建  

作为一名OD(组织发展)专家,我们经常组织工作坊,引导参与者在互动中激发洞见,全身心投入。通过精心的过程设计和专业的引导,我们致力于营造一个深度参与的氛围,让参与者在互动中沉浸并展现思考,以期在高质量的交互中达成工作坊的目标。
那么,如何组织一场“酣畅淋漓”的工作坊?今天,我想通过分享一次印象深刻的工作坊经历来解答这个问题,但由于我签署了工作坊的内容保密协议,所以我不会分享具体数据,我将通过总结从个体、环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以及团体动力与心流体验发生的关系角度展开讨论。希望我总结的这些启发,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心流体验

从专注到愉悦

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都可能有过进入高度专注状态的时刻,这正是“心流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全然专注于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且能力与挑战匹配时,时间感和外界干扰会变得模糊,沉浸在高度的愉悦与专注之中 (Csikszentmihalyi, 1990) 。回顾多次主持工作坊的经历,我常常能感受到这种状态。那一刻,整个场域的能量将我包围,饥饿与疲倦逐渐消失,思维敏锐清晰,感知被无限放大,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灵感的碰撞。这种体验不仅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和愉悦感,更增强了自我效能感。

团体动力的力量

促成心流的环境

我在开篇提到的那场工作坊体验主题是个人成长,导师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心理治疗师,智慧幽默,对团体动力有着深入理解。他能够精准捕捉每位参与者的问题,巧妙地支持他们表达情感,以此激发了整个场域的流动感。我记得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中指出,团体动力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信任与安全感的场域,使参与者能够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自由表达情感、分享经历,并从他人的反应中获得自我觉察 (Yalom & Leszcz, 2005) 。正是这种精心设计的团体动力场域,帮助我从最初的学习者角色转变为全然的参与者,完成了自我觉察与转化的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的曲线

从观察到全然投入

在这五天的工作坊中,我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发生了曲线变化。
第一天上午,我以学习者的心态投入其中,专注于观察导师的技术手法,分析他如何在陌生的团体中迅速建立规则与秩序。明确的规则和结构确实能够有效缓解参与者的不安,但我也意识到,过于僵化的规矩可能成为场域流动的阻碍,让参与者找到躲藏的借口。因此,我格外留意导师如何在确保安全感的基础上巧妙激发团体动力。我细致地分析他每一个关键步骤,从营造秩序到引导成员之间的互动,发现这些技术为团体动力的自然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也正是进入心流状态的重要前提之一。
第一天下午,导师与案主的互动拉开了新的篇章,我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当导师通过一系列精准的提问,层层剥离案主的核心议题时,我由衷地感到震撼。从那一刻起,我逐渐放下对技术细节的分析,将自己完全交付于场域中的每一次互动。当两个小时的澄清环节结束时,我才惊觉时间竟已悄然流逝,而内心仍然沉浸其中,意犹未尽。专注于当下的体验让我深刻理解了导师的介入用意,也让我完全融入整个过程。这正是典型的心流体验,一种全然投入与高度专注的状态。
第二天上午,转折点悄然而至。当我与案主的感受产生强烈共鸣时,不自觉地试图直接介入他的议题。那一刻,我的心跳加速,情感的冲击如潮水般涌来,而我的反应也在无意中对案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当我试图进一步反馈时,导师及时叫停,并通过对我的行为进行介入,让我意识到这个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这一刻,不仅让我感受到内在情感被深度触动,更重要的是,那种被他人真正“看见”的力量震撼了我。这个过程唤醒了我内心深处久藏的情感,并为进入心流体验开启了一扇门。这种即时的情感共鸣与深刻的反馈,正体现了团体治疗中“此时此地”(here-and-now)的核心意义:成员的即时反应和情绪流动,是推动团体动力与深层连接的关键因素。
接下来的几天,我全然沉浸在一个又一个案例的发生与结束之中,见证了自己的情绪投射,感受到情感的流动与释放。在这些时刻,我完全忘却了最初记录学习的目的,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场域,成为其中的一员。这种对时间的模糊感,正是心流体验的典型特征之一——时间仿佛消失,任务的完成也显得格外迅速(Csikszentmihalyi, 1990)。与此同时,我的内在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通过自我表达与互动反馈,我与成员之间建立了深刻的情感连接与共鸣。这种支持和共鸣为我带来了强烈的归属感,让我更加投入于每一个情境,进入完全的沉浸状态。
研究表明,心流体验不仅是一种专注的状态,更伴随着深刻的情感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源自个体在活动中发现深度意义与实现自我整合的过程 (Nakamura & Csikszentmihalyi, 2009) 。正是在这种深度的情感互动与支持中,我找到了内心的平衡,也见证了团体智慧的强大力量。

