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见与不可见,可知与不可知之间 | 文末赠票

文化   2024-11-27 08:31   浙江  


在可见与不可见,可知与不可知之间,《褶皱》带来瞬间的沉降。坠入世界,没有啼哭。

出生与回归、此岸与彼岸,难以辨识。黑箱剧场中的每一粒微尘,仿佛都能以舞者作为介质,被小小的白色浴缸完美收纳。在那狭小而深不可测的缝隙之中,《褶皱》从物质走向非物质,从展示性走向非展示性的关系,直达源动力层面的亲密与共生。

另一个生命的双足难道不是我的双足吗?另一个生命的身体难道不也是我的身体吗?生命的原初连接何在,而生命的渴望又可否相互承托?一切存在的事物是否仅是万有引力的提线木偶,还是正是在生命交错的动能构成的褶皱中,展开根本的能动性?……《褶皱》不仅向我们提出这些问题,也不断向自身提问。

从《迁徙》到《褶皱》,作品对于内在驱动力的探索仍在延续。通过调用生命中交织的,甚至是矛盾的内在动机,《褶皱》看到了缝隙生成之前的挤压,以及在缝隙的深渊中时间与空间的强度。在《迁徙》所带来的骨骼、直击感官的框架感的基础上,《褶皱》进一步触及神经系统的敏感层次。一种更为细腻的,毫厘之间的生物动力学关系缓缓展开。




通过探入缝隙中无限折叠的动能与空间,《褶皱》得以显微。一些瞬间甚至带来错觉:舞台平面倏尔消失,一个生命体与另一个生命体的界限也难以找寻。看似无形的力道,实则始于更为隐秘的源起。既受到万有引力的牵引,也不断对抗引力的束缚。而超越边界的,从来不是因果逻辑。

展示与隐匿交织,构成了《褶皱》在神经系统层面带来的新的观演关系。放掉前额叶的掌控,离开肾上腺素的支配,视觉、听觉,乃至间接触觉的细微之处重新显现:脚趾的微妙动态、耳廓的略显略隐,甚至是身体在微粒间滑动时的触感,一切在慢速当中逐渐明晰,构成一种独特的呼吸感,在微观的振动与脉冲中悄然演变。动作、形态在时间的绵延中溶化,却又在下一瞬依旧保有余温。

当生命不再是封闭的个体,而是多重力场的相遇,一切具象都指向对生命内核的追问,指向对母体复杂性的回望。与此同时,也清醒地指向这一行动本身的困境、脆弱、恐惧与渴望。

在世界的褶皱之中,空间中的每个微粒,都是时间与心识的起源与延伸。而那些深不可测的,并非绝对实有,也超越绝对空无。




《褶皱》Morphing|2024



“世界不断加速,是什么在推动我们?

在我着手创作这个作品时,远方的战火骤然爆发。战争的残暴与冷漠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伤痛,而眼下高速的发展,扭曲并割裂着人的感知。在逐渐扁平、光滑的时代表面之下,仿佛整个世界变成一个任由人类剪辑、切割的幻象。

在2022年至2024年间,我以人的身体与心理动态作为探索的根基,通过放慢和放大那些被忽视的、潜藏的、涌动的力量,观察生命体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特征。作品以“褶皱”为题,旨在揭示表象下的持续运动,以及可见形态之中蕴含的混沌。正如地貌在强大力量的挤压中发生变形,象征着生命形态与物理形式在多种力量作用下的质变。观测生命在蜕变中消亡与再生,周而复始。” ——古佳妮

联合委约

中国舞协“培青计划”、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北京晓年青剧团

‍‍
概念设计 & 编舞|古佳妮 
舞者|王宣淇、明达、杨莹、曾玙霖、张键、范璇
灯光设计 & 技术统筹|曾睿琁
声音概念 & 设计|甘健
舞台设计|古佳妮、陈亮儒
舞台监督|周雅婧
音响控制|班华
平面设计|樊丛
文字|吴张心安
媒体宣传|沈韵琪、Evelyn
视频|梁小光、谢谢 
摄影|常晓、李小草、樊丛、胡一帆
执行制作|周雅婧、明达
制作|十口无团
联合委约|中国舞协“培青计划”、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北京晓年青剧团
特别鸣谢|大山派戏剧、赵凯

