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 复旦大学马俊团队模拟预测中国海岸带互花米草清除工程的可能生态后果

学术   2024-10-06 16:02   北京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Article

Bioremediation and Biotechnology

近日,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马俊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huge invasive species removal project in coastal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中国最大的盐沼湿地——长江口盐沼湿地为代表性研究对象,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实地采样数据,探究了在中国海岸带大规模进行的互花米草清除工程背景下,不同湿地恢复手段将对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质量带来的不同影响。

盐沼湿地是全球公认的最具生态价值但又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原本为巩固海岸线而引入中国沿海的互花米草如今成为了具有严重生态威胁的入侵植物。尽管中国政府已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互花米草清除项目,但该项目的潜在生态效益和风险仍缺乏系统性的评估。

本研究重点关注长江口盐沼湿地,并基于遥感和实地调查数据,在三种可能得清除工程情景下模拟其未来短期内(10年)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质量。模拟情景包括无清除工程、清除后植物自然再生和清除后人工恢复植物。

研究结果表明,从2019到2022年,长江口盐沼湿地的植被面积扩大了6911公顷,主要由外来物种互花米草扩张所致。在三种情景下,未来植被盐沼演替模式截然不同。在无清除项目情景(ARP)下,互花米草继续扩张,预计到2032年,植被总面积达53812公顷,占比持续增加,进一步挤压其他本土物种如海三棱藨草。在自然恢复情景(NRP)下,2032年植被总面积将超过2022年,达到51277公顷,海三棱藨草扩展至2022年面积的3.54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连通性提升最为显著。在人工恢复情景(PRP)中,尽管海三棱藨草和混生盐沼植被的面积也会有所恢复,预计达到47229公顷,但芦苇将成为优势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的提升效果较差。
▲图1 | 长江口盐沼湿地不同情景下盐沼群落组成与空间分布。(a-d)盐沼植被空间分布及群落组成。(e)不同情景下盐沼湿地面积动态。(f)生态系统景观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多项量化指标。这些指标以2022年的值为基线生成。(g-i)不同情景下盐沼植被群落结构与数量动态。

2022年,长江口盐沼湿地的总碳储量为3.43 Tg。无清除项目情景(ARP)下,预计到2032年,年固碳能力将从0.21 Tg year-1增加至0.25 Tg year-1,总碳储量增长64.5%,至5.65 Tg,碳固存潜力达到2.26 Tg。相比之下,项目实施后,长江口盐沼湿地年固碳能力将在2023年减少至 -0.42 Tg year-1,2025年才能够恢复为碳汇区域。人工恢复情景(PRP)下,2032年固碳能力预计恢复至0.19 Tg year-1,总碳储量增加至4.226 Tg,碳固存潜力为0.794 Tg,显著低于无清除项目情景(ARP)情景。自然恢复情景(NRP)下,碳固存量预计为0.089 Tg,总碳储量为3.462 Tg,碳固存潜力仅为0.201 Tg。空间上,在无清除项目情景(ARP)情景中全长江口盐沼湿地几乎均为高碳储和高碳固存潜力区域,而两种清除清景下主要位于崇明东滩和九段沙。

▲图2 | 长江口盐沼湿地碳汇功能时空动态。(a-b)不同情景下碳储量与碳汇速率的动态变化。(c-h)碳储量与碳汇潜力的空间分布。

在无清除工程情景(ARP)下,预计到2032年,长江口盐沼湿地的栖息地质量将下降21%,退化风险增加9.3%。约18.4%的盐沼湿地将经历显著退化。人工恢复情景(PRP)下,栖息地质量下降13%,退化风险降低1.4%,同时约9.21%的区域栖息地质量显著改善。自然恢复情景(NRP)下,预计栖息地质量将提升10.5%,退化风险减少7.8%,约8%的区域栖息地质量显著改善,只有5.32%的区域出现质量下降。在空间分布上,2022年高质量栖息地主要位于崇明岛东侧和九段沙。无清除工程情景(ARP)情景下,九段沙和崇明北湖东南部的栖息地质量将显著下降,而人工恢复情景(PRP)和自然恢复情景(NRP)情景下,崇明岛、南汇湿地等地的栖息地质量将有所提升。

▲图3 | 不同情景下长江口盐沼湿地栖息地质量与退化风险。(a)2022年栖息地质量空间分布。(b)不同情景下栖息地质量与退化风险相对于2022年的相对值。红色虚线表示该值是否大于2022年。这些指标以2022年的值为基线生成。栖息地质量越高,退化风险越低,表明生态系统质量越好。(c-e)不同情景下2032年栖息地质量空间分布。(f-h)各情景下栖息地质量相对于2022年的相对大小以及变化幅度,下降超过60%为明显退化,下降60%至20%为轻微退化,下降20%至增加20%为保持稳定,增加20%至60%为轻微改善,增加超过60%为明显改善。
本研究揭示了脆弱生态系统对大规模人为干扰的多面响应,深入了解了盐沼生态系统的快速演替特征。研究在肯定实施清除工程保护中国入侵滨海生态系统必要性的同时,也揭示了互花米草清除对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与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和质量之间存在的潜在矛盾。对于项目的实施,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移除过程中,应根据地方政府能力和盐沼地貌特点采用不同的修复方式,在尽可能减少对土壤扰动的空间范围和相对严重程度的情况下,采用合适的方法来移除。移除后,在当地盐沼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恢复状态时,可根据演替预测结果,在最适宜的区域重新种植适量的本土植物,加速盐沼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
复旦大学硕士生齐冠普为论文第一作者、马俊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复旦大学/云南大学李博教授,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吴纪华教授,复旦大学马志军教授、郭海强博士,复旦大学研究生李兰轩李海洋刘亚谢铁威为论文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10620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2601100)、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揭榜挂帅项目(202302)、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21ZR1405600,23DZ1202700)的支持。

论文信息

标题: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huge invasive species removal project in coastal China

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类型:Article

作者齐冠普, 李兰轩, 李海洋, 刘亚, 谢铁威, 郭海强, 马志军, 吴纪华, 李博, 马俊*

时间:2024-10-01

DOI:https://doi.org/10.1021/acs.est.4c05253

点击文末左下角 “阅读原文” 可直达原文

— END 

生态学家
跟踪环境生态前沿
 最新文章