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我区城西镇组织农业技术人员
在高庄村 “小田并大田”试点片区
进行水稻测产验收
走进城西镇高庄村,测产验收组现场随机抽取三块稻田,通过收割机收割脱粒、去杂、测定水分含量,最终折算标准稻谷产量。
不论是小麦还是水稻,最高产量都在实现新突破,这绝非偶然。2023年,城西镇在高庄、新合、袁望河3个村开展“小田并大田”试点,打开了富民增收新路径。
“‘小田并大田’的初衷,一是为了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二是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城西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办公室主任仲维中介绍,全镇耕地约4万亩,常住人口中,每三个人里约有一个是未成年人或65岁以上老人,种地主力基本以70后为主,80后零星少许,90后人员更是难觅踪迹。
“耕种1亩地,稻麦两季算上种子、机耕、肥料、综合防治、除草、收割等成本,大约1400元,如果当年风调雨顺,一亩地纯收入也就900元左右。全村每家每户大约有土地3到4亩,靠种地显然难以维持家庭开销。”高庄村党总支书记张连虎算了一笔账,传统种植方式收入低,年轻人不愿种,成为摆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面前的一道难题。
“小田并大田”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前提下,通过规模流转、大户经营方式,把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既解决了耕地“碎片化”的难题,又方便了农户规模经营管理,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效率。
流转了1200亩地的朱孔民,用自身事例告诉人们,有了大面积可连片作业的农田,让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高产运营模式大面积推广,这才有效提升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今年7至10月,城西镇降水天数累计达到了48天,累计降水量1215.1毫米,为10年来降水量最大值。进入8月水稻扬花期,持续的高温天气影响水稻散粉和花粉管伸长,最容易导致水稻结实率低、千粒重下降等问题。
这些不利条件带来的影响,在“小田并大田”实现现代化农业中,变得更可控,将影响降到了最低。
“农田基础设施到位,实现涝能排、旱能灌,为了应对极端天气,我们采取日灌夜排,适时落干,以水调温措施,降低水稻冠层和叶片温度。在做好病虫害防治的同时,喷施了优质叶面肥等生长调节剂,既能降温增湿,又能补充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及营养,还可增加对高温的抗性。”朱孔民坦言,这些管理措施都是小户做不到的。
热点视频推荐
来源:连云港日报
供稿:臧震 张永喜 张南宁 徐伟 袁春梅
编辑:凡波
校对:张亚辉
审核:韩冰
监制:王海超
投稿邮箱:gyf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