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个“小三”评上教授之后,破鞋效应开始了……

文化   2024-06-16 10:59   黑龙江  

学术圈子之外的吃瓜群众们,也许从未听说过,在学术界内部,存在一种特殊类型的“小三上位”现象。

刚刚进入学术圈子的时候,一个让我倍感困惑的事情是,有些女博士和女教授,看平时讲话、聊天、行事,水平真的非常低,甚至连正儿八经的书,都没有读过几本,却能在一定级别的刊物,发表很多很多貌似“权威”的文章,成为某个领域的“半个权威”。

我不禁纳闷:学养那么差的她们,成为权威,靠的到底是什么本事呢?

百思不得其解的我,甚至一度怀疑,搞学术、做科研,到底需不需要正儿八经的阅读或思考?搞学术、做科研、到底需不需要深厚学养做铺垫?

通过细心观察,我终于逐渐发现了导向成功的奥秘,那就是傍学术大腕。

某某学者教授,如果已经成为某个领域比较权威的人物,而且已经年过六十岁,那么,大体而言,他的学术生涯,基本上就已经到头了。

对于业已触及职业生涯天花板的他来说,纵然再是有能力,再是有才华,也很难再飞得更高了。

此时,继续发表更多的论文,出版更多的专著,都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现实利益了。

于是,有些学术大牛,便动了其他心思:与其让资源闲置,不如把自己的学术成果署上自己指导的女博士、女博士后的名字,让她们发表,成为她们的成果。

这样一来,哪怕这些女博士或博士后,就是一个彻头彻尾不学无术的混子,仍然可以在短期内著作等身,用“成果”把自己堆砌塑造成某个领域的“学术权威”。

既然有了这个登高捷径,自然就有人想抄近路,登“龙门”,动一些歪心思。

凭借强烈的社会学兴趣和基于对社会多年的细心观察,我发现和总结了一种现象叫“破鞋效应”。

当一个地方没有破鞋的时候,没有几个人敢第一个当破鞋,因为第一个破鞋往往要承担100%的骂名。

当第二个破鞋出现的时候,第一个破鞋承担的骂名,便被第二个破鞋分担了50%。

当第三个破鞋出现的时候,每个破鞋承担的骂名便下降为33.33%。

总之,破鞋越多,当破鞋所背负的骂名,自然就越轻。于是,在破鞋越多的地方,人们往往越敢当破鞋。这就是“破鞋效应”。

在“破鞋效应”的作用下,学术界“用肉体交易换取科研成果”的丑闻,被媒体揭发报道得越多,非但不会让学术圈子变得越干净,反倒鼓励更多不学无术却有几分姿色的人投身学术队伍,因为很多原本十分清楚“自己几斤几两、读不读书”的末流货色,从这一类新闻中,捕捉到了一条导向成功的秘密捷径。

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条靠肉体交易“小三上位”的捷径,博士招生质量逐年下降。现如今,博导是什么人都敢招,博士是什么人都敢读。

对此,我就不必多写了。大家不是未成年人。能懂的,都懂!

请女性教师不要过度解读,我绝对不存在性别歧视。

但是,我必须指出,基于我有限的观察,在数量上,女小三多于男小三。

这倒不是说,女人比男人坏,女人水平不如男人。

在学术圈子内部,男性本来就占据大多数。基于统计学规律,在数量上,男“叫兽”自然就多于女“叫兽”。因此,在数量上,女小三自然多于男小三。

所以,不奇怪,这些年,被媒体曝光的学术界小三,大多为女性。

比如,复旦那位同时勾搭三四个男人换取学术成果的女博士;

比如,北京那位为了留京工作而主动献身中央编译局某位领导的女博士常Y;

比如,名媛博士钱LL,凭四任老公而升任教授;

......

我从来不否认,优秀的女性教授学者,其实还是非常多的。

但是,我仍然相信,知识分子的堕落一点都不逊于其他行业。值得尊敬的学者教授,越来越少了。

真正的读书人,在学术圈子内,容易遭到边缘化,因为他们不屑于暗地做交易。
如何应对和阻止“破鞋效应”对高校的腐蚀?这绝对是比登陆金星还难的课题。

我一眼窥破这位高校女教师的温柔心计

叫虱
浙大毕业不工作博士,50岁辞大学教职;超越左右,独立思考;不婚不育,闲云野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