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首届饮食文化地理与美食旅游研究前沿论坛暨中餐非遗技艺传承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2024年学术年会在扬召开。本次会议由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江苏省旅游学会、扬州大学主办,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中餐非遗技艺传承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中餐繁荣基地、江苏省淮扬菜产业化工程中心承办。来自国内兄弟院校、出版机构的150多位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于“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交流学术问题,分享研究成果,碰撞思想火花。
11月16日上午,首届饮食文化地理与美食旅游研究前沿论坛暨中餐非遗技艺传承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2024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于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文体馆三楼报告厅隆重举办。
莅临本次会议的校外主旨报告嘉宾有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黄震方,江苏省旅游学会执行会长章锦河,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兆荣,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国军,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邓力,《旅游科学》编辑部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张圆刚副教授。
校内领导及主旨报告嘉宾有扬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文明,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院长、教授侯兵,《美食研究》编辑部主任、编审王芙蓉。
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部分专业老师、本研300名学生,开幕式由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党委书记解小青主持。
开幕式上,扬州大学副校长赵文明莅会并致开幕词。他首先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介绍了扬州大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并对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的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给予了充分肯定。赵文明副校长表示,长期以来,学校始终致力于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本次年会的举办不仅是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旅游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更是推动饮食文化与美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他希望在本次会议上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领域理论建构、多维框架与实践逻辑,为推动相关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推动饮食文化地理与美食旅游研究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构建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饮食文化与旅游话语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扬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文明致辞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对会议的举办表示祝贺,随后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结合各自的研领域和方向深入研究,用理论的研究成果,指导旅游业的发展,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致辞
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黄震方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人类生活中的刚性需求,饮食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美食旅游是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要的一种重要方式。黄会长认为,美食旅游文化体系是特色地域文化的延伸,也是美食特色在空间的传播,更是美食消费者在空间的流动。他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与各位专家共同探讨文旅融合高端化的一系列话题,更好的推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更好地推动餐饮和文化的融合发展。
▲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黄震方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嘉宾进行合影留念。
主旨报告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邀请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兆荣,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国军,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侯兵进行精彩的专题报告,由江苏省旅游学会执行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章锦河主持。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作《美食旅游赋能城市特色化发展》的主题报告。邢会长首先以特色案例引入,展示了城市美食旅游发展的成功实践。同时,他提到,城市品牌建设途径多元,包括“美食+”与“+美食”两种策略,要围绕“土、特、产”发展特色美食产业。关于开拓中国饮食文化新课题的研究,他给出了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饮食文化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建议,强调要以新的思路“论证”中国饮食文化,突破现有研究局限。最后,他表示:要以特色化供给创造新需求,细分化需求牵引新供给,持续营造浓厚文化和旅游消费氛围。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兆荣作《味道:约束的自由》的主题报告。彭教授首先从人类学角度对食物性质进行探索,指出食物具有共需性、共食性、共享性与多样性,品尝可以满足“胃口—口味”最大限度的自由。接着,他对自由品尝与专制伦理进行说明,认为开放的口味与封闭的伦理形成了一个关系锁链。最后,他强调了味道在唤起感受中的作用,并从美、和、礼、味、品五个方面对中国饮食独特的品尝民族志进行了总结。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国军作《由“合”至“和”:大食物观重塑“人-食-地”关系》的主题报告。