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牛了!菜还没成熟就已卖光,57岁老农年收入也能超10万!

文摘   2024-11-16 16:16   河北  

全国菜价 (点击查看各大市场行情)

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

全国农业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县

中国特色农产品(甘蓝)优势区

省级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省级农业蔬菜“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北有寿光  南有嘉鱼


近年来,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牢牢掌握蔬菜种子“芯片”,推动蔬菜种植的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


嘉鱼县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各类蔬菜,所种植的精细蔬菜品种达50余种。作为全国蔬菜保供基地之一,常年蔬菜复种面积58万亩,年蔬菜总产量180万吨。

全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蔬菜品种达120余个,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种3个,注册了涵盖冬瓜、南瓜、大白菜、包菜、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等10种蔬菜的“南有嘉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断提高了“嘉鱼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知名度。

嘉鱼蔬菜的高品质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嘉鱼县不仅是武汉市四大蔬菜供应基地之一,而且已与全国200多个大中型超市22个大型农贸市场建立合作关系,主要蔬菜品种“两瓜两菜”(冬瓜、南瓜、包菜、白菜)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其中包菜、大白菜出口到俄罗斯、日本和韩国。“嘉鱼蔬菜”品牌已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按照‘万亩连片,千亩成块,一镇一色、一村一品’原则,嘉鱼县已经建成了四大蔬菜板块基地,即‘两瓜两菜’板块、设施精细菜板块、西甜瓜板块、水生蔬菜板块,为全县农民人均每年提供纯收入近6000元。”嘉鱼县农业农村局蔬菜产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喆介绍。

在嘉鱼县域内,潘家镇是其蔬菜核心种植区。

潘家湾镇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理念打造的10万亩连片蔬菜基地,被称“蔬菜长廊”,这种规模放眼全国也不多见。2022年,潘家湾镇蔬菜产值10.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9750元。

总书记考察的蔬菜长廊


11月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咸宁市嘉鱼县考察,了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考察的便有潘家湾镇的这条蔬菜长廊。蔬菜长廊秋冬季以种植甘蓝(包菜)为主。绿油油的甘蓝从田埂的这一头直铺目力所及的天边,置身其中仿佛徜徉于一片碧绿海洋。


图片来自:中农农业研究院


种满甘蓝的田埂之间,还建了一个亭子,供劳作者休憩。亭子名为“振兴亭”,下方竖着介绍牌——“潘家湾镇蔬菜长廊长约10公里,面积2.7万亩,年产21万吨”。


朴实的介绍文字中,潜藏着嘉鱼县蔬菜产业的最大优势:规模巨大且集中连片的蔬菜产业带。由于地处平原,平坦的地势为集约化提供了先天条件。


“原先我们这里的村民,水稻棉花都种过。”嘉鱼县潘家湾镇肖家洲村村支书蔡建红站在田埂上,回忆起“蔬菜长廊”的起源。“上个世纪80年代,村里最早有7户农家开始试种甘蓝,因为它收益高,一亩地可以多赚几千块钱。”


伴随改革开放,不少人外出打工,许多土地撂荒或者流转给其他村民。零散土地产量上不去,也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在政府引导与合作社带动下,大规模土地加速了成片有序流转,这就为嘉鱼甘蓝的集约化生产提供了土地条件,不少种植户的土地近百亩,有的单户土地面积甚至超过1000亩。


率先尝到种植甘蓝甜头的农民,很快就调动了其他村民种甘蓝的积极性。蔡建红形容当时的场景:“老百姓都发动起来了,你种我也种。就没有土地是撂荒的。”从2012年起,嘉鱼政府每年安排近千万元专项资金,大力实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程项目,建优质蔬菜板块基地。其建设标准为“千亩成块、万亩连片、优质高效”。


于是,潘家湾镇沿江而建的蔬菜长廊便逐渐有了雏形,贯连潘家湾村、肖家洲村、四邑村等村,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这种大规模集中连片的种植模式为嘉鱼的蔬菜产业,带来了独特的比较优势。


图片来自:中新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


集约化首先降低了生产成本,农户批量购买种子、化肥等农资的费用会更加便宜。其次是方便机械化作业,据蔡建红介绍,目前除了采摘(因为会损坏蔬菜),其他环节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


图片来自:潘家湾代办


嘉鱼四邑村村民熊成龙就感叹,以前种田都要自己扛着水桶去浇水,“那个时候我和我老婆两个人最多只能种个两三亩。没有抗旱的机械设备,这个菜都种不活,限制了种植规模。”如今,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熊成龙,两个小时就可以浇灌好五六亩农田

甘蓝没熟就卖光,凭啥?


