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山水】浅绛山水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和代表人物

文摘   2024-11-26 17:58   河北  

善浅绛山水的两位画家

董源和黄公望


浅绛山水最重要两位画家简介

董源(约937年—约962年),一作董元,字叔达,五代时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南唐画家。董源善用水墨绘烟云湿润的江南山水,着色轻淡,不为奇峭之笔,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与品位,是山水画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开启了中国画强调笔墨语言表现力的笔墨审美观。董源的绘画多在真山真水中感悟,开创了披麻皴法,且董源在皴法之后用淡墨破其深凹处,表现深厚幽深的意境。可以说,董源也是破墨技法的鼻祖。代表作《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夏山图》等。董源约在962年去世。董源与荆浩、关仝、巨然同号四大名家。


黄公望(1269-1354年),他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等。江浙行省常熟县人,是元朝时期的著名画家。黄公望出生于平江路常熟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后过继给永嘉府平阳县黄氏为义子,因此改姓黄。黄公望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山水画上。他的画作以水墨和浅绛技法为主,风格雄秀、笔简神完,自成一家。他的山水画以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著称。黄公望曾师从赵孟頫,并宗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前代画家。他的作品在元朝时期极为著名,与吴镇、倪瓒、王蒙并称为“元四家”。除了绘画,黄公望还精通书法、音律,并擅长诗词散曲。他还撰有画论《写山水诀》,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公望的代表作品包括《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等。黄公望的人生经历也颇为丰富。他曾担任中台察院掾吏,后因故入狱。出狱后,他加入了全真教,并在江浙一带卖卜为生。晚年,他隐居在杭州筲箕泉,直至逝世。黄公望的生平及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山水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绛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类别,其特点是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这种画法的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常用于表现深秋和早春时节及斜阳夕照的景色。


一、浅绛山水的发展历史


1、起源:浅绛山水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2、代表人物:黄公望、王原祁、王时敏、王鉴、王翚等。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世间万事无物莫不如是。从容入市,清淡出尘,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也是中国文人画淡泊致远的处世心态。几千年来,中国山水画发展历久弥新,历代画家师法前人,开拓创新,对设色方式不断理解,对着色方法不断提炼,最终形成了我国山水画着色方法的独特优势。如中国传统山水画当中的青绿山水、浅绛山水都是历代画家传承、创新的结果,如此也就成为了一种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着色方法,后又通过众多画家的感悟和理解将这种设色过程精炼为一套固定的程序,最终简化为规律的步骤。由于其技法较为完备,故而被后世历代画家纷纷效仿并逐渐完善。而当老庄哲学成为中国文人画的主流审美思想,工谨妍丽的青山绿水出现了线性色褪的变化,笔墨的审美价值开始凸显。

 董其昌 《仿古山水册页》

中国山水画的兴盛自盛唐以来越发白热化,由于唐宋时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和宽松,各类社会活动形式纷纷呈现,形式多样的绘画风格也接踵而至,自中唐开始水墨山水画开始逐步出现。在六朝时期前后,山水画的设色风格还是以青绿设色为主。直至五代时期,水墨山水画才日臻成熟,又经荆浩“有笔有墨”理论的实践以及对水分的游刃有余运用,使得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更加快速和被更广泛地认可。以水墨变化为主基调的山水画技法,似乎能够更加充分地表现自然万物、山水流云的气象万千。由于荆浩对理论与实践的熟练运用,他双管齐下对山水画笔墨进行强调,又经苏轼、赵孟 等人对笔墨的大力推崇,色彩彻底让位于笔墨,成为笔墨的辅助与补充。中国传统文人画对水墨的运用极为重视,但他们也深知,如果在绘画中彻底摒除色彩的参与必然是不可取的,同时也违背了文人画的初衷。他们需要水墨与色彩的互相补充和衬托,虽水墨为上,但色不可缺。于是,在这种看似矛盾、实则互补的认识中,文人画家对色彩与笔墨进行了调解,舍弃了覆盖力强、色彩艳丽的重彩,设色方式上以淡雅替代了浓艳,于是,“浅绛”出现了。现代学者一般将黄公望作为浅绛山水画的开端,正如古书有云:“浅绛山水之始为黄公望”。