曾教授首先指出食物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人、食物与地和时共生的结果,梳理人、食物、地关系在历史向度上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具有必要性。接着,他对人、食物与地关系的形成、断链与重塑的过程进行原因分析与探讨,强调“人”“地”食物供求关系的平衡是食物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结构安全综合作用的结果。最后,他就大食物观引发的可能研究议题进行分享,希望能够拓宽大家的研究视野。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侯兵作《旅游影响下地方饮食文化生产嬗变的特征与机制》的主题报告。侯院长首先从饮食的多重意义与饮食文化生产的演化讲述了研究开展的缘由,并对文化生产理论、地方文化生产与再生产以及旅游重塑地方文化的相关观点进行综述。随后,他向大家展示了研究设计的框架与内容,通过特征表现与机制分析揭示了饮食文化生产的发生规律,构建了基于旅游影响的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研究体系。最后,他对研究的理论贡献、实践价值与存在局限进行说明,强调了旅游对地方饮食文化生产逻辑的深刻影响。
下半场邀请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邓力,《旅游科学》编辑部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张圆刚,《美食研究》编辑部主任王芙蓉进行精彩的专题报告,由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侯兵主持。
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邓力作《中国饮食文化的科学性与智能化发展》的主题报告。邓力教授从中国烹饪的危机切入,理性讨论西方工业化对中国餐饮发展的借鉴意义,提出传统饮食文化与哲学对于当代研究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他对火候、锅气与传统中式爆炒工艺进行了简要阐述,强调中国餐饮文化具有科学性,要利用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智能化是烹饪发展重要趋势,邓教授致力于探索烹饪机器人与新型分布式智能餐饮的实际应用,为中餐智能化和产业化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旅游科学》编辑部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张圆刚作《<旅游科学>期刊发展与选题》的主题报告。张教授首先介绍了《旅游科学》的权威性,详细说明了期刊的刊文周期,并从个人角度对什么样的旅游主题研究更受《旅游科学》欢迎的问题作出解答。随后,张教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两个角度阐明了期刊期望收到的旅游稿件的特点,强调稿件需符合《旅游科学》撰写的规范。在谈及期刊发展与未来规划时,张教授提到了几点变化:一是期刊将连续和高校共同主办专题,二是期刊年会与高校合办,三是版面已改版为单月刊。
《美食研究》编辑部主任王芙蓉进行《<美食研究>期刊介绍、征稿及投稿要求》的主题报告。王主任首先对期刊的办刊历程、影响因子与所获荣誉进行简要介绍,帮助与会人员了解期刊。随后,在期刊栏目设置方面,她着重介绍了饮食文化与美食旅游两个栏目。同时,她从学术、字数与格式三个方面对投稿要求进行说明,列举了影响录用的因素。报告的最后,她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投稿建议,并分享了与编辑部的沟通技巧。
主旨报告结束后,进行优秀论文颁奖环节。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投稿60余篇,经过专家组多轮次的严格评审,来自复旦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单位作者提交的10篇论文获评优秀论文。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黄震方为其颁奖。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黄震方为优秀论文颁奖
▲获奖优秀论文一览
现场,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学生用烹饪作品展示办学成果。
▲滑动查看更多
下午,会议四个分论坛在扬州花园国际大酒店继续进行。主题分别为:饮食文化地理理论与实践、文旅融合与美食旅游、饮食非遗与饮食消费和数智科技与文旅产业。
本论坛由桂林旅游学院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谭兴勇主持,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薛熙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岭南饮食文化研究中心老师陈非、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周永博进行点评。
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薛熙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齐文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岭南饮食文化研究中心陈非、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孟令君、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王思婷、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伍容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肖锦汉、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石令奇、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曹仲文、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沈显窈分别就各自高校团队对于“饮食文化地理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下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报。
来自八所高校的十位师生代表在论坛中围绕饮食文化地理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例如,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齐文娥老师分享了《荔枝入馔与食疗药用史简论》,从荔枝的历史典故、入馔典范、药用价值等方面展开,简述了荔枝的应用前景。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石令奇同学分享了《中国古代竹类饮食的时空演进与环境互动》,研究了竹类饮食发展至今的演变过程和受环境影响的变化规律。
汇报结束后,点评专家就各位汇报人的汇报内容进行讨论,肯定了汇报者选题的契合性与创新性,并从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研究意义等方面为各位汇报者提供了指导意见。
本论坛由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教师陈倩主持,由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汪京强,韩山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潮莱学院院长、教授陈菁,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吉根宝进行点评。
