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新:丹麦何以成为“听力王国”?

健康   2024-08-07 09:08   上海  

有一次,笔者陪同某贵宾参观索诺瓦苏州工厂。午餐期间,该贵宾赞扬我们既有助听器又有人工耳蜗,堪称“听力王国”。获此殊荣,老板当时兴奋不已,员工们都在猜想公司要大做文章了。不过,事后公司并没有在正式场合重提这个说法。

也许在行业里,丹麦才是公认的“听力王国”吧。

助听器行业全球“五大”巨头之中有“三大”来自丹麦,分别是奥迪康(Demant)、瑞声达(GN)和西万拓(WSA)。在国内助听器零售市场上,“丹麦助听器”是唯一能与“西门子助听器”分庭抗礼的品牌。随着唯听与西万拓的合并(2018年),丹麦“听力王国”的影响力再次得到提升。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对于丹麦“听力王国”这个称号,某度网的“智能回答”是否定的,即丹麦不是听力王国。理由是,这个称号“不准确”,听力保健并不是丹麦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特征”。笔者发现,回答内容中“奥迪康基金会”出现了三次。

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好比说中国是乒乓球王国,并不是说中国只有乒乓球,也没有否定中国在光伏、核电和高铁等领域内的全球龙头地位。丹麦除了以听力技术闻名,它还有童话美人鱼、乐高积木、嘉士伯啤酒……

2022OEC的助听器出口数据显示,在出口总额64.5亿美元中,波兰占21.6%,美国占8.44%,新加坡占8.27%,丹麦占7.95%,墨西哥占6.12%,丹麦仅位列第四。不过,深究起来,这些贸易数据有一点欺骗性。

WSA为例,它除了丹麦本土,还分别在新加坡、中国、墨西哥、波兰和菲律宾建有生产基地。2022年以来,WSA一直在墨西哥Tijuana的美洲制造分销中心(AMDC)为西嘉、力斯顿、TruHearinghear.com生产产品。

分析助听器产业在丹麦的巨大成功,应该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上述三家丹麦听力公司彼此相距不到25公里,构成一个助听器产业集群,被称为助听器的硅谷,这是巧合吗?或许不是。

丹麦是助听器行业中数字技术最早的采用者,并在90年代首次推出全数字助听器,进一步巩固了其行业技术领导者的地位。丹麦拥有大量具有独创性的工程技术人才,在推动行业技术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国内助听器公司一直在招聘DSP(数字信号处理)工程师。研发薄弱是短板,“颠覆行业”沦为习惯性自嗨,一点都不奇怪。

产业与大学结成合作伙伴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例如欧洲顶尖的丹麦技术大学(DTU)和欧登赛大学(Odense University丹麦大学的前身)。一些大学很早就开设了音频和听力学课程,培养专业人才。这种以产业和专业为轴心的合作通常是跨学科的,包括了流行病学、听力学、工程技术等领域,为助听器研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和资源。

丹麦政府同样功不可没。他们通过优惠政策、捐款和激励措施对科技和医疗保健的支持,以及丹麦高度协作的商业文化,都使得助听器生产商获得了又一个立足点。

丹麦的助听器普及率确实是全球所有市场中最高的,可能是因为政府补贴,也可能是因为当地产业向社会传播了对听力保健的文化认同。

丹麦是一个小国,这注定了它的产品必须外销(唯听的首批助听器就是在英国销售的)。因此,丹麦公司致力于建立全球分销网络,通过本地化的团队开展业务,成绩斐然。

特别是受益于欧盟的单一市场准入,允许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使丹麦公司的市场覆盖轻而易举地扩大到整个欧盟。欧盟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协定,也同样促进了丹麦产品的出口,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早在1986年,瑞声达公司便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助听器国际品牌。中国医生第一次拿到瑞声达精美小巧的助听器时惊喜的表情,患者排长队争先恐后配机的壮观场面,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部分信息来源:国外听力行业网站。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转发分享仅限非商业目的,请使用全文并注明出处。

注:微信公众平台随机插入的广告,与笔者及公号文章无关,请知悉和谅解。


助听器行业新观察
基于“专业做强,职业做精,品牌做久,资本做大”的思想,讨论突破助听器行业发展瓶颈的一切相关问题。特别关注行业生态及中小门店,得“道”开悟、求“术”落地。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留言讨论,转发分享仅限非商业目的并请使用全文、注明出处,拒绝易名拷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