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95后女干部破格提拔,官媒一再强调“符合程序”,一边是舆论汹涌“学历太低、资历不足”。这场热议中,冲突点不在年轻干部的选拔程序,而在我们对“选拔什么样的人”的期待上。
先说这三位年轻干部的资历。很多人质疑,她们才大专学历,基层工作经验就能直接提拔?官方回应很直接:通过定向政策分配到基层,又经过考试选拔,年纪虽小但基层经验不短。说白了,这三位女干部不是“空降”,是一路干上来的。可大家的顾虑在于,如果大专学历能当上副职,那对更多高学历、辛苦奋斗的基层年轻人来说,是不是“不够公平”?现实里,高学历固然能提升竞争力,但当真正面对群众、落实政策时,那些书本知识和纸面功夫就没法替代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经验了。
再看基层的“95后”现象,实际上各地都在推。越是偏远的地方,越缺少年轻有活力的基层干部,选拔95后就是为了打破“越老越有经验”的惯性观念。这一次的江西三位女干部,尽管学历不高,但能在基层待上八九年,这其实不容易。基层的脏活累活、繁杂矛盾,既需要动脑更需要动手,一些人听到“乡镇人大副职”觉得头衔闪亮,但事实是,这种岗位根本不算清闲,难有油水。而真正能干下来的,是实在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大家总说体制内“大锅饭”,但越是到基层,能吃上这口饭的,往往付出的更多。
有人会问,如果不看学历,未来会不会让官场选人标准更模糊?其实,学历只是“门槛”之一,干部的水平最终靠能力和群众认可来定。而且,拿学历去套一线的干部,就像拿身高去衡量拳击手一样离谱。学历可以成为“上岗”门槛,但一旦上岗就要用能力和业绩说话。江西官方提到她们的基层工作“表现优异”,这其实是对选拔标准的调整:与其死盯学历,倒不如重视实际作为,哪怕学历不高,也能给群众带来实在好处。
当然,官方选拔干部时,除了“公开公正”,也要考虑如何把选拔标准做得更透明些。毕竟,干部选拔牵涉民众切身利益,任何有潜在争议的破格提拔,都该给出更多细节解释。年轻干部的任用应该让大家看到“为啥是她们”,而不只是“她们符合程序”。不然,任再多符合程序的“新人”上岗,也可能陷入公众的不信任漩涡。
最后,这次事件也暴露出干部选拔的另一个现实:提拔年轻干部是趋势,但如何兼顾“选优”和“服众”?换言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年轻干部,是“学历派”,还是“经验派”?还是两者兼备?这既是个社会考题,更是个用人考验。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当破格提拔成为常态,未来干部选拔的“门槛”到底该怎么设?我们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年轻干部进入管理层?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