 

(宣传片声音为代用版)




购票方式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

11月30日 周六16:30

12月1日   周日16:30


北京·晓剧场(回龙观文化艺术中心)

12月7日 周六20:00

12月8日 周日16:30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概念设计与编舞


古佳妮


十口无团创建者

现居北京,独立创作。涉及身体运动研究,物件与空间。

2012年开始编舞,与李楠进行“GO&N SPACE”身体计划。2016年她发起十口无团,并与王宣淇共同建立至今。在此期间通过创作探索身体与环境间的复杂关联,并致力于当下身体语言的动态研究,以对力的细微观察,创建连接与空间想象。她在创作过程中,持续将 “杠 · 推力双人连接运动” 练习作为身心内观的练习通道,并在十年的时间里,拓展出一系列关于身体练习的方法。

代表作品:《右一左一》(2014)、《插销》(2016)、《迁徙》(2021)等。




表演者


王宣淇


身体探索者|十口无团创建者

现居北京,是一位创作者和表演者,她聚焦动态,以身体为通道关联生活。

她与古佳妮合作,共同搭建“十口无团”(Untitled Group)和“交叉计划”项目(The Crossing Project)。她同时也是北京接触即兴的社群组织者和引导者,和社群的伙伴组建了“周四下午lab”小组,以舞蹈即兴创作、身体哲思和基于研究而生成的表演为探索方向,强调实验和公共的可能性。2022年她开始进行个人创作,其作品「着陆」于2023年首演。



明达


现居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2015-2019年,加入陶身体剧场,担任全职舞者。曾参与作品:《重CHONG》《4》《6》《9》《12》 陶身体与云门交换作郑宗龙《乘法》等。2021至2024参与十口无团作品《迁徙》。



杨莹


两个孩子的妈妈。在身体里寻找万物

曾参演作品:《最后一支舞》《日记帮助构成》《碎片》。



曾玙霖


来自香港,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国标系。



张键


习惯默默吸取能量茁壮成长的e人



范璇


2021年参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联合委约作品《Touch 影》 项目演员

2023年受邀长沙半山舞人艺术周 参与宁曦导演作品【捉迷藏】担任编舞/演员

2023参与D.LAB DANCE出品【我的身体去哪了】-王剑辉作品【裂缝】项目演员 登上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无边线当代青年前沿舞展

作品创作:【捉迷藏】【Said】【two legs,two arms,one head】




声音概念&设计


甘健


甘健,现居北京,他的作品探讨混合媒介、空间与知觉的关系,通过现代技术建构一种深层次的感官体验,这些作品试图打破对实体和空间的常规理解,通过利用光线、声音等非物质媒介与实体材料、结构相互结合与转换,在有形和无形的交汇点,赋予空间以特殊的形态,邀请观众在物理和心理层面都参与其中,从外在形式走向对内在空间和心理深度的探索。




灯光设计


Ray Tseng


劇場工作者,主業擔任燈光設計及國際巡演統籌;著重由概念性探討出發,將對光與材質之觀察,與時間之相對性,拼貼與再現。近年也開始個人劇場作品創作。




舞台设计


陈亮儒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设计学系,舞台设计之艺术学士。现为剧场舞台设计、绘景师、工作人员。



概念设计与编舞


古佳妮


十口无团创建者

现居北京,独立创作。涉及身体运动研究,物件与空间。

2012年开始编舞,与李楠进行“GO&N SPACE”身体计划。2016年她发起十口无团,并与王宣淇共同建立至今。在此期间通过创作探索身体与环境间的复杂关联,并致力于当下身体语言的动态研究,以对力的细微观察,创建连接与空间想象。她在创作过程中,持续将 “杠 · 推力双人连接运动” 练习作为身心内观的练习通道,并在十年的时间里,拓展出一系列关于身体练习的方法。