对于嘉鱼县而言,集约化的蔬菜土地与产研结合带来的降本增产,已经为本地的蔬菜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保证蔬菜的销路,就成了重中之重。


但是,当被问及种甘蓝和过去最大的不同时,熊成龙却毫不犹豫地这样说道,“现在种甘蓝,我们不用愁销路”


“以前,菜农最远只能把蔬菜卖到咸宁市区,现在在‘经纪人’的帮助下,蔬菜不仅可以卖到全国、卖到海外,还可以在网络直播间卖,既拓宽了菜农的销售渠道,还能够增收。”潘家湾镇种植技术员刘朝辉说,嘉鱼县成立专门的蔬菜营销协会,培养经纪人帮助农民解决销路问题。


刘朝辉介绍,甘蓝“经纪人”像是连接市场和农户的“桥梁”,他们与农户签订协议,以一定的价格“买断”种植出来的甘蓝。种子刚种不久,“经纪人”就开始联系菜农收购蔬菜,从蔬菜采摘、打包、装车到销售,都有专人负责。在潘家湾镇,就有约300名“经纪人”,大伙儿同心协力,把菜卖得更好、更远。


图片来自:湖北日报农村版


对于甘蓝种植户而言,种包菜就成了一件旱涝保收的事情。即使甘蓝成熟后,市场行情价不好,也不再需要菜农承担损失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蔬菜长廊,刘朝辉指着田地里一眼望不到头的甘蓝,“再过二十天,这些甘蓝才完全成熟,但它们现在却已经全部都卖出去了。”


稳定的蔬菜销路带来了本地农民收入的稳步提升。像熊成龙这样的农户,据他自己介绍,一亩甘蓝地的平均收益可以达到3000元,加上打工的收益,57岁的他一年收入可以超过10万元


种菜40年的潘家湾菜农叶祥松种植有40亩菜地,他也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以产8000斤至12000斤甘蓝,每斤甘蓝可以卖到6毛钱,年收入可以达到20万元左右,比以前种植棉花翻了至少10倍

图片来自:时政新闻眼

拓宽销售主体,是完善嘉鱼蔬菜产业链的一部分。如今,从农产品的加工、蔬菜销售到餐饮文化旅游,嘉鱼的蔬菜产业已经形成了一条横跨三产的产业链。

潘家湾镇的产业经验

蔬菜长廊何以振兴?潘家湾的5大经验值得参考:


(1)要想富,先修路。投资2600万元修建潘家湾镇蔬菜大道。随着蔬菜大道从蔬菜长廊间穿行而过,过去农资运输不畅、车辆无法抵达田间地头等现象一一得到解决,全镇蔬菜产业得到了加速发展。


(2)冷链物流是保障。蔬菜是生鲜类,极易损耗,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是保证蔬菜品质的关键。潘家湾镇投资500万元,采用液氨制冷工艺,建设高低温冷库7间、面积2400平方米,年冷藏能力达到1.5万吨。


(3)注重农业经纪人培育。在镇政府倡导和协调下,成立了潘家湾镇蔬菜营销协会,发展蔬菜经纪人,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127个,助力潘家湾镇蔬菜畅销。


图片来自:长江日报


(4)打通产销对接堵点。一是引进民营资本投资4000余万元,在潘家湾镇肖家洲村建设蔬菜交易市场;二是镇人民政府整合项目投资600万元建设了潘家湾镇农业(有机蔬菜)产供销交易信息中心,对蔬菜交易信息进行监测预警,对蔬菜产销形势及时分析研判,大幅提升蔬菜交易信息服务水平。


(5)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上,引进专家智库,打造露地蔬菜新品种、种植新技术展示区,每年引进蔬菜特色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和展示,筛选适宜种植的蔬菜新品种;品质提升上,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打造镇、村、农户“三位一体”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品牌打造上,制定品牌和包装使用规范,重点打造1-2个公共品牌,对发展蔬菜产业有突出贡献,产生良好效益、具有良好前景的企业进行奖补;标准化生产上,制定露地蔬菜栽培技术标准,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


小蔬提醒:跟风种植有风险,投资谨慎!
信息来自中国乡村振兴、中国新闻社、中国经济新闻网、武汉都市圈新闻、荆楚旗帜等,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点击查看各地蔬菜报价

棚友圈
学技术、看行情、了解大棚发展动态,种棚人的棚友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