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张宇、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程德年、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张瑜、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顾怡、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钟吴玥、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黄志晖、上饶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罗镜秋、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贾雯青、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刘佳雯分别就各自高校团队对于“文旅融合与美食旅游”这一主题下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汇报。
来自9所高校的9位师生代表在论坛中围绕非遗饮食、乡村美食、文旅融合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例如,上饶师范学院罗镜秋老师分享了《乡村美食体验价值感知、地方依恋与重游意愿的关系研究》,以旅游体验理论、地方依恋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美食体验价值感知与游客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及其中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所发挥的中介效应。曲阜师范大学张瑜《地理学视角下蓝色食物研究框架及热点议题》通过全面梳理国际蓝色食物发展脉络与研究进展,归纳热点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中国的相关研究带来了启示。
汇报结束后,点评专家就各位汇报人的报告展开讨论。讨论指出,要从更广泛的方面研究美食与旅游的关系,抓住关键词进行深入。
本论坛由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林岚主持,出席本会场会议的点评专家有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朱桂凤、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副教授余凤龙、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张瑜。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学院刘畅、韩山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林琪欣、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淼、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林俊帆、玉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滕永军、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旅游烹饪系叶方舟、普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王建勇、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湘菜研究院蔡振林、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湘菜研究院方八另、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马靖芸分别就各自高校团队对于“饮食非遗与饮食消费”这一主题下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汇报。
汇报中涌现出多篇优秀报告,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刘畅分享了《顺德双皮奶:地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建与展演》,以“文化记忆”理论为框架,探讨地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建与展演过程,追溯双皮奶从“番菜”到顺德“非遗”的演变历程,分析政府、行业与民间的互动;南京林业大学张淼《江苏饮食类非遗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运用GIS空间技术与地理探测器分析了江苏省454项饮食类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地方性与原真性等角度提出了传承和保护饮食类非遗的建议和另外多篇优秀报告。
汇报结束后,点评专家就各位汇报人的汇报内容及研究数据展开讨论。点评专家指出,对于非遗饮食文化的研究需要把握研究出发点与落脚点,不能泛泛而谈、浮于表面,要将调研定点定型进行研究。
本论坛由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副教授徐冬主持,出席本场会议的点评专家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王金伟、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孙晋坤、青岛大学商学院教授郭永锐。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江铭娅、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陈梓杰、安徽师范大学地理旅游学院舒涵、华侨大学甘明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张洁、浙江农林大学邹燕芬、宁波财经学院马兰、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宋学通、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张情绰分别就各自高校团队对于“数智科技与文旅产业”这一主题下的相关研究调研进行汇报。
其中,东北财经大学李慧《目的地美食旅游何以高质量发展基于35个中国城市的fsQCA与NCA分析》从市场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形象感知水平三个维度构建目的地美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目的地美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价。石河子大学的宋学通《中国美食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基于百度指数,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区域,使用地理探测器、ArcGIS等技术,对中国美食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讨论过程中,点评专家指出,对于这类信息化的研究,在利用大数据信息处理工具时,应当进行充分考虑,对数据的处理应更为精细,过滤掉无用数据,使研究结果更为准确。
至此,首届饮食文化地理与美食旅游研究前沿论坛暨中餐非遗技艺传承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2024年学术年会圆满落幕。
首届饮食文化地理与美食旅游研究前沿论坛暨中餐非遗技艺传承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2024年学术年会诚邀国内外学者和行业专家齐聚世界美食之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深入思考饮食文化地理与美食旅游研究与创新发展的理论建构、多维框架与实践逻辑,为推动饮食文化地理研究与美食旅游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文 案:沈显窈 李小凤 俞俊超 严 真
图 片:范烨祺 徐 鹏 陆护茏 周 瑜
柏晶晶 柳沁仪 蒋昕怡 刘小双
编 辑:王雨晗
审 核:侯 兵 王国静 徐华林 杨浩南
欢迎投稿至:lvpengxinmeit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