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对比还是类比,都是论辩中常用的手法,但是要想收到效果,必须找好“比”的对象。不信你看下面两位君王,因为找错了对象,被下属驳斥得无话可说。
西汉建立后,丞相萧何看到长安的耕地很少,而刘邦的御用猎场却很大,便向刘邦建议把猎场的一部分改为耕地!刘邦大怒,将萧何抓了起来。
大臣王卫尉来求情,刘邦说道:“我听说前朝丞相李斯辅佐秦始皇时,有了好事归君主,出了差错人家自己承担。萧何这个家伙刚好反过来的!有好事他自己揽过去,有了过错推到我身上,以此来获得好名声,我一定要把他治罪!”
王卫尉说:“秦始皇正因为有李斯承担过错,所以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最终失去天下,这哪里值得您效法呢?有利于百姓的事,向皇帝您提出建议,这本来就是丞相分内的事,您怎么能因此而处罚他呢?”刘邦听了这话,觉得有理,就放了萧何。
刘邦拿李斯和萧何进行对比,以此来证明萧何有罪。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李斯辅佐秦始皇,使得秦始皇日加骄纵,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而萧何辅佐刘邦,却时刻警醒刘邦,于国有功。刘邦找了一个犯错的对象和萧何对比,不正好证明了萧何是对的吗?王卫尉抓住了这一点,指出了刘邦的错误,将刘邦驳斥得无话可说。
不光对比,类比也要找准对象。孙权称王后,声势大振,他自己也骄傲了起来。一次孙权与众臣饮酒作乐,很多大臣已经酩酊大醉了,孙权依旧不罢休,挨个给众臣倒酒。
大臣虞翻不胜酒力装醉趴在座位上,等孙权走过后,虞翻却又坐了起来。孙权见状大怒,拔出剑就要杀了虞翻。大司农刘基阻拦孙权,孙权说道:“曹孟德能杀孔融,我今天杀个虞翻又算得了什么!”
刘基说道:“曹操轻率地杀害贤能之士,天下都谴责他。大王推行德义,要比就和尧舜比,为什么要和曹操相提并论!”一句话说得孙权哑口无言,刘基接着说道:“大王饮酒之后杀掉贤能之士,就算虞翻有罪,天下谁能信服?何况大王向来能包容贤能之士,因而天下人都来投奔您,现在一下子前功尽弃,这样行吗?”孙权听后恍然大悟,免了虞翻的死罪。
孙权用曹操杀掉孔融的事情与自己进行类比,以图证明自己杀虞翻是有根据的。但是曹操杀孔融这件事,本来就招致了无数非议,让天下贤士寒心。孙权以此类比,不正好证明了自己杀虞翻也会令贤士寒心吗?刘基接着又指出这样做会毁坏孙权长期以来建立的形象,说服了孙权。
可见,无论是对比还是类比,选准“比”的对象是十分重要的。你想用一个坏的对象来衬托自己的好,这个坏的对象就要典型。否则,选了不典型对象,大家都觉得对象是好的,你再去跟人家“比”,自己不就成坏的了吗?
喜欢请点赞,真诚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