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90后“新农人”,给鸡戴“眼镜”建花园!

民生   2024-11-07 19:58   湖北  



提起养鸡场
我们很难将它
与眼前的鄂州小伙联系起来
自称“有鸡青年”的杨旭
已从事养殖业十年有余
90后回村当“新农人”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学生时代,杨旭热爱美术,渴盼追求艺术梦想,然而,面对高昂的学费,他不得不做出抉择,忍痛放弃进入专业美院深造的机会,踏上南下的列车,开始了打工生涯。

2011年的深秋,杨旭得知父母有意创办生猪养殖场,他心中那股对家乡的眷恋被悄然唤醒。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返乡与父母并肩作战。为了尽快掌握生猪养殖技术,他毅然前往一家大型农牧集团,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扫猪圈、铲猪粪,每项任务都完成得一丝不苟。凭借着勤奋与聪慧,他迅速掌握了疫苗接种、受精接生等关键技术。
2013年,生猪养殖事业初见成效,杨旭自己的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生猪年出栏数达到了2000头。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让养殖场遭受重创,半数以上的生猪病死,资金链和生产进度都受到了严重影响。面对困境,杨旭没有退缩,他连夜学习疫病解决方法,多次向农业专家求助,终于使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经历了这次风波,杨旭更加坚定了要在家乡“做一点事”的决心。2016年底,外出学习后,杨旭逐渐意识到,传统畜禽养殖业存在污染大、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必须寻求转型之路。于是,他决定停止生猪养殖,转向生态农业,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迈进

在杨旭的邀请下,一支平均年龄24岁的“新农人”团队在白雉山诞生了。他们吸取了第一次创业的教训,把大量精力放在前期调研和政策解读上,通过向鄂州及周边农业专家请教,全面梳理现有的农业资源,发现了白雉山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
白雉山因相传三国时期孙权在此狩猎时突见白色巨鸟而得名,杨旭团队决定以山之名,挖掘打造出独属鄂州的特色生态农业品牌。他们着手流转土地,成立鄂州市山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借助白雉山的自然环境开展特色养鸡业,致力于将荒山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养殖于一体的综合田园生态系统

在济南、杭州等地考察学习后,杨旭团队制定了“三步走”计划,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启线下体验渠道;实施产品标准化生产,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借助国际物流枢纽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让白雉山鸡飞向更广阔的市场。
创业初期,团队遇到了诸多困难。例如,他们曾尝试研发鸡汤产品,但由于保鲜容器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只能暂时搁浅。在复盘过程中,团队转换思路,通过销售真空包装的鸡肉,并附上鸡汤制作方法,实现了产品的增值。此外,他们还巧妙地解决了公山鸡之间打架的问题,为鸡戴上一种特制的眼镜,减少了伤亡。这一趣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乡亲们对年轻人善用新知识的态度也从质疑转为赞赏。

经过几年的努力,杨旭和他的团队在白雉山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他们不仅成功打造了特色生态农业品牌,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5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2年正月初七,一场暴雪压垮了所有棚栏,1300多只鸡散落在了山林间,给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面对灾难,杨旭和团队没有气馁。他们积极应对,最终找回了部分鸡只,并利用失散的鸡在山林间下的蛋,打造出了“野生自然”招牌的鸡蛋,反而带来了可观的销量。如今,爬山露营的客人常常能偶遇“野生”的白雉山鸡,为白雉山增添了几分野趣。

在持续深耕的过程中,杨旭和他的团队不断总结经验,优化管理。通过互联网平台,其产品不仅销往周边城市,还远销江苏、上海、陕西等地,年产值300余万,现有存栏白雉山鸡、雉山黑鸡、珍珠鸡12000多只,计划五年内将辐射养殖面积发展到3000亩的规模。


杨旭及团队

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在鄂州乡村大地上

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今年9月,杨旭受邀参加了

湖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

农民讲师培训班

他说,作为一名90后“新农人”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鼓舞更多年轻人返乡发展的信心


-The End-
出品 |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鄂州融媒全媒体记者 | 张娟
图片 | 艾博林、受访者本人
编辑 | 梁怡青
编审 | 何芬
主编 | 郑博
值班编委 | 严冬芳
商务合作 | 13607236900 肖俊


这里是鄂州
一座正在起飞的城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