二、浅绛山水的特点


1、设色技巧: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画面色调单纯统一,减少浓淡和轻重的变化。

2、笔墨技法:注重笔墨与色彩的和谐统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设色,将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


“浅绛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种设色方式,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基调。“浅绛山水”整体为暖色调,意境朦胧优美,观之如轻纱曼妙、略施粉黛的女子,回眸间顾盼生辉,清淡中透着明快,素雅中不乏灵气。而黄公望的“浅绛山水”就在自然山水、风雪云雾和空气阳光的变化中捕捉深山幽壑、古木泉流的灵性,在重视对景写生的同时,强调实际景物的观察,充分突显了山水万物的生机与活力。浅绛山水几乎全以墨色为主,其色为辅助,甚至有时可有可无,笔墨仍以画面构成为基础。当饱满充足的墨色恣意铺陈之后,再略对山石施以颜色,使得画面呈现出洁净单纯而又丰满统一的视觉效果,让人们从对画面浓淡的分别中解脱出来,使画家在笔墨轻重的取舍中更洒脱恣意。浅绛山水画法中的泼墨加赭技法应用较为广泛和普遍,被历代画家所采用。这种技法要求画家行笔大胆、笔意洒然,还需留白,并随其形而变化,用笔用墨结合运用,使画面富于灵动感。熟练、老辣的行笔运墨必然从一石一树中磨炼,用笔是基础,熟练是过程,从树木的穿插了解来龙去脉,从山峦的远近构思虚实变化,学习山水,融会百家,善于吸取前人技法,懂得适时回归自我。

在众多浅绛山水画作中,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最为人们所熟知,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这幅作品在元代文人中的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的杰作,因而被推为黄公望的“第一神品”。虽师出董、巨,却又超越董、巨,师法前人,又自成一体,此画亦充分诠释了元画的抒情性。


三、浅绛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勾、皴、染、点、擦:这是浅绛山水画的基本技法,通过不同的笔触和墨色处理,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空间的深远。




四、 浅绛山水画的设色技法


1、填色法:在勾好的墨框内充填颜色的方法称为“填色法”。


2、嵌色法:主要是指在浓墨点、浓墨块的基础上嵌上朱砂、朱磦等暖色块或暖色点表现秋树、秋石等等。


3、赭墨融合法:把墨(或浓或淡)与赭色结合(可先调好,也可在笔上融合),一般使用大笔画之,强调用笔要生动,痛快。


五、浅绛山水画的学习方法和创作建议


1、学习方法:从一石一树的用笔开始,慢慢积累,日久天长了解了山川的来龙去脉、树木的穿插以及江绘河水口的处理方法。


2、创作建议:在练习和创作过程中,逐步理解,逐步熟练,方能步入得心应手,妙趣横生之境。


六、浅绛山水的代表作品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浅绛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展示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魅力,是文人画家表达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


南派鼻祖五代画家

 ——董源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寒林重汀图》等。

董源生于山青水秀的南方,所画风光,烟雾蒙蒙,江湖荡漾,千岩万壑,与北方荆、关画中的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更带有诗情画意的意趣。

董源《潇湘图》

董源《潇湘图》局部

董源《江堤晚景图轴》

董源《龙宿郊民图》

董源《龙宿郊民图》局部

董源《溪岸图》

董源《溪岸图》局部

其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善水墨山水,如《潇湘图》。山峦多用披麻皴,并以墨点渲染山峦之上的植被,平远的构图方式和近景中大片水域的结合,让画面有很强的空间感,更呈现出江南山水的迷蒙。