团体动力

心流体验的催化剂

在这次深刻的心流体验中,团体动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心流的产生提供了理想的外部环境,也成为我进入深度沉浸状态的核心驱动力。导师凭借其深厚的专业能力,营造了一个充满信任与安全感且互动频繁的场域,让每一位成员都能自由表达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们不仅获得了来自他人的即时反馈,还通过这些反馈不断深化自我觉察和个人成长。这正是团体动力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完美契合了心流体验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在工作坊这样的环境中,团体动力与心流体验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彼此作用,共同增强。
具体而言,团体动力与心流体验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情感支持与信任感的建立 

心流体验的前提之一是参与者感到心理安全,能够完全专注于当前的任务或情境 (Csikszentmihalyi 1990) 。在工作坊中,导师通过建立明确的规则、引导互动,确保团体中的每位成员都能感受到深刻的信任感与支持。正是这种安全感让我能够在情感上放下防御,深入体验场域中的每一个情感波动。

2


集体认同与角色转换 

随着案例的展开,我逐渐从观察者变为参与者,甚至在无意间与案主产生了情感共鸣并尝试介入。Yalom & Leszcz (2005) 指出,团体成员的角色在治疗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团体动力允许并鼓励这种角色的流动性,而这种流动性为心流体验创造了条件。这种角色的转换让我逐渐摆脱了学习者的心态,完全融入到场域中,促成了情感和认知上的深度体验。

3


即时反馈的强化

Csikszentmihalyi (1990) 指出,心流体验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即时反馈。在工作坊中,导师对我的行为进行了及时介入和反馈,这不仅帮助我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还让我在反馈中体验到自己的情感被深刻理解和接受。这种即时的情感反应增强了我对场域的参与感和投入感,进一步推动了心流体验的形成。

4


情感共鸣与“被看见”的力量 

Yalom & Leszcz (2005) 提到,团体治疗的一个关键作用是通过他人的情感共鸣让成员看到自己。当我对案主产生强烈的共鸣并试图介入时,导师及时引导我回归自身的情感体验。这种被他人“看见”的体验让我意识到自己潜在的情感需求,并进一步增强了我在场域中的情感投入。

5


团体归属感与心流体验的提升 

Nakamura & Csikszentmihalyi (2009) 指出,社会支持系统是心流体验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工作坊中,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共鸣为我提供了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让我在场域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并因此更加投入到工作坊的每一个情境中。随着归属感的增强,我对时间的感知变得模糊,沉浸感也不断加深。

影响

个体、环境,个体与环境对心流体验到影响

从个体角度而言,当我全情投入当下时,我的思维和感知都是流动的、不受拘束的。在与场域的互动中,我逐渐融入导师与案主的对话,进而触动到自己的情感和议题。Csikszentmihalyi (1990) 指出,心流的核心在于全然的专注和即时反馈,这种即时反馈不仅仅来自外在环境,还来自内在情绪的不断调整与释放。通过导师专业的引导,我在场中获得了即时的反馈,这让我能够更好地面对内在的消极情绪,并通过这种情绪的释放实现了自我治愈。
从环境角度来看,工作坊的团体动力至关重要。这种对彼此的关注与支持增强了我对整个过程的投入感,为心流体验提供了理想的外在条件。
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来看,心流体验的产生源于我在场中的感知变化。导师不仅帮助我揭示了内心深处的议题,还通过互动给予了洞见。当这些洞见得到了场域中的认可时,我的自我觉察能力得到了增强。这种“被看见”的体验呼应了Yalom & Leszcz (2005) 提出的团体中“被验证感”的概念,正是这种被他人接纳与验证的体验,进一步推动了我的投入,帮助我达到心流状态。

启示

从团体动力中获得心流体验的启示

这次工作坊的体验堪称“酣畅淋漓”,是我无比喜爱并深感向往的状态,因此想与大家分享。在团体动力的支持下,心流体验不仅是个体的深度沉浸,更是一种团体成员之间情感支持、即时反馈与共同成长的综合体现。我希望这次分享能帮助更多人理解团体动力与心流体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鼓励大家在集体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流体验。这种体验不仅能彰显个体能力,更能催化和升华集体智慧的能量。
如果有人希望复制这样的体验,我的建议是:全然投入当下,识别并接受当下的状态,尽情享受其中的每一个瞬间。当你真正投入时,内在的洞见和转变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那种感受妙不可言。而作为组织者,如何通过精心的过程设计和对场域的把控,支持参与者实现这种全情投入,则是工作坊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Harper & Row.


Nakamura, J., & Csikszentmihalyi, M. (2009).  Flow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 J. Lopez & C. R. Snyder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195-20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alom, I. D., & Leszcz, M. (200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5th ed.). Basic Books.

作者:王斯雨

一起做OD高级组织发展顾问并负责核心模块运营

OD联盟成员,MBA、心理学学习背景

曾任创业公司副总经理,上市公司大区培训负责人,认证课程开发师

作为咨询顾问服务国际知名电子设备公司7年,美学摄影行业头部企业3年



互动创造新知识



线下课程速览


喜欢这期分享吗?欢迎留言,点亮“在看”告诉我吧!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最新课表

一起做OD
让组织成为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