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 “碳”路未来——全国政协“委员科学讲堂”第九场讲座侧记
政务
2024-11-20 10:20
北京
11月19日下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院路校区科技会堂四层报告厅座无虚席,部分全国政协领导同志和全国政协委员、地方政协委员、中国科协有关人员、科技工作者、师生代表等共800余人一起,聆听一场题为“‘双碳’目标与生态系统固碳”的科普讲座。这是全国政协举行的第九场“委员科学讲堂”活动,也是“委员科学讲堂”第四次走出政协、第三次走进学校。“今天的主讲人朴世龙是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期待领略院士的风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以“‘双碳’目标与生态系统固碳”为题作科普讲座。本报记者 齐波 摄“感觉达成‘双碳’目标不容易啊,不知道朴院士会讲什么好办法。”3点整,在同学们兴致勃勃的讨论声中,全国政协常委朴世龙走上讲台,“碳”索之路正式开启。20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温度急剧增暖。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郑重宣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生态系统固碳受到空前关注,成为各国政府、学术界、公众共同关心的热点议题。“提到固碳中的‘碳’,大家一般会想到是二氧化碳,其实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温潜力远大于二氧化碳,它们都是温室气体,是全球升温的‘元凶’。”“经济高速增长与高质量经济转型齐头并进、能源资源禀赋以煤炭为主、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短、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要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必须依赖基础科学的引领、颠覆性技术的牵引、政策管理体系的保障。”“说到生态系统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人们最先想到也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树造林。事实上,草地恢复与放牧管理、农田氮肥管理、水稻田排水管理、湿地恢复等路径,在提升生态系统的净碳汇能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朴世龙从人类活动是当代气候变暖的主因讲起,引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各个国家采取的系列行动——在此背景下,中国为落实《巴黎协定》提出了“双碳”目标;从碳排放量的角度,指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三大挑战以及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和政府管理难点;围绕碳循环、碳收支、碳汇等方面介绍了生态固碳,最后强调加快构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可持续的管理体系,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报告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数据翔实、深入浅出,既有理论上的深刻感悟,又有鲜活生动的实例,为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让大家对全球变化和“双碳”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虽然讲座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信息量已经很大,但主讲人单方面的阐释还是没有充分满足台下观众强烈的求知欲。互动环节开始后,现场的气氛分外热烈。“您如何看待矿区生态修复与土地复垦的固碳潜力?矿区应如何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从更准确测算碳汇的角度,您觉得现阶段的遥感数据还存在什么不足?还有哪些改进方向?”“您对陆地碳汇进行了详尽的讲解,我想请教海洋碳汇如何测算。”问得精准,答得专业。朴世龙认真细致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回应大家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关切,真正实现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流。一问一答中,“碳”路者的足迹也逐渐清晰。“听了朴院士的讲座,我觉得加强对气候变化、碳循环等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非常重要,应加大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技术攻关,进一步深入推广使用新能源技术。”“这个讲座听得太值了!无论是对理论的延伸还是对思维的拓展,都有特别大的收获。”科学普及是推进科学发展、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挖掘和解决科学困惑的重要途径。全国政协一直通过“委员科学讲堂”平台,为推进科学发展、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挖掘和解决科学困惑贡献智慧和力量。“未来,全国政协将继续邀请政协委员中的大家、专家、名家,面向社会举办不同层次的科普讲座,努力把‘委员科学讲堂’办得更好、更精彩,办出政协特色、办出委员风采。”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志刚表示。
记者:吕巍
文字编辑:罗韦
新媒体编辑:杨明珠(实习)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