董源《夏山图》

董源《夏山图》局部

又如《夏山图》构图从高远取景,整幅重岩叠嶂,渊渚烟汀,树木繁华,牛群散步,一派江南山乡气势。

董源山水画中带着“平淡天真”的风格,其作品备受后世追捧,特别受到北宋书画家米芾的推崇,并在元明以后产生重大影响。



黄公望


黄公望绘画作品平淡天真,因主师董源,而董源的风格即为平淡天真。此类风格的产生和形成一方面与画者的心境有关,另一方面与用笔用墨有关。平淡天真与庄子所赞美的“淡”不谋而合,是一种将名利置之度外的平常心态,也是中国文人所追求的至高境界,黄公望作品的立意深受老庄哲学思想境界的影响。而对于笔墨方面,黄公望运笔用墨多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不疾不徐,不急不躁,静气中见力量,气度中见含蓄,或披麻皴或长点短点,含蓄蕴藉,没有丝毫雕琢刻露之痕。再加上平远构图,土坡树林,河湖苇柳,淡墨山峦,平淡天真,自然而生。

黄公望的山水画在北宋基础上进一步潇散宋法,将宋人的繁复用笔稀释开来,往往以简单几笔突出意味,意到笔不到即可达到浑厚华滋的视觉效果。黄公望绘画创作偏爱用水分较多的淡墨勾画山石轮廓,一直画到笔头水分自然干枯,最后在接近快干的山石上用浓墨画出一组组林木。如此,淡枯的山石与浓湿的林木形成鲜明对比,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官享受,此亦是黄公望用笔的独到之处,真正达到孙过庭所言“达其性情,形成哀乐”的至高境界。

图1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元代著名画家,“元四家” 之首。黄公望山水画造诣与其综合人文素养密不可分,其学识渊博,工书法,通音律,能诗文。钟嗣成有言:“公之学问,不在人下,天下之事,无所不知,薄技小艺亦不弃。”又因其早年加入全真教,因而对历代儒道思想亦了然于胸,深谙其精髓,古圣先贤“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的恬淡境界对其创作风格及格调意境起到重要影响作用。黄公望 50 至 62 岁之间,由于长期浪迹山水,开始对江河山水产生兴趣。为了领略山川情韵,其时常观察山川云霭的朝暮变化,将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因黄公望的山水画素材本身就来自于山林盛处,雾霭变幻,因此其画作具有一种与自然浑然天成、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清逸境界。

黄公望身居富春江时,游历于山水之间必随身携带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黄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以大岭山为师,画有《富春大岭图》。《富春山居图》开始创稿于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此时的他年事已高,精力体力都消耗殆尽,前后经历三四年的经营,直到至正十年(1350)始完成。此时的黄公望已是一位鹤发白须的 83 岁老人,为此图作题时,《富春大岭图》尚未最后竣稿。《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峦深秀,笔墨纷披,苍茫简远,笔法上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丛树平林多用横点,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整个画面,似乎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


总而言之,黄公望的浅绛山水以用笔运墨的独到精微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局面。其用笔洗练、构图新颖,平淡中寓意险峻,虚实中层次分明,绘高岭时竞力浑厚,着水天时水墨氤氲,山间房舍错落有致,山下林木烟云流润,作浅绛色者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作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以赭石与花青温润视觉色感,以干笔皴擦化实质为虚灵,适宜江南清丽明洁的山光树色,也符合元人清逸高洁的审美理想。黄公望之于浅绛山水的理解和诠释,对后世画家的创作奠定了格调高远的精神基石,通过设色构图的精妙淡远,为后世画家提供了风情闲逸、青光宜人的审美意境。



作品免费征稿中......


1、投稿内容:

*作者简历、照片、艺术评论或自述。

*绘画作品五幅以上(散文诗词对联书法不限),作品请标注作品名称、尺寸或创作年代等。(备注:可代写艺术评论)

2、投稿范围:

散文诗词对联书法或者绘画,题材不限,临摹、手稿、写生、创作均可。

3、发送事项:

作品电子版图格式为JPG,大小在10MB以内,文word格式;

4、投稿须知:

为了便于快速联系和交流沟通,投稿人可加编辑微信:a13691129331(加微信备注"投稿"字样)。



  若喜欢,请点个 

诗人VS艺术家
此公众号分享读书、文学创作、诗词理论及其创作、绘画理论与实践、书法理论与实践、数字国画理论与实践及其相关艺术视频教学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