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 从河南出发 读懂诗圣杜甫

学术   2024-11-27 16:52   河南  

点击进入

电子刊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深入人民生活,反映社会问题,饱含着对社会底层民众深切的同情和对国家、民族真挚的热爱。他诗歌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持续不断地激励着人们关注思考社会问题,唤醒人们的家国意识。河南作为诗圣杜甫的故乡,是杜甫诗歌的根脉所在,厚重的中原文化,是涵养杜甫诗歌的丰沛滋养。从河南出发,可以读懂诗圣杜甫。





一、仁政爱民、沉郁顿挫的主旋律是杜甫从中原大地汲取的智慧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笔架山下的一孔窑洞中。在35岁之前,长达20多年的时间杜甫都生活在河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深深影响了杜甫的一生。


巩洛之地培养了杜甫仁政思想。杜甫一生信奉的儒家思想,主要来源于巩县和洛阳两个地方。杜甫出生的巩县杜家是以儒学为传统的家庭,他从小接受的是儒家的教育,杜家良好的家风让杜甫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志向。作为儒学的继承者,杜甫一直坚守君臣有义、父子有亲、朋友有信的伦理道德意识及忠君思想。他还告诫儿子宗武“诗是吾家事”,认为继承自己的诗家事业才是最大的孝顺,温柔敦厚正是儒家提出的诗教主张。杜甫成长在洛阳仁风里的二姑妈家中,东都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系统的礼乐文化、华美的宫殿文化、秉笔直书的史家文化等都给青少年时期的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郾城观舞塑造了杜甫艺术风格。杜甫尚在童稚时,曾在郾城观看公孙大娘的剑器舞,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他用“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来形容美丽的舞姿。公孙大娘博采众长、善于创新、浏漓顿挫、独出冠时的剑舞,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进行了启蒙。


梁宋漫游浸润了杜甫真挚情感。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于洛阳相识,二人相约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他们在途中遇到高适,三人共游了单父台、古吹台等地,写下了“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两人还曾北渡黄河,同游王屋山,寻访华盖君。“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记录了与李白的真挚友情。两人这段一年多的短暂相处,在其诗歌中被反复书写,怀念那段携手同游的时光。两人超然物外、惺惺相惜的真挚友情,成为诗坛佳话。





二、扎根底层、心系苍生的人民性是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显著特征



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僚世家,但他在实际生活和创作中,却能摆脱出身阶级的褊狭观念,深入底层民众生活,反映人民冷暖疾苦。杜甫扎根底层、心系苍生的人民性,正是其诗歌传承千年仍然受到人民喜欢的根本原因。


深入底层、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精神。杜甫诗歌折射出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杜甫经历了长安十年的困顿,逐渐深入底层人民生活,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等一系列现实主义杰作。“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写出了出征士兵的家属们拦在道路上哭泣,哭声直冲云霄的凄惨场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描绘了边疆战场上血流成河,皇帝仍然没有停战的意愿,从遭殃的百姓视角反思战争的罪恶。“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把华清宫内奢华生活与平民的辛苦劳作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鲜明对比。困守长安十年后期,杜甫不再独吟个人的遭际,而是开始在诗歌中把个人的不幸遭遇同广大人民的痛苦融合在一处,与国家的危机结合在一起。


心连百姓、情系人民的爱民情怀。杜甫无论身处何地,遭遇如何,始终把人民和人民生活作为他最深切关注的题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揭露了民生疾苦,社会贫富不均。“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于是他由自责之心“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扩展到爱民之心“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自己免除租税的生活尚如此艰难,想到“失业徒”“远戍卒”的悲惨生活,心中就更加辛酸了。公元759年春,杜甫洛阳探亲后返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目睹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写下不朽名篇“三吏”“三别”,对当时百姓悲惨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刻地描述。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民本”,即“以民为本”。《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亦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为百姓发愁叹息,表现了对百姓生活疾苦的悲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希望有高大房子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宋代黄彻曾盛赞杜甫:“真得孟子所存矣。”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杜甫身上得到体现。





三、杀身济时、赤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成就了杜甫伟大人格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杜甫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用一生演绎“以家国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对战争中人民的深切同情,时刻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成为其诗歌的闪光之处,也成就了杜甫高尚伟大的人格。


挚爱国家、歌颂山河的爱国情怀。杜甫见过盛唐最繁盛辉煌的模样,留下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国家富饶强大的深刻印象。20岁开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用他后来的诗来形容就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表现出诗人在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喜悦之情。这些诗无不表现出杜甫对国家的无限热爱,对山河名川的由衷歌颂。


杀身济时、以身许国的人生追求。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也表现在他舍生取义、以身报国的高尚行为上。《前出塞》组诗中杜甫刻画了将士们“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的矫健身姿和“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的豪情壮志,对他们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情怀的高度赞扬,正是他爱国思想的体现。“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他将国家命运置于个人境遇之上,为了实现国家兴盛的愿望杜甫可以不惜自身、奉献一切。


反对战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当国家蒙难,杜甫目睹了安史叛军在国都长安的种种暴行,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记录了这一春日国都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唐玄宗统治后期,大开边疆,杜甫在一片狂热之中高喊出“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在临终前,飘荡在洞庭湖的一条小船之上,他疾病缠身,贫困潦倒,处境凄凉,还写下了“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宋代以后,每当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杜甫诗歌便成为抚慰人们心灵创痛的精神食粮,无数仁人志士、爱国将领从杜甫诗歌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从河南出发,重走诗圣杜甫坎坷人生之路,杜甫诗歌始终激励着我们,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要深切关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要永志于心。


点击封面

进入电子刊


掌上阅读党刊

《党的生活》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

来源:《党的生活》2024年第11期上


监制:王敬怀
责编:王敬怀 吴春燕
制作:吴春燕 
邮箱:henanddsh@163.com

河南党刊
《党的生活》杂志是中共河南省委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党员教育刊物。致力于“传播方针政策,服务党的工作,关注时政热点,反映民意民生”,是省委指导全省党的建设的喉舌和工具,是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的知心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