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鳌冠台胞之声:海沧籍爱国名医林可胜,客串战地天使的科学家
文摘
2024-11-18 00:52
浙江
点击选购《九牧林家》
点击林可胜专辑,了解更多!
宋老师,您是鳌冠的台胞社区主任助理,那今天是不是要跟我们介绍有关鳌冠村的历史人物呢?是的,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位,祖籍为厦门鳌冠村,在医学领域成就卓越。又是一位赤诚的爱国主义者,他就是前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先生的长子林可胜。老师,据我了解,林可胜出生于新加坡的豪门望族,林可胜他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他舍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与祖国同胞一起共赴国难,组织战地救护队,创建救护总站,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极其可贵的贡献。我们台胞社区主任助理关心海沧区的历史人物,多少会有一些了解,不过还是要老师您帮我们介绍林可胜他的一些故事。好的,林可胜八岁就被送往英国念书,大学专攻医科。毕业前,正好遇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林可胜应征服兵役,被分配在英国南部的军医院当外科助理。四年紧张的战地医护工作,对他后来在祖国创办救护总站,有很大的帮助。老师,我们在第一集的节目,介绍林可胜的父亲,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没错喔,他们父子俩在医学的贡献都非常的大,不同的是,1925年,林可胜回到了祖国,担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科客座教授兼系主任,1927年升教授,为协和医学院第一个华人教授,其时年仅30岁。所以,他的医学成就不输给他的父亲,而且还回到了祖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说到对祖国的贡献,就要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当时的炮声震撼着北平,林可胜却毅然奔赴抗日的最前线,为祖国的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战争的发展,医护人员非常紧缺,他在创设救护总站,办理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训练示范病房以培养战地医护人员,还附设药品及医疗器械制造厂。由于他的国际声望,救护总站得到国际团体、个人以及爱国华侨的广泛支持。林可胜的救护总站先后派遣了100多个救护队分赴各战区,并在五个战区设立分站。抗战初期,前线由于缺医少药,伤兵得不到及时的医护,往往轻伤转重,重伤致死,造成不应有的伤残与死亡,严重影响了士气和战斗力,自救护总站在前线设立战地医院后,情况大有改进,伤兵运到后,及时加以医治,轻伤者医至痊愈即重返战场,重伤员则经过紧急处置后,转移到后方医院。那我知道了,林可胜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培训了全中国的医护人员,让那个时候的抗日军人减少死亡,医治伤兵,是吗?是的,林可胜在1940年,亲自率领医师深入到各战区考察军医设施。当时有许多地区不通公路,全靠步行。盛夏烈日下,他时常光着上身,头包白布,走在前头。每天午饭后,他就在小村的长凳上躺着歇息。他训练自己该睡就睡,要醒即醒,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他们行连续行走了70天。哇,像林可胜这样的一位名医,放弃了大好的医生前程,全身贡献在战地医疗,还在这么刻苦的状况下工作,真是非常的伟大啊!不但是这样,他还认为,部队驻扎乡村,不仅部队本身的环境卫生要搞好,还要训练部队改善乡村的环境卫生,将来胜利后,大批士兵复员回到自己的家乡,便可把农村的卫生搞好。这样,现在的工作即可为将来建国时期的公共卫生打好基础。这一颇有远见的计划,也体现他的拳拳爱国之心。所以说,林可胜不但在战争时期对打仗的伤兵有着医疗的贡献之外,对于战后全中国的医疗卫生也有着卓越的远见。对对对,我说个故事喔,有一年圣诞节的傍晚,从前线转来一大批伤兵,救护总站的工作人员因时间已晚,推说病房已满,不予收容。伤兵们只好瑟缩地躺在训练医院门口。时近半夜,林可胜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下山视察,当场大发脾气,命令立即停止欢庆圣诞的晚会,全体医护及事务人员紧急集合,打开训练示范病房,安置好全部伤兵,并煮粥给他们吃,一直忙到第二天黎明。林可胜的工作作风及作为一个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责任感,由此可见一斑。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可胜将各军医学校和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调整改组为国防医学院,创建军医中心教育制度,培训中国自己的军医人才。喔,这个我知道,台湾现在在军医系统,还有国防医学院这一所学校,每年培育出很多优秀的军医。不过喔,1948年,蒋介石拟委任他为国民政府卫生部部长,但他却坚辞不就,想当年,他怀着发展中国现代生理学的雄心壮志而慨然归国,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使我国的生理学已初具规模。在经历了8年抗战的磨难之后,正拟大展宏图,但面临的却是全面的内战和人事的难处,迫使他不得不远离祖国。 林可胜 ,1897—1969,生理学家,1942年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65年美国科学院院士。来源:《中国近代学人像传》和姨父伍连德一样,英籍南洋华人林可胜也是一位医学奇才。27岁时,他就已经从英国获得了两个博士学位;28岁回到祖国,立即被聘为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兼系主任。此后,在他和同事吴宪的领导下,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不但成了中国生理生化科学最重要的研究基地,还在全世界都拥有了一定的声誉,林可胜本人于1942年在中国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即是一明证。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平被日军占领。但作为美国的产业,协和医学院当时并没有被日本人接收,而且仍有从美国而来的经费,所以研究依然可以继续。但林可胜坐不下去了。南下把子女送到新加坡安置好了之后,他又只身北上,到武汉组建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队。不久后,他又在贵阳图云关创设救护总站,除建立药品和医疗器械制造厂之外,还培养了大量战地医护人员,并先后向全国各战区派出了100多支救护队。这些救护队改善了“活像一幅地狱图”的伤兵收容所的医疗状况,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均称他为“客串战地天使的科学家”。来源:澎湃新闻福建
林氏源流网
林氏{文化宣传、学术研究、古籍整理、谱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