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发射只需几百秒,做好航天却需要一辈子”

科技   2024-11-01 18:27   北京  

10月30日4时27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11时00分,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12时51分,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天宫开门喜迎客、逐梦苍穹天地间。

为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保驾护航的,依旧是由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黄金搭档”。从1999年11月神舟一号试验飞船成功发射返回至今,25年间,神舟飞船连战连捷、发发圆满。在确保任务圆满成功和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航天科技集团四院载人航天研制团队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原则,持续开展技术升级和能力提升。 

他说:做好发射只需几百秒,做好航天却需要一辈子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腾空而起的时刻,四院试验队的全体人员都紧紧盯着大屏,当听到“逃逸塔成功分离”口令后,他们才短暂地舒了一口气。 

四院承担了被誉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动力装置的研制任务,为航天员的安全飞天保驾护航。当《三体》小说在航天干部职工中风靡一时,看着“面壁者”和“破壁人”打响攻防交接的高端局,他们也给自己起了一个“制塔人”的别称。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李洞春就有幸参加了神舟七号飞船发射任务。十几年来,李洞春作为设计人员在参与的型号研制中,基本上都是亲自押运产品到发射场,一待就是两三个月,任务成功后又是最后一个回来。别人每每提到他在发射场的辛苦付出,他都略带羞涩地一笑而过。“发射不易,航天更不易,做好发射只需几百秒,做好航天却需要一辈子。”

在发射场,不知是不是因为风沙大,总装团队的王号虎总是紧紧锁着眉,他是跟一根螺丝钉都要“叫板”的人。无论是零件检查还是产品装配,每一次操作前,他都会深思熟虑,反复核对方案和流程,谨慎地做出每一项决策。从螺丝的紧固程度到线路的连接情况,他用行动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完美无缺。“载人航天、万无一失”这些精确到极致的标准不在别处,就在手中。 

他说:要拿出做新配方的态度,开展一次次验证

逃逸系统这样的救生装置需要在2秒钟之内高速将逃逸塔带到安全的区域,逃逸发动机的动力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推进剂配方技术和产品属于“一次验证、组批投产”,已经非常成熟,但配方研制的负责人刘学还是反复强调:“逃逸发动机关乎航天员生命,我们要拿出做新配方的态度开展一次次验证。”

每一次原材料备料、配方装药,团队技术人员都全程保驾护航,从源头控制,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数据都精益求精。才来到该团队一年的刘琮佩璘是个95后的“E”人,但她在刘学面前也丝毫不敢“打哈哈”。从成熟项目、改进项目甚至全新项目的磨炼中,她全程跟产、摸爬滚打,掌握诀窍、构建信心。在团队中她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严慎细实的作风。“航天员轮流‘出差’太空已成为常态,但是面对生命,我们却只有一次机会。” 刘琮佩璘对自己责任的定位无比清晰。 

她说:从青丝到白发,追梦者终圆梦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设计之初,就对可靠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回顾研制初期,主逃逸发动机首次地面试车失败的场景给整个逃逸发动机前燃烧室绝热层研制团队内心都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主逃逸发动机中结构最复杂、工艺难度最大的异形结构绝热层成型精度和厚度无法满足发动机抗烧蚀要求,常规工艺方法和工具难以施工,更承受不了火箭发射时瞬时高温高燃速气流对绝热层的冲击。 

为保证燃烧室产品“零缺陷”交付,前任燃烧室团队带头人王庆利拿出了她的看家本领——“典藏大数据库”,数据库中是她30多年里对每台产品各种参数的学习记录,不但能对产品性能进行分析、排查,还可快速生成质量分析报告,遇到异常或预警数据随时可以研判与分析。有了数据库做基础,团队在技术研发上陆续取得进展,相继突破复杂异型面燃烧室绝热层的可靠加压成型等一系列技术难关,为产品的高质量交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最终,在全面考核神舟飞船应急救生系统综合能力的飞行试验中,该团队的努力得到了验证,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不但缔造了多个“首次”纪录,相关自主创新工艺方法已获得了多项专利授权。 

团队带头人王庆利用青丝到白发的坚守,传承了一项又一项核心技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航天技术骨干,她说,追梦者终圆梦。 

他说:将每一次操作任务都当成是第一次,再重复成百上千次

逃逸发动机金属壳体结构复杂、成形精度要求高、机加难度大,其中一部位的加工公差要求在0.03毫米以内,一线操作人员将其称为“三道”。进行逃逸发动机金属壳体加工工作,必须得有“一道分三刀,刀刀有下削”的严谨和耐心。研制团队要求全体参研人员同时具有“熟练工”的担当和“新手工”的自觉,将每一次机加任务都当成是第一次,严肃认真地对待重复了成百上千次的操作。 

仝宝强和妻子巨娟娟在同一个班组,二人既是夫妻,也是师徒,曾双双摘取技能大赛奖牌。夫妻二人一同参与了载人航天逃逸发动机金属件的车加工任务,仝宝强始终以“做别人做不到的,干别人干不了的”为目标;妻子除了做好主要负责的精加工任务之外,还会积极做好各项组内临时分配的节点急、难度大的任务。多年来,二人一同奋战在航天一线,相互扶持,齐头并进,书写着航天人“九天之上有你我名字”的独特浪漫。

除了逃逸救生系统动力装置外,四院还研制生产了神舟飞船及天舟货运飞船舱体密封件,空间站静密封件和抗静电密封件以及“太空厕所”组件、二氧化碳吸附药盘,航天员舱外航天服手套组件、主气密层等,技术和产品涉及载人航天“箭、船、站、服、员”五大系统。在四院载人航天工程的大团队中,既有70后的定海神针,也有80后的能工巧匠,更有95后的新生力量,他们通过行动将航天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中传承,一次又一次地用严慎细实的态度将“守护生命”做到极致。


文、图/航天科技集团四院

编辑/孙喆

审核/贺喜梅

监制/索阿娣






中国航天报
《中国航天报》创刊于1986年,是中国唯一一家权威介绍航天高科技产业的报纸,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