代表作品:《右一左一》(2014)、《插销》(2016)、《迁徙》(2021)等。




表演者


王宣淇


身体探索者|十口无团创建者

现居北京,是一位创作者和表演者,她聚焦动态,以身体为通道关联生活。

她与古佳妮合作,共同搭建“十口无团”(Untitled Group)和“交叉计划”项目(The Crossing Project)。她同时也是北京接触即兴的社群组织者和引导者,和社群的伙伴组建了“周四下午lab”小组,以舞蹈即兴创作、身体哲思和基于研究而生成的表演为探索方向,强调实验和公共的可能性。2022年她开始进行个人创作,其作品「着陆」于2023年首演。



明达


现居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2015-2019年,加入陶身体剧场,担任全职舞者。曾参与作品:《重CHONG》《4》《6》《9》《12》 陶身体与云门交换作郑宗龙《乘法》等。2021至2024参与十口无团作品《迁徙》。



杨莹


两个孩子的妈妈。在身体里寻找万物

曾参演作品:《最后一支舞》《日记帮助构成》《碎片》。



曾玙霖


来自香港,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国标系。



张键


习惯默默吸取能量茁壮成长的e人



范璇


2021年参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联合委约作品《Touch 影》 项目演员

2023年受邀长沙半山舞人艺术周 参与宁曦导演作品【捉迷藏】担任编舞/演员

2023参与D.LAB DANCE出品【我的身体去哪了】-王剑辉作品【裂缝】项目演员 登上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无边线当代青年前沿舞展

作品创作:【捉迷藏】【Said】【two legs,two arms,one head】


十口无团

将姓氏拆分为“十口”并持以对“无”的见地,在提取、颠倒、互换的理念中,从而回归事物的本质,以创作去发现事物的多面性以及世界的复杂性, 遵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态度,玩笑式的自称无组织的“组织”,由2013年古佳妮与李楠共同建立的“GO & N SPACE身体计划”衍伸而来,与王宣淇在2016年共同搭建。

工作组的创作始终在“力”的实践中去探索当下的身体语言与多种身体练习方法,持着慢工细活的创作状态,以独立项目制作的方式展开。在创作及排练之余,十口无团先后发起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及身体课程,并从2022年初起,定期展开跨学科领域的工作坊“交叉计划”,该项目旨在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空间,延续工作组在创作中关于动态的研究,并通过密集的课程、主题工作坊、实验小组等丰富构架,积极推动着本土艺术家之间的网络,面向大众进行不同艺术媒介的创作分享,在相互的碰撞中不断拓宽理解,增添新的向度和深度。                     

在十年的时间里,工作组先后长期驻地于北京多个空间,巡演足迹包括: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北京郎园多个空间、北京中间剧场、香港艺术节、香港西九文化区FREESPACE、台湾两厅院、挪威CODA奥斯陆国际舞蹈节、墨尔本艺术节及美国多个地区等。作品先后接受过多家机构邀约及委约,也涉及跨界合作,并先后被多家主流杂志进行媒体采访及学术报道,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QUEER DANCE: MEANINGS AND MAKINGS 》以及《VOGUE》杂志等出版物。


摄影 | 樊丛
文字| 吴张心安




给单向的朋友们

评论区分享你对“褶皱”的理解与想象。截至 11 月 29 日中午 12 点,我们会在评论区留言选中 5 位朋友,送出《褶皱》门票(场次:12 月 1 日 周日 16:30)。




单向街书店
这里是独立灵魂的栖息地,我们致力于让每一个独立而又丰富的灵魂,都有处可栖。我们推荐:好书、好文、好物、好剧;我们主办:好沙龙、好展览、好演出、好课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